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中媒向全球官宣,“玲龙一号” 首堆冷试成功,美西方紧盯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0 月 16 日,海南昌江传来捷报 ——“玲龙一号” 一回路冷态功能试验顺利完成,圆满成功。

作为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它不仅完成了核电站建设关键阶段的 “全面体检”,还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的点赞,这番成绩在国际核能圈掀起了不小波澜。

那么,冷试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何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

把核电站装进"魔方"里

提起传统核电站,大家脑海里多是吞地千亩、耗时七八年的 “巨无霸”,建设周期拖上七八年更是家常便饭。可 “玲龙一号” 偏要打破这个刻板印象,它把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这些 “心脏部件”,统统装进一个直径 10 米、高 14 米的钢制 “能量舱” 里。

中核集团的设计团队还干了件 “破天荒” 的事,砍掉传统大堆里绵延几十米的主管道,让主系统管道数量骤减 80%。这种 “一体化” 设计的好处,一用就见效。

海南核电的技术人员说,反应堆采用下沉式布局,堆芯藏在地面之下,连大型飞机撞击都能扛住。更关键的是模块化建造,核心设备在工厂预制好,运到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组装。原本 5 到 8 年的建设周期,如今缩到 40 个月左右;单机组造价压在 40 亿元,发电成本更是降到每度 0.4 元,足以和火电 “掰手腕”。​

其实这种 “搭积木” 建造,最大价值不在省时间省钱。按国际原子能机构定义,30 万千瓦以下才算小型堆,12.5 万千瓦的 “玲龙一号” 刚好达标。但 “小” 不代表 “弱”,反而能实现标准化、批量化生产。以前核电站得按场地 “量身定制”,现在标准化模块在工厂造好,拉到现场就能装,彻底打破了 “一座一设计” 的老规矩。​

中核集团总设计师宋丹戎的比喻特别形象,大型核电站像台式机,显示器、主机、键盘分得明明白白。而“玲龙一号” 这类小型堆则是笔记本,所有功能浓缩一体,拎着就能用。这恰恰点出了它最核心的优势:灵活。

不用电也能保安全

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安全” 成了全世界攥在手心的紧箍咒,要求严到近乎吹毛求疵。而 “玲龙一号”完全就是装上完全非能动的安全卫士。啥是非能动?说通俗点,就是碰到险情时,它不用外接电源续命,也不用人盯着操作,单靠重力和自然循环就能给反应堆降温。

​为了让这套系统靠谱,科研团队专门搭起全亚洲最大的非能动实验台架,反复验证。根据实测数据,一旦出事故,重力驱动的水箱会自动冲到堆芯降温,一撑就是 72 小时以上。

让人安心的是,它的堆芯功率密度比传统大堆低了三成,辐射应急圈只有 500 米,连传统核电站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装的核燃料也比大堆少得多,从根上减少了放射性风险。

这套看家本领直接让选址灵活多了。传统核电站得把周边几公里划成禁区,很多地方想建也建不了。但 “玲龙一号” 的应急区就圈在厂区里,理论上能靠城市、工业园区更近。对土地金贵的沿海发达地区来说,这优势简直是及时雨。​

为了冷试成功,海南核电团队专门组了 “一回路水压试验专项指挥部”,把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的资源拧成一股绳,各个环节扣着劲儿配合,碰到难题就逐个 啃下来。

冷试说白了就是给反应堆做“全身高压体检”,看看一回路系统和设备在高压下能不能扛住,在不同压力档位上,主系统、辅助系统的活儿干得顺不顺,确认所有部件都能在岗尽责。

一台机组顶多台设备

“玲龙一号” 年发电量达 10 亿度,按官方数据,够海南 52.6 万户家庭用上一整年。但要是只把它当成普通发电机组,可就太小瞧这个 “小个子” 了,它发电只是基础操作,区域供暖、工业供汽、海水淡化全都能拿下。​

在海南这样常年暑热的地方,核能制冷正从图纸概念落地成现实。单台 “玲龙一号” 每天能产出 1.6 万吨淡水,既能满足岛上居民的用电需求,又能解决饮水难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每年能少排 88 万吨二氧化碳,这减碳力度相当于种下 750 万棵树。​

这种定位,正好踩中了当下能源转型的痛点。国家提出 2030 年 “碳达峰”、2060 年 “碳中和” 的目标,核能作为清洁能源的关键力量,自然要挑大梁。“玲龙一号” 建成后,能为海南打造 “清洁能源岛” 添把力。

中核集团的工程师还提过一个设想:把 “玲龙一号” 整套系统搬上船,让它变身为 “海上移动充电宝”。船一靠海岛,就能给居民通上电、供上暖,路过海上钻井平台,还能给平台喂能源,甚至能为海岛开发持续供能。

听着有点科幻,但技术上其实是行得通的。在沿海发达地区,土地金贵得很,要是在离岸边三五公里的海面上建小型堆,既不抢陆地宝贵空间,又能直接抽海水当冷却水,妥妥的一举两得。

技术出海的新名片

“玲龙一号” 拿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认证,意味着攥住了全球核能市场的 入场券。按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规矩,过了它的安全审查,就等于技术水平得到了全世界盖章认可。现在全球小型堆项目里,美国 NuScale 还在搭框架,俄罗斯 KLT-40S 刚迈开步,只有中国的项目已经摸到了“实质性运营”的门槛。

西方国家对这消息的反应挺耐人寻味,表面上围着技术问东问西,实际上更在意中国是不是要抢第四代核能技术的话语权。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说它是“核能游戏的改变者”,这话一点不掺水,能用更安全的方式,给出各种核电联产方案,相当于给行业换了套新玩法。

说到市场,沙特、阿根廷这些国家已经抛来了合作橄榄枝。对它们来说,电网没那么大,却特缺能源,小型堆比大核电站更对胃口,毕竟投钱少、建得快,技术转让也方便。

这边欧美还在争论老旧核电站要不要延寿,我们已经把下一代核能技术的样板搭好了。这种技术上的代际优势,不光是设计想法新,更在于把图纸落地的本事强,毕竟从2021年7月开工到现在,四年多就完成了冷试。

这次冷试成功,说明我们在模块化小堆赛道上,不光起步早,跑得还稳。接下来还有热试、装料、并网这些关键关要闯,按计划 2026 年这全球首堆就能发电,到时候年减碳 88 万吨的“能源魔方”就转起来了。

现在核能正往模块化、去中心化、多用途方向走,中国技术能在这场能源革命里扮演啥角色?答案已经越来越清楚了。#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玲龙一号”全球首堆冷试成功

科普中国-大国重器中的“小块头”——移动核能充电宝“玲龙一号” 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科技   全球   核能   核电站   核电   海南   反应堆   原子能   中国   金贵   系统   能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