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伊朗首任总统,霍梅尼的门生,为何却流亡海外?

说起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这个人,你得先了解他的来头。他1933年3月22日出生在伊朗哈马丹省一个叫巴格切的小村子,那地方主要是什叶派穆斯林聚居。他的老爸纳斯罗拉是个什叶派神职人员,早年从库尔德斯坦省的比贾尔搬过来,所以巴尼萨德尔从小就跟宗教圈子沾边,但不是那种一辈子钻研教义的类型。

他上学时选了德黑兰大学,学法律、神学和社会学,那时候正好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伊朗国内对巴列维国王的反对声浪越来越大。他没闲着,加入了学生运动,反对国王的统治,还因为参与抗议两次坐牢。第一次是1963年6月的那场大起义,他在那次事件中受伤,之后就被捕关了好几个月。

出狱没多久,又因为继续搞政治活动,再次被抓进去审讯判刑。释放后,为了躲避进一步追捕,他1963年秋天跑去法国,在巴黎第四大学也就是索邦大学读金融和经济学,拿到了博士学位。

在法国那些年,巴尼萨德尔没消停,继续搞伊朗留学生反对国王的活动。他主编了一份叫《自由运动》的杂志,专门发文章批巴列维王朝的政策,号召大家起来变革。他还写书,比如一本叫《一神论经济学》的,讨论伊斯兰金融体系怎么运作。

1972年,他爸去世了,葬礼在伊拉克纳杰夫办,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流亡中的鲁霍拉·霍梅尼。两人聊得来,之后巴尼萨德尔就加入了霍梅尼领导的伊朗抵抗组织,当上了顾问。这段关系奠定了基础,霍梅尼把他当成亲信,尤其是因为巴尼萨德尔在西方受过教育,能帮着联系留学生和国际圈子。

1978年10月,霍梅尼从伊拉克被迫转到法国,巴尼萨德尔帮了大忙,提供自家公寓给他住,还当主要助手,帮着处理日常事务和对外联系。1979年1月,巴列维国王出逃,革命进入尾声。2月1日,巴尼萨德尔陪霍梅尼坐空军一号回德黑兰。那时候伊朗乱成一锅粥,革命推翻了王朝,成立了伊斯兰共和国。回国后,巴尼萨德尔很快就进了权力层。

2月4日,他当上财政部副部长,之后加入伊斯兰革命委员会,帮着制定政策。11月12日,他代理外交部长,处理国际关系。11月17日,又升成经济和财政部长,管国家钱袋子。从1979年8月15日到11月15日,他还是宪法专家组成员,代表德黑兰省,参与起草新宪法。那时候霍梅尼挺信任他,觉得他不是教士,能平衡权力。

1980年1月,伊朗搞第一次总统选举。巴尼萨德尔报名参选,1月25日结果出来,他拿了76%的票,当选了。2月4日,就职仪式在医院办,因为霍梅尼心脏病住院。他宣誓时,霍梅尼点头同意。这就成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首任总统,任期从那天算起,到1981年6月21日结束。他还兼任伊斯兰革命委员会主席,从2月7日到7月20日,接替穆罕默德·贝赫什提。

总统期间,他跟总理穆罕默德-阿里·拉贾伊搭档,霍梅尼是最高领袖管大局。巴尼萨德尔不是教士,霍梅尼当初还说教士别直接选政府职位,所以他上台有点象征意义,代表非教士力量。

不过,当总统没那么容易。巴尼萨德尔手里权力有限,议会和司法大多是教士把控。他公开批评伊朗人质危机,说这事让伊朗跟第三世界国家疏远,搞成国中之国。他觉得教士不该直接管国家事,应该让专家官员主导。这点跟贝赫什提、哈梅内伊、拉夫桑贾尼这些人冲突不断。贝赫什提是司法头头,主导伊斯兰共和党,议会里势力大。巴尼萨德尔被当成支持人民圣战者组织(MEK)的,人家觉得他想削弱教士影响力。

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打起来了,伊拉克入侵伊朗。巴尼萨德尔作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去前线指挥。8月和9月,他两次直升机坠毁都活下来,继续管军事。他想借战争加强自己权力,安插亲信进军队,扩充总统卫队。这更惹恼教士集团。

