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位周大仙,枪决时人们等着看他表演逃生仙法,结局十分尴尬

注: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前言·】——》

周大仙,一位声名显赫的“活神仙”,以逃脱生死危机的神奇法术广为流传。当他被判枪决时,围观的人们都期待着他那惊世的“逃生仙法”。

然而,当枪声响起,所有人却愣住了。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甚至令人尴尬。

究竟是仙法失灵,还是命运开了一个无法预料的玩笑?

从草根到"神人"

在湖南长沙的街头巷尾,周仲评这个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但"周大仙"的名号却无人不晓。这位本地人早在1937年之前就已小有名气。

他在城中表演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仙术":密室逃脱、隔空取物,甚至能让一只鸡"换头"后继续存活。

周大仙的表演场所从茶馆、戏园到富贵人家的庭院,观众从普通百姓到达官显贵。每次表演结束,现场掌声雷动,香火钱不断。

他身穿一袭蓝色长袍,留着半长不短的胡须,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息。

不少人亲眼见证了他的"神迹",包括当时《国民日报》的总编辑易君左。

易君左的见证和报道为周大仙增添了不少名望。在他的文章中,周大仙被描述为"通晓天地之奥秘"的奇人。

随着名声日盛,周大仙开始宣称自己掌握"炼金术",能将普通金属转化为黄金。

许多人开始相信这位"神人"确实拥有超凡能力,甚至湖南省政府的一些官员也对他敬而远之。

银行科长的堕落

湖南银行出纳科长戴云鸿本是体面人物,却因沉迷赌博而走上不归路。

1937年初,他已经输掉了大量积蓄,甚至挪用了部分公款填补亏空。随着债务越来越多,他面临着被发现和法律制裁的双重压力。

戴云鸿生活奢侈,喜爱出入高级娱乐场所。他常常在长沙的赌场彻夜不归,公务也因此疏于打理。

正当他走投无路之际,一个名字进入了他的视线——周大仙。

长沙城里流传着周大仙能"点石成金"的传说戴云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前往寻求周大仙的帮助。

初次见面时,周大仙并未立即答应帮助他,而是表示需要"考验其诚心"。这种欲擒故纵的做法反而让戴云鸿更加坚信周大仙的能力。

经过几次接触后,周大仙终于向戴云鸿透露了他的"炼金计划":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引子",才能在特定的仪式中将其成倍增长。

对于已经走投无路的戴云鸿来说,这仿佛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22万元巨款的蒸发

1937年夏天,在周大仙的诱导下,戴云鸿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

他利用职务之便,从湖南银行盗取了22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这些钱被装入几个大皮箱,由戴云鸿亲自交到周大仙手中。

交接仪式在周大仙的住所秘密进行。周大仙设计了一套复杂的"炼金"仪式:点燃特制的香,念诵奇怪的咒语,将钱箱置于特定位置。

他告诉戴云鸿,三天后钱财将成倍增长,届时不仅能填补亏空,还能让他发家致富。

然而三天后,当戴云鸿满怀期待前来取钱时,周大仙却不见踪影,钱财也已经不翼而飞。

银行很快发现了这笔巨款的失踪,戴云鸿成为头号嫌疑人。面对调查,他无法解释资金去向,只得仓皇潜逃。

这起案件很快惊动了湖南省高层。银行系统陷入恐慌,民众纷纷前往银行提取存款,引发了一场小型金融危机。

调查人员根据线索很快锁定了周大仙,将他拘捕归案。

官方态度转变

何键作为当时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对周大仙的案件处理显得犹豫不决。

作为一个受传统教育影响的官员,何键对民间流传的"神力"有一定敬畏。

加上当时周大仙在民间的影响力巨大,何键担心强行处置会引起社会动荡。

在何键的决策下,周大仙被关入大牢,但没有进一步的惩罚措施。

这种暧昧的态度反而让周大仙在狱中依然享有特权,甚至有传言称他在狱中依然能接见信徒,继续传播其"神力"。

1937年底,何键因军事调动离开湖南,由张治中接任领导职务。

张治中是一位接受过现代教育的军事将领,对科学持有坚定信念,对封建迷信现象嗤之以鼻。上任后,他立即关注了周大仙一案。

张治中认为,周大仙案件不仅是一起经济犯罪,更是借迷信蛊惑民众、扰乱社会秩序的恶劣行为。

在审阅案件材料后,他果断下令对周大仙依法处置,判处其死刑。

处决日的神话终结

1938年1月的一个清晨,长沙城外的刑场聚集了数千名围观者。消息传开后,不少周大仙的信徒和好奇的市民都赶来见证这一时刻。

许多人相信,周大仙会在最后关头展现"仙术",逃脱死亡。

周大仙被押上刑场时,神情复杂。有目击者描述,他时而镇定自若,时而惊慌失措。当被问及是否有遗言时,他只是摇头不语。

处决前,张治中派人向民众宣读了周大仙的罪行:诈骗公款,扰乱金融秩序,利用迷信活动欺骗民众。

宣读结束后,执行人员就位,枪声响起,周大仙应声倒下。现场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嘈杂的议论声。

一些信徒难以接受这个结果,仍然坚信周大仙只是"暂时离开";更多的人则清醒地认识到,所谓的"神迹"不过是精心设计的骗局。

《——【·结语·】——》

周大仙的故事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的多重矛盾:科学与迷信的对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以及动荡年代人们对精神寄托的渴求。

一个草根骗子能够欺骗众多民众甚至高级知识分子,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殊社会心理。

周大仙的诈骗手段虽然简单,却因为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而屡屡得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湖南省档案馆民国时期刑事案件记录、《国民日报》1937-1938年相关报道、《民国奇案实录》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炼金   时人   长沙   湖南   信徒   民国   迷信   民众   案件   结局   尴尬   银行   社会   历史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