文 | 阅微札记
编辑 | 阅微札记
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总有一些故事让人瞠目结舌。
福建一家族上演了一出惊天大戏,套现30亿后潇洒离场,留下14万股民空空如也的口袋和满腹疑问。
而更令人咋舌的是,在套现脱身之余,还狠狠的坑了甘肃国资一把。
那么这究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骗局,还是一次意外的商业失败?
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总有一些故事让人唏嘘不已。
而首航高科的退市案例就是其中之一,堪称一出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装"。
这家曾经的明星企业,如今却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谢幕,留下14万股民空空如也的口袋和满腹的疑问。
首航高科的故事要从其创始人黄文佳说起,这位1970年出生的企业家,18岁就开始创业,可谓是年少有为。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工业正蓬勃发展,黄文佳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
1997年他在首都北京创立了一家专注于管道制造的企业,以家族成员黄文革为法人代表,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式家族企业特色。
而这家公司的产品线涵盖了多种工业用管道和配件,从传统的铸铁管到现代化的不锈钢管,再到特殊用途的波纹补偿器和金属软管。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家公司终于在2012年3月27日成功上市,成为当时市场瞩目的新贵。
上市之初首航高科可谓春风得意,公司业绩蒸蒸日上,股价一路攀升,那时的黄氏家族,俨然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坐拥巨额财富,风光无限。
在2015年,新能源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首航高科对光热发电领域充满信心。
公司雄心勃勃地宣布了成为全球光热发电领军企业的目标,甚至预期在短短五年内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这种宏伟规划反映了当时市场对新能源技术的乐观预期,也体现了公司管理层的雄心。
然而现实往往比预期更为复杂,光热发电技术虽然前景广阔,但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
巨额的初始投资和较高的发电成本成为了制约其大规模推广的主要障碍。
这种情况在新兴技术领域并不罕见,往往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培育才能实现突破。
因此由于行业发展不如预期,首航高科的财务状况开始受到影响。
从2018年起,公司的财务报表中频繁出现大额资产减值损失,特别是在2018年,公司总计计提了6.35亿元的资产减值,其中无形资产减值高达5.46亿元。
这一巨额减值反映了公司前期投资的部分价值已经无法实现,也暗示了光热发电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而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当期业绩,也可能对其长期发展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相关的媒体报道,从2018年开始后的五年时间里,首航高科已经累计亏损达到了17.72亿元。
就在公司业绩每况愈下的时候,黄氏家族却开始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资本运作。
首航高科的故事远未结束,随着公司业绩持续下滑,黄氏家族的操作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他们玩起了一场精妙的权力游戏,在股权稀释的情况下依然牢牢掌控公司大权,堪称资本市场的"权力的游戏"。
黄氏家族的控制权保卫战可谓煞费苦心,他们修改公司章程,设置了一系列反收购条款,俨然是给自己的权力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我可以卖股票,但你别想动我的权力",而这种"权股分离"的现象在资本市场并不常见,却被黄氏家族玩得炉火纯青。
毕竟在公司业绩持续下滑的情况下,黄氏家族依然牢牢把控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即便他们的持股比例从上市初的48.82%降至2.09%,却仍在董事会保留了5个席位,其中3人还是高管。
想想看一个持股比例只有2.09%的股东,却能在董事会中占据5个席位,其中还有3人是高管。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控制手法,不得不说是资本运作的一大"绝技"。
同时从2013年起他们开始密集质押股权,开启了自己的套现之路,到2015年,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2019年又借助甘肃国资的"纾困"之名,再次套现9.7亿元。
可以说在短短几年间,黄氏家族通过各种方式套现了近30亿元。
于此同时公司还推出了一个所谓的"0元持股计划",这个计划听起来很美好,似乎是要让员工共享公司发展成果。
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其中的猫腻,黄文博、黄卿乐兄弟分别获得了2909万元的股票,而且业绩考核目标被设置得异常低。
这种操作说好听点是激励,说难听点就是赤裸裸的利益输送。
2023年,ST航高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遭到否定评价,这对上市公司而言是一个严重的警示信号。
监管部门随即在2024年4月底对公司股票实施了其他风险警示,意味着投资者需要格外谨慎。
这一措施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反应,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ST航高的股价表现惨淡,几乎每个交易日都以跌停收盘。
5月底股价更是跌破了象征性的1元大关,这通常被视为公司财务状况极度恶化的标志。
而在停牌前ST航高的市值已经缩水至不足10亿元,这对一家曾经雄心勃勃的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最终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挣扎后,ST航高于2024年8月底被摘牌,正式告别资本市场。
但首航高科的退市,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14万股民的梦想冲刷得支离破碎。
从曾经的79.5元高点,到最后的0.37元,这条暴跌的曲线背后,是无数投资者心碎的声音。
而这场悲剧的另一个主角甘肃省国资委,恐怕也是百感交集,本想着"纾困"一下,帮助一家本地企业渡过难关,没想到却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泥潭。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这个案例也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公司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
真正优秀的企业,应该是为所有股东创造价值,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提款机。
来源:证券时报2024-08-26——《14万股东踩雷!这只A股,今天退市摘牌!》的报道
湖北长江商报2023-03-02——《首航高科转型屡败上市11年累亏逾10亿 黄氏家族套现30亿凭持股2.2%把控公司攫利》的报道
湖北长江商报2022-12-05——《首航高科0元持股涉掏空公司遭监管查询 上市11年圈钱63亿近五年累亏17.7亿》的报道
更新时间:2025-04-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