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城,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地处汉水中游南岸,襄阳古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雄踞汉水中游,历史久远。
襄阳城起源于最迟在春秋初即已存在的北津戍,是楚国北方的一个大型军事渡口,位于襄阳城西南三里余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
两汉时期,因北津戍交通地位突出,两汉在此设县,北津戍治成为县治。后因汉水携带泥沙使檀溪水道淤高,城西之水改道,县因位于襄水之阳被改称为襄阳县,北津戍故城成为襄阳城。
东汉末年刘表封荆州牧,将州治从湖南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成为“荆州古治”,成为南方区域性中心,战略地位大幅提升。
魏晋南北朝时期,襄阳一直为州郡治所之地。东晋太元三年,梁州刺史朱序镇守襄阳城,其母带领众婢和城中妇女于城西北角筑新城二十余丈,即“夫人城”。
唐朝时襄阳城向东、向北迁移里许,西城墙迁到现今位置。神龙元年张柬之为襄州刺史,利用旧城墙修筑了防洪大堤。南宋在襄阳城东南西三个城门增建瓮城等,增强了防卫能力。
元末明初,邓愈奉命对襄阳城进行扩建,向东、向南各扩建了约400米,形成今天的格局。明清时期置襄阳府,现存砖砌古城墙为明清所建。城池虽屡战屡毁,仍屡毁屡建。
民国1939年日军轰炸襄阳二城,为便于疏散,西门南侧和南门西侧城墙及相关建筑被拆除。1948年夏,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驻守襄阳,临时修复了部分拆除的城墙。
新中国1949年后襄阳古城多次维修,1977年曾大修。但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城墙也受到了一些损坏。1978年以来,襄阳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2018年起,襄阳连续实施两轮“古城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计划”,投入1.2亿元修缮临汉门东侧、大北门至长门段等6处城墙,东门至襄阳公园段修缮也即将完工,同时城墙上增设500多个自动监测点,实时监测城墙的裂缝、位移等情况。
2024年5月1日,单家祠堂、仲宣楼、襄王府、长门等4处文物建筑布展开放,进一步彰显了襄阳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仲宣楼,又名王粲楼,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为“楚天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个为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它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建安七子)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
襄阳古城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周长7331米,城墙高10.8米左右,平均高9米,顶宽6-11米,底宽11-15米。城墙沿线分设有敌台、烽火台、炮台、警铺等防御设施,城垣上还设置了4000多个垛堞,用于瞭望和射击。
古城原有城门6座,东门为“阳春门”,南门为“文昌门”,西门为“西成门”,北门为“临汉门”,东北角门为“拱宸门”,东北侧门为“震华门”。每座城门均设有瓮城,形成“城中城”的布局,增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
官署区位于城市中心,主要包括府衙、县衙等政府机构,是襄阳地区的政治中心。商业区分布在城市南部和东部,是商人们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场所,商业活动繁荣。
住宅区主要集中在城市西部和北部,为居民提供了居住生活空间。军事区位于城市南部和东部,包括兵营、马场等设施,以保障城市的安全。
街道呈网格状分布,主要街道宽约10米,次要街道宽约5米,方便了城内的交通和居民的出行。护城河环绕整个古城,是亚洲最宽的护城河之一,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达250米,构成了古城的第一道防线。
襄阳地处华中汉江中游,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南接湖广,北接京洛,是连接中原、关中、江南和巴蜀的交通要冲。襄阳周围是有名的“粮仓”,能为长期的军事防御和作战提供充足的物资供应。
襄阳城墙高大坚固,始建于汉代,现存城墙基本为明代建造。墙体用石灰、灰土加糯米汁混合夹浆胶结,内墙为夯土墙体,外用大块青砖包砌,墙基用条石砌筑。
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城北以汉水为池,东、南、西三面凿有宽阔的护城河,加上城高且固,濠宽且深,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
襄阳古城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十大古城之一,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说。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月,襄阳古城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