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0日清晨,台北马场町靶场,四名被控“叛乱”的人员被执行枪决。他们是吴石将军、陈宝仓、朱枫、聂曦。
这场没有公开审判的处决,在当时的台湾社会引发强烈震动。吴石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却被认定为潜伏共产党情报人员;而另三人,也都在隐蔽战线中扮演关键角色。原以为枪声响起,这一波政治整肃会就此落幕。
但两个月后,另一位被捕者——王正均,死刑判决悄然落定。原本已经被判无期徒刑,却又被蒋介石亲笔下令改为死刑。这一转折,背后的警示意味,比任何一次公开清洗都更耐人寻味。
王正均是福建福州人,早年并不显眼。他不是军官,也不是情报头目,但正是他,串联起了吴石将军在台地下网络的许多联络点。
他的身份,长期被掩藏在一层普通职员的外衣下。对外,他的工作是文书、后勤,实则承担着信息传递的核心职能。
1950年1月,一次极为敏感的任务落在王正均肩上。他负责护送朱枫离开台湾,所用的“特别通行证”,是一份通过合法渠道获取的官方文件。
王正均
这份证件帮助朱枫成功伪装身份,顺利离台。王正均不仅负责文件交接,还亲自护送朱枫登船,确保无误。
这次行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整个隐蔽战线中一次关键的人员转移。朱枫的成功撤离,对当时中共中央的情报布局意义重大,也直接触发了后来台湾当局对吴石案的彻查。
王正均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远比他的表面身份要重要得多。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情报传递过程中,王正均始终保持高度谨慎。
蒋介石
他没有留下书面记录,也没有进行多余的接触,尽可能将自己隐藏在日常工作中。但蔡孝乾的投降暴露了整个情报链条。王正钧因此被捕,对其参与情报活动的证据也逐步浮出水面。
王正均被捕后,台岛当局并未立即下达死刑。最初的军事审判结果是有期徒刑七年,这一判决在当时的情势下,已经算是“从轻处理”。
但随着吴石等人被处决,风向很快发生变化。审判的第二阶段,将七年改为十五年;再往后,又变成无期徒刑。
就在判决书即将定稿,准备上报时,蒋介石提出质疑。他认为王正均虽然级别不高,但其行为造成的影响不亚于吴石本人。
最终,蒋介石在判决书上亲自涂改了“无期徒刑”四字,并手写“死刑”替代。这个细节,在后来披露的档案中有明确记录。
王正均被执行死刑的日期是1950年8月10日,距离吴石被枪决正好两个月。这段时间里,并没有新的审判程序,也没有公开的法律解释。
判决的更改,完全出于高层的政治考量。蒋介石当时面对内部压力极大,吴石案已暴露出军方严重渗透问题。
王正均的存在,对于蒋来说,不只是“旧案未清”,更是隐患未除。从表面看,王正均并不具备“核心人物”的外在条件,却因为掌握了太多情报节点,被视为必须清除的目标。这种处理方式,不再限于法律范畴,而变成了一种政治信号:谁敢动摇政权根基,哪怕只是小角色,也绝不容忍。
王正均在被押赴刑场前,没有留下长篇遗书,也没有公开陈述。他只对看守说了一句:“我无言可诉。”这不是屈服,也不是抗议,而是一种沉默的回应。他知道,在那样的环境下,任何辩解都没有意义。选择沉默,也是一种清醒。
据后来整理的口述回忆,王正均在狱中的表现始终平静。他没有向当局供出更多人名,也没有试图为自己争取宽大处理。他似乎早已知道自己的结局,只是在等待何时被执行。
他的骨灰直到2011年才由家属迎回福州,安葬在文林山烈士陵园。同年,他被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这一认定,距他牺牲已过整整61年。时间拉长了记忆,但并未抹去他所做的一切。他的名字,也终于从档案中走进了纪念碑。
王正均的故事之所以被后人重新提起,并不只是因为他被处决的方式特殊,而是因为他代表了一类人:在历史风口浪尖,他们选择不被看见,却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他们的牺牲,不在战场,却同样惊心动魄。
吴石将军的牺牲,震动台湾政界;王正均的死,则揭开了更深层的恐慌。蒋介石当年急于通过“强硬手段”维护政权稳定,隐蔽战线的渗透让他深感不安。
他不能容忍再有第二个“吴石”或“王正均”潜伏在自己的军中。于是,越是级别低、越是隐秘的人,反而越成了清查重点。
这种逻辑下,王正钧的命运几乎是注定的。他的角色太特殊,不能放过;他的身份太模糊,不能留下。他不是被法律定罪,而是被政治层层推向死地。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王正均的死也让人反思那个时代的制度困境。一个没有实权的基层人员,究竟凭什么能在高压下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答案是信仰。正是这种超越生死的信仰,让他在吴石身边默默付出多年,也让他在被捕后依旧保持沉默。
这份信仰,在那个动荡年代,是许多人共同的精神支柱。无论是在大陆的烽火岁月,还是在台湾的隐蔽战线,像王正均这样的无名英雄,为理想付出了生命。他们没有留下华丽的事迹,却在历史关键节点上,完成了不可替代的使命。
时至今日,两岸关系仍在不断演变。但回望王正均的经历,可以看到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当信仰与生存发生冲突时,有人选择了牺牲。这不是简单的忠诚问题,而是一种深植于心的认同。他所代表的,不是个人意志,而是那个时代中无数默默奉献者的缩影。
王正均的一生,没有显赫头衔,也没有公开表彰。他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在敌人核心内部完成了最危险的任务。他不是传奇,却比传奇更真实。在那个硝烟未散的年代,他选择站在历史的暗面,却照亮了信仰的前路。
蒋介石的亲笔死刑令,终结了王正钧的生命,却没能抹去他留下的痕迹。多年之后,这段历史被重新提起,不是为了对抗,而是为了铭记。铭记那些曾经为信仰而活、为信仰而死的人,也铭记他们在沉默中发出的呐喊。
历史不会遗忘每一个曾点亮黑夜的微光。王正均,就是那束光之一。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与《光明日报》历史栏目
对“马场町四烈士”处决事件有过专题回顾,指出吴石案在当年台湾政局中的震动效应。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