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婿伟人,女儿国母,外孙家喻户晓的英雄,她活到92岁,一生传奇

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但提起她女儿女婿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她的名字叫向振熙。


她活到92岁,一生传奇。


01

向振熙于1870年出生于湖南平江的一个书香世家。

18岁那年,她在父母之命下嫁给了小一岁的表弟杨昌济。

因为两家同为书香门弟,所以世代交好,世代联姻,到了向振熙这一代也不例外。

和所有的旧时代女子一样,向振熙婚后全心辅助丈夫求取功名。

1890年,也就是光绪16年,丈夫杨昌济应试举人没有中,为了生活只好做起了教书先生。

1891年,丈夫杨昌济在家乡湖南板仓开设了私塾,一边教书,一边准备科举的事情,另外开始研究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涵盖了历史、哲学 、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不影响丈夫学习,她包揽了所有家务和琐事。

图|向振熙

1894年,也就是婚后的第六年,向振熙与杨昌济的大女儿才出生,大女儿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喜悦和生机的同时,也平添了忙碌。

丈夫杨昌济虽然在家乡教私塾,但因对清廷还抱有期待和希望,他仍然非常关心国事,看到清廷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急火攻心。

社会的动荡,让知识分子陷入迷茫,科举无用,报国无门。

1898年,杨昌济在岳麓书院读书时,参加了谭嗣同等人在湖南组织的维新改良活动,杨昌济因佩服谭嗣同的学问,借机与谭嗣同求教学问。

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谭嗣同被清廷捕杀,杨昌济彻底对清廷失望。

为了避难,杨昌济再次回到了老家,一边教私塾,一边研究经世治学的方法。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乱世是激发仁人志士家国责任的时候,也是仁人志士择良主的时候。

这一年,向振熙又为杨昌济生下了儿子杨开智,儿子的出生多多少少排解了杨昌济报国无门的惆怅。

图|杨昌济

虽然事业上不如意,但和妻子向振熙过了一段幸福团聚的日子。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刚过了没几天安稳日子,夫妇俩又迎来了新的打击,他们年仅6岁的大女儿因病夭折了。

这让夫妻二人再次陷入丧女之痛,怀有身孕的向振熙尤其无法走出失去女儿的痛苦,常偷偷以泪洗面,杨昌济以忙碌来忘记丧女之痛。

不久,向振熙顺利分娩生下一个女儿,这个女儿长得眉清目秀,尤其在经历了上一段丧女之痛后,向振熙与丈夫杨昌济对这个女儿格外珍视。

杨昌济给女儿取名霞,字云锦,号开慧,但她被大家所熟知的名字是杨开慧。

上天似乎总是给人一巴掌,又给颗糖。

杨开慧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些许欢乐,抚慰了丧女,事业不顺所带来的阴霾。

02

也许是杨昌济给的安全感比较足,所以在新旧交替时代,女性也开始争脱婚姻的束缚,开始寻找自我成长的出路

向振熙却没有,她用心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家庭,也甘愿在杨昌济的背后,做那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杨开慧一岁那年,杨昌济考取了日本官费留学的资格,正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在20世纪初,知识分子掀起了留学热潮,当然除了距离近,经济负担相比欧美小以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国力发展很快。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就想去了解日本是如何在明治维新之后变得强大。

另外,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提倡国内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

为了让丈夫杨昌济安心出国留学,向振熙独自担起了照顾子女和家庭的重任。

可是一年两年尚且能忍受,杨昌济的留学生涯长达十年。

他先到日本留学,学习教育学,之后又到英国阿伯丁大学学习哲学和伦理学,他更关注的是英国的教育情况和民俗生活。


图|向振熙与杨昌济曾住过的地方


广州起义失败,杨昌济的好友杨毓麟在英国利物浦跳海自尽。杨昌济悲痛不已,亲自为他料理后事。

革命起起落落,革命志士的心也随着起落。

武昌起义成功后,杨昌济也在阿伯丁取得了文学学士的学位,他没有着急回家,而是去德国和瑞士考察教育制度。

原因是,知识分子迫切的想要找到救国的方法,有的想军事救国,有的想实业救国,有的想科技兴国,有的想医病救人。比如鲁迅,本来想医病救人,最后觉得医治思想更重要,从而选择了弃医从文;而杨昌济想通过教育救国,因为他觉得国家更需要救国的人才。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的知识分子责任心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向振熙与丈夫杨昌济的感情全凭书信维系,对于向振熙来说,收到丈夫的信是她最欣慰的一件事。

