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没有参与火烧圆明园?英国人说出放火真正目的,让中国记住

站在圆明园西洋楼的残石柱前,指尖触到的是被烟火熏烤过的粗糙痕迹。

一百多年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句话几乎成了刻在国人记忆里的常识。

但翻遍英法两国的战地日记、将领书信和档案馆史料会发现,这段历史藏着两个被忽略的真相:放火的其实只有英军。

而主导这场暴行的英国人,早就直白说出了他们的真实目的。

谁是主谋

说起火烧圆明园,很多人脑子里第一反应是“英法联军共同施暴”。

但史料却清晰划分了两国的不同角色。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突破清军防线直扑圆明园时,先做的都是抢劫。

法军士兵忙着搬运镶满宝石的钟表,英军则盯上了鎏金佛像和古籍字画,甚至在正大光明殿开起了分赃会。

可到了要不要放火的问题上,双方立刻吵翻了。

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10月12日的日记里忍不住抱怨:“圆明园是人类艺术的瑰宝,焚烧它是对文明的犯罪,我们该惩罚的是清朝政府,而非毁灭文化。”

法军司令蒙托邦更直接,说这种行为“根本配不上文明国家的名头”。

他们提出替代方案:要么拆几座宫殿意思一下,要么摧毁北京城里的官署,总之不能烧了这座园林。

为了表明态度,10月18日英军点火时,葛罗特意下令法军只负责外围警戒,不准碰火种。

有英军士兵在日记里写得明白:“法军就在不远处站着看,没一个人动手点火。”

这种分歧并非出于善意,而是利益考量不同。

法军更看重尽快签条约拿赔款,觉得烧圆明园会惹麻烦;英军却另有算盘。

理清了谁放的火,更关键的是搞懂—他们为啥非要放这把火?

放火原因

流传最广的“掩盖抢劫罪证”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

英军的抢劫本就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公开行动。

《泰晤士报》记者当时发回的通讯里写着:“每个士兵都抢疯了,为了宝石丢了金子,为了钟表又丢了宝石,带不走的瓷器就砸碎。”

这些掠夺者甚至会在文物上标注“来自圆明园”,压根没想过遮掩。

北京师范大学王开玺教授的比喻很实在:“要是抢了别人家的电视机,为了掩盖罪证再烧房子,这逻辑根本说不通。”

真正的目的,藏在英军统帅额尔金写给英国政府的信里。

1860年10月25日,也就是放火一周后,他在信里直言不讳:“焚毁圆明园和要求赔款,名义上是补偿受难者,实际上是谈判前的步骤。

我要让中国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记住我们给他们的教训。”

这番话道破了核心—这不是报复,而是精准打击清廷意志的政治手段。

额尔金选圆明园绝非偶然。

这座从康熙年间就开始修建的园林,是皇帝的夏宫,更是清朝权力的象征。

咸丰皇帝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这里处理朝政,园子里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件文物都连着皇室的尊严。

额尔金自己也说:“烧紫禁城会波及百姓,烧圆明园却能直接打在皇帝心上。”

事实正如他所料,当圆明园失火的消息传到热河避暑山庄,咸丰皇帝当场吐血倒地,没过多久就郁郁而终,临终前还攥着从圆明园带出的印玺。

额尔金

1860年10月18日清晨的圆明园,成了永远的噩梦。

英军骑兵团率先冲进园区,士兵们把火把塞进雕花的窗棂,火焰很快舔舐着涂满朱漆的梁木。

有目击者说,起初是细小的烟柱,很快就连成了黑色的云,西北风吹着浓烟往北京城飘,三十里外的街巷都落满了炽热的余烬。

连续两天两夜的大火里,最让人痛心的不是建筑的坍塌,而是人的悲剧。

圆明园安佑宫里住着近300名太监、宫女和工匠,他们没能及时逃出,最终被烈火吞噬。

英军士兵吴士礼在日记里记录下这诡异的景象:“日光被浓烟遮得严严实实,像发生了持久的日食,整个京城都灰蒙蒙的。”

而额尔金站在远处看着火海,得意地宣称:“这效果远非万里之外的人能想象。”

这场大火烧掉的不仅是一座园林。

周边的清漪园、静明园、畅春园甚至海淀镇都没能幸免,原本连片的皇家园林群变成了断壁残垣。

更讽刺的是,就在这片废墟前,清政府被迫签下了《北京条约》,割让九龙、赔偿800万两白银,还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额尔金带着“功绩”回到英国,被维多利亚女王封为印度总督,风光无限。

但侵略者终究没能逃过命运的惩罚。

罪有应得

1862年,额尔金在印度任职时,住进了喜马偕尔邦的一座别墅。

这个地区以多雷电闻名,一天午后,一道闪电劈中了他的房间,瞬间燃起大火。

慌乱中,额尔金心脏病突发,没能逃出火海,最终葬身于自己最擅长制造的灾难里。

消息传回中国,人们想起那句老话:“玩火者必自焚”,这或许就是最讽刺的报应。

如今再看圆明园的残石柱,那些被火烧过的裂痕里,刻着的不仅是文明的劫难,更是历史的警示。

我们理清“法军未参与纵火”的细节,不是为了给任何一方开脱。

毕竟劫掠的罪行同样不可饶恕,而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结语

英国人以为一把火能让中国屈服、让历史遗忘,却没想到这片废墟成了最深刻的教科书。

它提醒我们,所谓“让中国记住”的教训,从来不是屈服于强权,而是要守护好自己的文明与尊严。

那些流失的文物、焦黑的残垣,不是耻辱的标记,而是奋进的警钟。

就像额尔金的结局所昭示的,任何试图用暴力践踏文明的人,最终都会被暴力反噬。

这,或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答案。

参考资料

关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事件,小时候老师说的可能不全对。上观新闻.2017-05-13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致三山五园被毁,奕訢上奏称 “痛心惨目不忍言”. 京报网.2020-08-04

回顾火烧圆明园的黑暗岁月。京彩台湾.2020-01-07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光明日报.2010-11-0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2

标签:历史   圆明园   目的   法国   英国人   中国   火烧   英法   英军   联军   咸丰   士兵   皇帝   园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