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祜:元后所生,康熙掌上明珠,若他不早逝怎会有九子夺嫡之争呢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皇长子承祜三岁早逝,康熙痛断心肠,却悄然改变了皇位继承格局。

数十年后,九子夺嫡血雨腥风,究竟是命运巧合,还是一场注定的王朝悲剧?

嫡长子的失落:命运的第一道裂痕

1672年,隆冬时节,京城银装素裹,大清帝国的心脏——紫禁城中,却是一片温暖喜悦之气。

康熙,年仅十八岁的年轻皇帝,正经历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刻——他的皇后,赫舍里氏,为他诞下了第一个儿子。

这个孩子,便是承祜。

在那个时代,皇室子嗣关系着江山社稷,尤其在满洲统治者眼中,嫡出长子更是天命所归、宗法所承。

自努尔哈赤起,清朝内部虽然曾多次出现继承争议,但整体上仍力求维护满洲贵族的宗法传统。

康熙深知这一点,因此,对承祜的降生,寄予了无比厚重的期待。

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当承祜出生后,康熙亲自选定了保姆,安排最精锐的医官、侍女日夜守护于侧。

每次早朝之后,他必定前往探望小皇子,寸步不离,百般呵护。

而承祜的母亲,赫舍里氏,也绝非寻常女子。

赫舍里氏出身高贵,是辅政大臣索尼之孙女,家族势力雄厚,声望极高,本人端庄贤德,深得康熙宠爱。

在后宫中,几乎是无可动摇的正宫之主。

如此背景,让承祜在一出生时,便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合法性与政治优势。

他,是未来的帝王,被万众期待。

可天有不测风云,1674年,承祜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中,夭折于襁褓之中,仅仅活了两岁零九个月。

这一打击,令年少的康熙痛不欲生。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承祜去世后,康熙命满朝文武停朝三日,全城缟素,宫中举哀四十九日,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承祜死后数年,当康熙册立次子胤礽为太子时,特意选择了承祜的生日(十二月十三日)作为吉日。

如果承祜活着,历史会如何改写?

康熙在承祜死后,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局面:既要遵循宗法传统,又失去了嫡长子;在庶出子嗣中挑选太子,既不合礼制,又易生权力纷争。

最终,在被迫之下,选择了嫡次子——即赫舍里氏所生的第二子胤礽,作为太子。

胤礽虽贵为嫡子,但非长子,地位天然带有瑕疵。

更糟的是,胤礽幼年聪颖,少年时便受命监国,手握实权,心性逐渐骄纵,疏于自律。

康熙对胤礽的态度,也在数十年中由宠爱转为失望、由失望转为猜忌,最终演变成了两次废立。

这一系列废立风波,打破了皇室内部原有的权力平衡,更直接诱发了后来的“九子夺嫡”。

如果承祜健在,作为嫡长子,他在身份上无可争议。

无论德行如何,只要不出现重大失德行为,康熙几乎不可能轻易更易太子。

九子夺嫡,是清朝皇族最黑暗的一章。

八阿哥胤禩、四阿哥胤禛(后来的雍正)、十四阿哥胤祯,以及其他皇子,各自结党营私、明争暗斗,乃至兄弟反目,骨肉成仇。

为什么会爆发如此惨烈的夺嫡之争?

本质上,是因为皇位继承出现了真空和不确定性。

当储君地位动摇,当太子废立成常态,皇位变成了一个可以争夺的猎物,每个皇子都感到了机会与危机。

若承祜在世,凭借嫡长子的天命正统,这一切可能从源头上被扼杀。

胤禩再怎么贤名昭著,也难以公然挑战嫡长继承的传统;

胤禛再怎么深藏不露,也缺乏撼动正统嫡子的理由;

满洲贵族、朝中权臣,也不会轻易染指皇位继承之事。

没有机会,就不会有疯狂,皇室内部,本可以少掉一场旷日持久的血战。

在康熙朝中后期,太子之争,还牵动了满洲贵族,与汉臣集团之间的矛盾。

康熙在立胤礽为太子时,出于削弱满洲贵族权力、加强皇权的考虑,提拔了大量汉官,导致满族贵族极为不满,族群对立逐渐加剧。

如果承祜顺利成长、继承皇位,康熙不需要打破传统立储方式,自然也无需以此为契机调整朝中族群力量。

这种情况下,满汉关系有望维持更为平衡的状态,帝国政局整体也可能更加安定。

太子之殇

胤礽,这位清朝历史上两度被立为太子、又两度被废的皇子,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中,最具悲情色彩的储君之一。