除了夫妻之间述说思念之外,杨昌济还在信中叮嘱妻子一定要送女儿上学。

在教育这件事上,向振熙绝对相信丈夫的权威。

因此,7岁的杨开慧就被母亲送到了杨公庙官立第四十小学,并成为该校第一批女生。

1913年,杨昌济回到湖南,他被湖南督军谭延闿聘为省教育司长,也就是现在的教育局长,但一心想要教育兴国的他委婉拒绝,而是出任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教授伦理学和心理学。

工作稳定后,杨昌济将向振熙母子三人也接到了长沙。

分别长达十年的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了一起,看到丈夫学有所成,对她专一不二,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上心,向振熙感觉这十年的漫长等待也是值得的。

03

杨昌济也就是在湖南高师讲学时,结识了学生毛泽东。

当时校长张干为了讨好当局,提出让学生交纳学杂费。

毛泽东等进步学生发起驱逐校长张干的运动,差点被张干开除学籍。还是在杨昌济与徐特立的出面下,张干才收回了成命。

世上有千里马,还得有伯乐。

杨昌济看中毛泽东的才学和胆识,还推荐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章。

杨昌济不仅是毛泽东的老师,还是他的伯乐。

杨昌济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促成了新民学会的成立,其中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是杨昌济的三位得意弟子。

湖南高师被北洋政府撤销后,在杨昌济的争取下,湖南省立大学备案筹备,杨昌济负责主持湖南大学的筹备工作。

1918年,杨昌济应蔡元培的邀请到北京大学教伦理学,举家迁到了北京。

当时杨昌济在北京大学为赴法勤工俭学筹措经费,他还给三位得意弟子,包括毛泽东写信组织湖南青年赴欧洲勤工俭学。

但是毛泽东并无心出国,他更想去北京。于是他向朋友借钱和20多个青年到了北京,到北京的他没有工作,没有住处,生活艰难。

杨昌济经过和妻子向振熙商量后,将自家的门房留给毛泽东暂住,并写信给北大的图书馆馆长李大钊,为毛泽东安排了一个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每月工资8元。

这也促成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

图|毛泽东与杨开慧

不幸的是,杨昌济在北京大学任教两年后,就病逝了。

临终前他还给好友章士钊写信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说:救国必先重二子。

杨昌济去世后,家里的赚钱主力离开,生活陷入了困境。

毛泽东要办文化书社,向振熙二话没说,将丈夫的同事们捐募的一笔丧葬费拿出来资助。

那时候毛泽东一无所有,向振熙也没有嫌弃,将女儿嫁给了毛泽东。

结婚没有彩礼,没有办酒席,就请好朋友吃了一顿家常饭,就算结婚了。

婚后,杨开慧与毛泽东住在清水塘,向振熙跟着他们一起住,更重要的是掩护他们做地下工作。

杨开慧被捕后,向振熙肩负起照顾外孙岸英、岸青、岸龙的责任。

为了防止敌人用孩子来作为要挟毛泽东的筹码,在党组织的协助下,向振熙带着儿媳将三个外孙护送到了上海。

她依依不舍的返回湖南后,从此与三个外孙联系中断,与女婿毛泽东也音讯不通,再加上丧女之痛。

向振熙在忧愁和焦虑中度日如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她才收到女婿毛泽东写来的信和寄来的钱。

1950年,向振熙80大寿,毛泽东还嘱咐儿子毛岸英去湖南拜寿,并捎去了人参,毛岸英与姥姥向振熙拍下了一张合影。

图|毛岸英与姥姥的最后一张合影

拍下这张合影不久后,毛岸英去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一个月后便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为了抚慰岳母的心,又派毛岸青回去看望姥姥。毛泽东每月供给向振熙生活费用,一直赡养到她去世。

1962年春天,毛岸青与邵华结婚,还回老家与姥姥向振熙团聚,并拍下了一张合影。

图|毛岸青与邵华跟姥姥的合影

1962年的11月,92岁的向振熙因病去世,直到她去世时,她还不知道她的爱孙毛岸英早在12年前就牺牲在了朝鲜的战场上。

向振熙去世后,毛泽东非常伤心,寄了五百块钱,并写信给妻哥杨开智说:将岳母与我亲爱的夫人杨开慧葬在一起。

向振熙的一生不仅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的一生,更是见证了中国革命动荡的一生。

她没有站在最耀眼的位置,却以平凡之躯成就了不凡;她没有留下显赫的声名,却用一生诠释了奉献、坚韧和勇敢。

参考资料:

百科知识

《中国命运的历史决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9

标签:历史   外孙   家喻户晓   女婿   伟人   女儿国   英雄   传奇   湖南   丈夫   女儿   知识分子   清廷   姥姥   明治维新   北京大学   北京   私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