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的时间越久,就越发现一个扎心的教育真相,叫做“把所有的时间和夸赞都留给了外人,把自己的坏脾气和忙碌都留给了家里人”。
我们看到别人的孩子成绩一般,不会批评和贬低,只会说“没事,他那么聪明,再认真点肯定能考好”。
自己家的孩子“爸爸,你陪我玩游戏好不好”?
爸爸“你自己玩,我现在没时间”。而如果是朋友家的孩子问你同样的话,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不会拒绝的。
很多父母对外人永远慷慨大方,和颜悦色,而对自己的孩子却“以爱之名”苛刻和吝啬。尤其是这4件事,父母越“大方”,孩子越受苦。

和自己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为了所谓的“面子”,一个晚上吃吃喝喝上千块,完全不心疼。可是到了孩子和家人身上,却总说这个太贵了没什么用,不要买。
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朋友是偶尔聚一次,而家里人天天在一起,当然要精打细算。
因为是家人就该承受?这种“大方”让孩子在情感和自我认知上产生严重的 “价值错位”。
孩子会觉得“我的需求不重要,我不值得被爱,父母爱别人超过爱自己”。时间久了孩子会形成 “低自我价值感”,成年后可能在人际关系中习惯性讨好他人、忽视自己,甚至不敢争取合理权益。

“你看人家字写得多好啊”
“你看看你同桌多认真啊”
这是很多家长的通病,夸别人家孩子的时候真的“头头是道”,怎么看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好。
当然父母的本意是希望通过这种“比较”让自己家孩子进步。这种 “捧他贬己” 的教育方式,或许短期内有效,因为孩子为了迎合你的需求,为了得到你的认可。
但是如果父母一直保持这种“大方”,那么很快就会“失效”。因为孩子知道他怎么做。都是比不上“别人家”孩子,这也就是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助”,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孩子要么是“我不如别人”的自卑感,要么就是和父母对着干,叛逆、逃避的孩子就此出现了。

我们都喜欢懂谦让、懂礼貌、爱分享的孩子。
所以很多家长对孩子说
“没事,你就给她玩一下,反正你的玩具天天玩”。
“他是客人啊,你就要大方点”
“你们是好朋友,这点小事就不要计较”
看似这类家长在教孩子要懂分享、懂礼貌,可是这种不尊重孩子主观意愿,被强迫要求懂事的谦让,让孩子学会的不是分享,而是告诉孩子在外人面前,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凡事先满足别人的需求,再考虑自己的感受,这是变相在教孩子要去讨好。
孩子长大以后就变得没主见,人云亦云,委屈自己讨好别人!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欢乐家长群》,景婷婷和杨明彪两口子是重组家庭,杨明彪忙着应酬、外出赚钱,缺少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总以为钱可以解决所有事情。直到大儿子十五对他疏远疏远,甚至背着他出去打工,他才意识到对于孩子缺失的陪伴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
杨明彪是因为工作需要忽略孩子,除了工作时间他还会花时间来照顾家里,孩子长大后能理解父亲的不容易。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是花大量的时间来陪“外人”,可是回到家后,孩子让他陪着玩个5分钟的游戏,都说自己很忙。
“孩子不会因为你供应的物质而记得你,他们会因你珍爱他的感觉将你牢记。”孩子对于大人的要求很低,从来没有要求你要24小时陪伴,而是30分钟全身心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真的是被爱着的。
很多人怪青春期的孩子不可理喻,可是谁有想到在孩子小时候真正需要你的时候,你可愿意蹲下走进他的世界里呢?父母对孩子爱就如同银行里的储蓄,小时候存的越多,长大后你们的距离才不会越来越远!

写在最后
父母对孩子的爱,从来都是世间最毋庸置疑的底色,但这份爱不该只重数量,更需精研质量。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智慧,爱就会变成伤害。” 如今社会,我们总盼着孩子成材,可比起亮眼的成绩,拥有健全的人格才是他们行走人生的底气。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用爱丰盈孩子的内心。就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真正的教育,是帮助个体成为他自己。” 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既有勇敢做自己的底气,不被世俗标准裹挟;也有看见世界多面性的眼界,对万物抱有好奇与包容。
当孩子的内心被爱与智慧填满,他们自然能带着健全的人格,在人生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才是父母之爱最珍贵的馈赠。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