康熙七年,胤礽出生,彼时,承祜已经薨逝将近三年。

康熙虽悲痛,但皇位不能没有继承人。

在众皇子中,唯有胤礽是赫舍里皇后所生,血统纯正,是唯一具有“嫡”身份的皇子。

于是,在胤礽刚满两岁时,康熙便将其秘密立为储君,并在十岁那年(康熙二十年)正式册封为太子。

看似是对传统的坚守,实则却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因为胤礽并非“嫡长”,他的身份天生带有一丝“补位”感,是因为“承祜已死”而得以被立,而非“他本就该是”。

康熙对胤礽的教育非常严苛,从幼年便令其读经习礼,勤练骑射,亲自监督其行止。

这种高标准的培养背后,其实是皇帝的深深不安:

如果他不像承祜那样聪慧、稳重怎么办?他能否真正担当起未来帝王的责任?

这种“期待夹杂怀疑”的情绪,在胤礽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扭曲着他。

康熙三十七年,太子第一次被废,理由是“行为不检”。

据传言,当时胤礽与大阿哥、八阿哥等人关系紧张,频频遭人构陷,朝中风声鹤唳,甚至有“巫蛊案”牵连太子之说。

康熙在沉默中观察、试探,在矛盾激化的时刻,果断宣布:废太子!

这件事震惊朝野,也彻底改变了皇子们的心理格局。

至此,“皇位可以争”的认知开始在皇子中流行。

雍亲王胤禛、贝勒胤禩、恭亲王胤祯等人,开始在私下拉拢朝臣、结交势力,“九子夺嫡”序幕由此正式拉开。

几年后,康熙出于挽救局势的考虑,再次立胤礽为太子,试图重建皇储威信,可局势已无力回转。

最终,胤礽再一次被废,终身囚禁于咸安宫,郁郁而终,死时年仅四十六岁。

他之所以被推上至高之位,是因为承祜倒下了;

之所以被毁于争斗与猜忌之间,也是因为那个位置,太过灼热——而他原本不该在那里。

承祜之后,帝国遗失的未来

九子夺嫡最终的赢家,是四阿哥胤禛。

沉稳低调、行事谨慎,在众皇子斗争最激烈时,保持适度距离,最终在康熙晚年,获得皇权支持,于康熙六十一年登基,改元“雍正”。

然而,雍正的即位过程并不平静。

虽然有“遗诏传位于四子”的说法,但朝野之间流传多种版本:

有人说遗诏遭涂改;

有人说康熙口述口误,将“十四子”念作“四子”;

也有人说,雍正暗中联合隆科多,操控禁军,先发制人。

这些争议,始终无法被彻底证伪或证实,却折射出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承祜在世,是否还会有这些问题?

答案几乎是否定的,承祜拥有完美的合法性和强大的支持网络:

赫舍里氏家族深得满洲贵族支持;

康熙对其感情深厚,肯定会在生前完成明确的继位安排;

年长于诸弟,具备天然权威。

如此一来,清朝继承制度将更加顺畅,甚至有可能提前步入,稳定的祖孙制传承。

帝国避免了一场夺嫡浩劫,也可能避免雍正朝那场声名复杂、政令高压的统治风格。

康熙晚年,虽名义上仍为一代圣君,政绩赫赫,但在私域之中,内心充满了疲惫与忧郁。

勤政六十年,却没能培养出一个,令自己真正安心的接班人;

扫平三藩、收复台湾,却没能真正,解决内部兄弟相残的悲剧。

这一切,其实在承祜夭折之日,便已种下种子。

他晚年曾对一名心腹大臣低声感慨:“朕非不能教子,是无可教者。”

或许,在康熙的梦中,仍有那个三岁小儿身披黄绸、软声唤“阿玛”的温柔场景,那,是他永远失去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满洲   雍正   康熙   里氏   掌上明珠   阿哥   皇位   皇子   长子   太子   贵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