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岁王大爷一直自称身体倍儿棒,退休后常听年轻人谈论“断食养生”。某天饭后,他在社区公园碰见隔壁的老友李叔,这位老兄居然大方分享,说自己连续两天没进餐后,感觉浑身轻快,连体检时白细胞数都“惊人地标准”。
一时间,周围几个一起遛弯的老人也议论纷纷:“真有这么神?只是两天不吃饭,免疫力真的能被翻新?”

其实,这一说法不仅在中老年圈子里颇为流行,网络上更是出现了“绝食48小时,免疫力刷新”的流量话题。但科学真的这样简单吗?
“连续两天断食”和“免疫系统重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样极端的饮食方式究竟有没有医学依据,普通人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今天,我们就用权威研究和专家建议,把这个流传甚广的“断食神话”仔细掰开揉碎说个明白。最后,究竟是“新生”还是“冒险”,真相或许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近几年,“短期断食重启免疫”实则起源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一项小范围动物与人群研究。团队发现:连续48-72小时极低热量摄入(约为一天<200kcal),的确观察到实验小鼠的白细胞数量发生波动,部分被耗竭后,进入恢复期时骨髓会启动“新白细胞生成”。

临床中,部分白血病患者接受密集化疗后采用类似断食辅助,对减少损伤和调节免疫活性确有个别正面反馈。
但需要警惕的是,这一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特殊疾病或极端实验环境。正常人盲目模仿,身体会进入“应激保护模式”,将能量优先分配给心脑等重要器官,反而压制免疫系统,而非增强。
内分泌和免疫学专家表示,断食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短时间或许加速旧细胞代谢,但免疫力全面提升缺乏大样本证据。
中华医学会《合理膳食指南》也明确提醒,长时间饥饿可能促使免疫力下降,尤其中老年人、慢性病人更易出现低血糖、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诱发晕厥、猝倒。

所谓“身体能量清零,白细胞满血复活”,只是一种理想化设想。健康人过度绝食更易出现血压下降、肌肉流失和认知失调等问题。如果一味追捧网络断食神论,反而忽略了对身体的真正呵护。
假如你真的尝试48小时断食,身体首先不是重塑免疫,而是经历一系列复杂应激反应,结局未必像你想象那么美好:
基础代谢率降低:研究显示,两天极端断食后,基础代谢率普遍下降约10%-15%,出现乏力、畏寒、注意力涣散等症状,生活质量反而打折。
免疫功能遭抑制:短期热量摄入骤减时,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一度下降,“新”白细胞生成并非即时完成,反而免疫防御暂时变弱。

血糖波动风险提升:特殊人群在断食期间,血糖波动幅度较平时升高15%-22%,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极易出现低血糖并发症。
肠道菌群紊乱:断食导致肠道“好菌”饥饿状态下大量凋亡,同步产生肠道屏障紊乱,更容易引发胃肠道不适甚至感染。
有研究跟踪发现,“极端断食者感冒发生率短期内并未显著减少”,相反部分志愿者出现免疫力短暂波动,恢复周期甚至长达一周。
权威指南和循证医学目前更推荐循序渐进、科学可持续的增强免疫举措,绝非一味“节食”或“清零能量”:
规律膳食:建议每天摄入优质蛋白(如瘦肉、豆制品、鸡蛋)、新鲜蔬果和全谷杂粮,确保三餐均衡,避免暴饮暴食或随意断食。

足量睡眠: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证明,睡眠时间≥7小时人群的免疫相关指标(如淋巴细胞)优于长期熬夜者。
适度运动:每周累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150分钟能有效促进免疫细胞活性与自愈力(慢走、打太极均可)。

情绪调适:良好心态有助于降低应激激素水平,提升免疫防线;家人陪伴、社交互动也是“补‘免疫’药”。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要注意定期检测血糖、血脂、免疫功能指标,及早发现潜在“漏洞”,及时修正生活方式。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 《营养与慢病防控手册(2021)》
《国际免疫学杂志》2023年第18期《断食与免疫调节机制》
更新时间:2025-11-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