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美国纽约的冬日街头,一位身着红色连衣裙的年轻女子留下了一张传世照片。22岁的杜致礼站在异国背景下,皮肤白皙,妆容精致,翻领双排扣的设计即使以今日审美仍不过时,眉宇间透出的自信与优雅,瞬间定格了那个时代东方女性的独特魅力。这张照片不仅成为她个人气质的缩影,更成为观察民国名媛海外求学生活的历史切片。
杜致礼这个人,背景是杜聿明的长女,从小接触的东西就多,文学,音乐,雕塑都学,辅仁大学没念完就去了美国,韦尔斯利学院,蒙特圣文森学院都读过,后来家里出了事,她一个人在美国坚持把书念完,这段经历让她身上有种特别安静的气质,身边人说她漂亮,不是那种外表很抢眼的,是骨子里透出来的教养,大家闺秀的风范,加上读了那么多书,整个人温润又细腻。
时间回到1949年圣诞节,普林斯顿的一家中餐馆,杨振宁碰见了杜致礼,他们以前在西南联大附中就认识,在国外这么一重逢,感觉完全不一样了,爱情一下子就来了,杨振宁满脑子都是她,她的才气,她的气质,天天在普林斯顿和纽约之间跑,就为了见她,到了1950年,俩人在普林斯顿神学院的教堂结婚,这段婚姻,不只是两个人过日子,杜致礼把自己对文学的梦想收了起来,全心全意照顾家庭,杨振宁才能没后顾之忧地搞科研,他后来的科学成就,背后一直有她。
1957年那次诺贝尔奖典礼,杜致礼穿一件珍珠白的旗袍,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亲自挽着她入场,全场的目光都过来了,东方女性的韵味和西方的场合那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晚宴上,她又换了身紫色的旗袍,配着珍珠首饰,媒体都夸她,说她能用艺术的气质来淡化文化上的不同,这都是她多年跨文化生活沉淀下来的,杜致礼跟周恩来都能开玩笑,说安徽厅的宴请有点偏心,她的英语说得特别好,在学术圈里跟人交流一点问题没有。
生活里,她教英语贴补家用,家里随手做的雕塑就成了摆件,艺术对她来说就是日常,三个孩子长大了路也各不相同,杨光诺搞计算机,杨光宇研究化学,杨又礼当了医生,孩子们的发展,看得出杜致礼对培养“完整人格”的看法,晚年她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还是坚持看书,听音乐,努力维持着一个知识女性的样子。
杜致礼去世后,杨振宁讲过,她的美是随着时间越来越有味道的,那张1949年的照片现在还经常被人拿出来看,不单单是因为长得好看,那张照片里有一种东西,是一代华人女性在历史变迁里,还能保持住的那份尊严和智慧,后来的人再看那张照片,看到的就不只是一个穿红衣服的少女,而是一种跨越世纪的文化韧性。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