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食堂“破墙”之后:一碗卤鹅饭搅动的江湖,藏着中国县城突围的野心与隐忧》
——从荣昌“3元餐”争议看基层治理的破局与边界
“老板,再炒个回锅肉!哎不对,你们这儿3元小碗菜还有吗?”
五一假期,重庆荣昌区政府食堂门口,一群举着自拍杆的游客正对着保安大叔“围追堵截”。食堂内,卤鹅香气混着辣椒油的热气,将行政大院熏成了“网红美食城”;食堂外,街边餐馆老板老张蹲在门口,盯着空荡荡的八张桌子,烟头在指间明灭——他的“荣昌老字号”招牌,此刻正被短视频平台里“政府食堂必吃攻略”的流量淹没。
这场“政府请客、民间买单”的争议,像一锅煮沸的江湖,翻滚着中国基层治理最尖锐的命题:当行政资源撬动文旅流量,究竟是“善政突围”还是“越界倾轧”?
一、破局:小县城的“流量豪赌”
荣昌区,这座在重庆地图边缘“低调”了多年的西南小城,正用一场“行政逆袭”打破次元壁。
• 数据为证:五一首日,3000名游客涌入政府食堂,1000斤大米蒸出“流量奇迹”;
• 细节为王:书记亲自端餐盘、卤鹅师傅凌晨三点备料、免费续饭阿姨手抖多塞一勺的“偏心”,让“政府食堂”在短视频平台成为“必打卡副本”;
• 成本账本:每斤3元的猪肉、每份5毛钱的米价,背后是政府补贴的“隐形杠杆”——以行政资源换文旅流量,以“性价比”对抗“资源贫瘠”。
但这场“豪赌”的代价是什么?
老张的餐馆离政府食堂仅500米,五一期间营收暴跌70%。“他们3元吃饱,我卖28元一份的卤鹅饭,游客骂我‘黑心’。”老张的苦笑里藏着基层商户的困境:当行政食堂以“零租金、零税收、零管理费”的“三零优势”横扫市场,个体商户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近乎窒息。
二、隐忧:越界的“善政”与失衡的生态
荣昌实验的争议,本质是公共服务创新与市场经济公平的“天平之争”。
优势碾压:政府食堂的“低价”源于行政补贴,社会餐馆的“高价”源于房租、人力、税收等刚性成本。这种“降维打击”若常态化,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游客涌向食堂,商户被迫降价或倒闭,最终损害的是整个城市餐饮生态的多样性;
流量虹吸:若政府食堂成为“流量黑洞”,将加剧区域资源分配失衡:游客只记得“3元吃饱”的政府食堂,却忽略街边小馆的烟火气;只关注“行政背书”的网红地标,却遗忘市井生活的肌理。
但荣昌的困境,何尝不是中国千百县城的缩影?
在旅游内卷时代,小县城若想突围,要么像淄博、哈尔滨般“砸钱造势”,要么像荣昌般“以行政资源撬动流量”。但前者需要雄厚财力,后者则需警惕“越界之险”——公共服务可以“破壁”,但不可“越界”;可以“引流”,但不可“掠夺”。
三、破局:流量时代的“生态平衡术”
荣昌实验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是否推广,而在于启示了一种“行政-市场-游客”的三角平衡术:
1. 时间错位:将流量“引流”而非“虹吸”
限定开放时段(如仅节假日中午)、单日限量(如发放500个就餐码),避免“全天候”挤压市场;
推出“政府食堂+周边餐馆”联票,游客凭食堂消费记录享餐馆折扣,形成流量闭环。
2. 资源反哺:将“流量红利”转化为“生态红利”
设立“商户扶持基金”,从食堂盈利中划拨资金补贴街边小馆;
推出“荣昌味道”认证计划,政府食堂与民间餐馆联合研发“行政主厨推荐菜”,共享品牌溢价。
3. 品牌共生:从“行政IP”到“城市IP”
将政府食堂打造成“荣昌味道”体验中心,而非“廉价食堂”;
联合民间艺人推出“食堂+非遗”演出,游客在排队时可观看“荣昌夏布”织造、黄凉粉制作等非遗技艺,让行政资源为文旅生态赋能。
四、启示:基层治理的“破圈”与“守界”
荣昌的这碗卤鹅饭,既烫伤了部分商家的钱袋,也暖了万千游客的心胃。它证明:
公共服务可以“破圈”:政府食堂从“内部食堂”变身“城市客厅”,是治理思维的革新;但公共服务必须“守界”:行政资源不可替代市场主体,政府“引流”不可破坏竞争生态。真正的“善政突围”,应是“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游客喝彩”的共生模式。
若将食堂开放比作“行政请客”,则真正的待客之道应是——用政府信用为市场背书,用行政资源为生态赋能,最终让游客记住的是一座城的烟火,而非某口锅的饭香。
“如果荣昌区政府食堂继续开放,你会选择去‘打卡’吗?你认为政府该如何平衡‘惠民’与‘护市’?”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