冲突升级到顶点。1981年6月10日,霍梅尼任命他代理总司令,想让他管军队。但没几天,革命卫队就占了总统大楼,抓了跟他亲近的报纸作者。政府处决了好几个巴尼萨德尔的朋友,还有几百个被视为不支持政权的人。阿亚图拉侯赛因-阿里·蒙塔泽里支持巴尼萨德尔,但后来也丢了权力。

巴尼萨德尔躲在德黑兰,靠人民圣战者组织帮忙。他跟该组织头头马苏德·拉贾维见了几次,计划拉联盟反霍梅尼,包括库尔德斯坦民主党和其他派系,但不碰君主派。6月21日,议会缺席弹劾他,只有一个议员萨拉赫丁·巴亚尼发言支持。次日,霍梅尼签字批准。巴尼萨德尔喊全民公决,说自己总统选票过千万,伊斯兰共和党议会选票不到四百万。但没用,他彻底被抛弃。

弹劾后,巴尼萨德尔继续藏着。1981年7月27日,人民圣战者组织成员穆罕默德·雷扎·萨达蒂被处决,两人觉得伊朗待不住了。7月29日,他们伪装逃走:巴尼萨德尔剃掉眉毛胡子,穿裙子扮女人,跟拉贾维上伊朗空军波音707,由飞行员贝赫扎德·穆埃齐上校开。飞机按正常路线飞,之后偏到土耳其空域,最后落巴黎。

法国给政治庇护,条件是不搞反霍梅尼活动,但后来法国大使馆撤出德黑兰,这条件也没管。10月,巴尼萨德尔、拉贾维和库尔德民主党在巴黎建伊朗国家抵抗委员会。他的女儿菲鲁泽嫁给拉贾维,但后来离婚,导致联盟破裂。1984年,巴尼萨德尔跟拉贾维闹翻,指责他理念偏向独裁和暴力。他反对武装反抗,转而支持伊朗在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立场。

从1981年起,巴尼萨德尔住在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别墅,有法国警察守着。他写书批评伊朗政权,比如1989年的《轮到我说话:伊朗、革命与美国的秘密交易》,1991年英译本,说罗纳德·里根竞选团队跟德黑兰有秘密协议,拖长伊朗人质危机,还牵扯亨利·基辛格和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的阴谋。他还批评霍梅尼,说他直接导致穆斯林世界暴力,流亡时承诺革命后都没兑现。

2008年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他说霍梅尼像酗酒一样上瘾权力。2009年伊朗总统选举后,他谴责政府,说阿里·哈梅内伊下令选举舞弊和镇压抗议,指责领袖用暴力和恐怖掌权,还攒个人财富。在相关文章里,他说选举前开放氛围是为证明合法性,但政府已丢合法性,哈梅内伊威胁导致暴力镇压,代价是宗教合法性没了。

巴尼萨德尔长期生病,2021年10月9日在巴黎皮提耶-萨尔佩特里耶医院去世,88岁。葬在凡尔赛的戈纳德公墓。他一辈子从革命支持者到流亡批评者,这转变挺典型,反映伊朗革命后权力斗争的残酷。霍梅尼当初拉他上位,但一有分歧就踢开,教士集团快速垄断权力。巴尼萨德尔想走中间路,让专家管事,但现实是教士主导一切。他逃亡后,继续发声,但影响力有限。伊朗从革命后就走上神权路,总统职位成了摆设,最高领袖说了算。这事提醒人,革命往往吃掉自己孩子,理想跟权力一撞就碎。

总的说,这人的人生轨迹挺有启发。革命时大家一条心,掌权后分道扬镳。巴尼萨德尔不是坏人,但太理想化,没算到教士野心。霍梅尼用他过渡,之后扔一边。伊朗现在经济难,制裁重,内部不满多。巴尼萨德尔的故事像镜子,照出革命的代价。普通人看这事,得想权力怎么腐蚀人,理想怎么让步现实。接地气说,他从高位跌谷底,还活到88岁,写了书留痕迹,不算白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历史   伊朗   门生   首任   总统   海外   霍梅   巴尼   教士   伊斯兰   德黑兰   权力   库尔德   穆罕默德   巴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