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关部门正式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授权其开展包括手机直连卫星在内的多项卫星通信服务。
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运营商能力的官方认可,更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从技术验证、系统建设正式迈向商业化运营的关键拐点。
另外过去一个月国内在低轨卫星领域的动作,6次发射,数十颗卫星入轨,“千帆星座”完成“一箭18星”,星网系统近期发射频率显著增加。
从这方面来看,或许是卫星通信进入量产阶段的信号。
联通拿牌照,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那就是手机直连卫星要开始收费了。
过去两年,华为Mate 60、iPhone 14/15、荣耀Magic系列陆续支持卫星短信功能。
但这些服务要么限区域,要么限运营商,要么不开放商用。
现在不一样了。联通作为全国性运营商,拿到牌照后,意味着它可以合法向用户收取卫星通信服务费,并和地面5G套餐打包销售。
这一步,相当于把卫星通信从“功能”变成“服务”。
我们算笔账
1、假设每部高端手机加收10元/月的“卫星保险”服务费。
2、中国每年出货3亿部手机,哪怕只有10%开通,年收入就是36亿元;
3、如果扩展到车载、物联网、航空等领域,市场空间更大。
更重要的是用户体验的重构。
未来的手机,不再怕“无信号”。你在雪山徒步、海上钓鱼、沙漠穿越,都能发条卫星消息。
类比一下,就像当年iPhone把触控屏从PDA带入大众市场。
手机直连卫星,可能是下一个“人手必备”的通信功能。
SpaceX是怎么领先的?
不是技术最先进,而是发射频率最高、成本最低、迭代最快。
它用猎9号火箭,在2020到2023年间完成了上百次星链发射,把4000多颗卫星送上天。
先发优势一旦建立,后来者极难追赶。
在这方面国内起步晚,但目前加速追赶。
“千帆星座”计划2025年底前部署648颗低轨卫星,初步实现全球覆盖。
这个数字,对标的是星链第一代星座的初期规模。
而更庞大的星网也在同步推进,未来规划近万颗卫星。
关键变化出现在2025年7月之后,国内在一个月内完成6次组网发射,频率突然拉满,这或许是进入冲刺阶段。
要知道,低轨卫星互联网的本质是规模经济。
单颗卫星没价值,100颗也不够,必须上千颗形成网络,才能提供连续覆盖、低时延服务。谁先组网,谁就能先收钱。
现在全球拼的,就是时间窗口。
卫星互联网的价值,不在于替代5G,而在于补足地面网络的盲区。
它正在和多个高增长赛道交汇:
与6G融合:6G的核心是“空天地海一体化”,卫星是天然的高空节点。中国在6G标准预研中已把星地融合列为关键技术。
与低空经济绑定: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需要全域通信保障。地面基站覆盖不了天空,卫星是唯一选择。
车联网协同:L4级自动驾驶要求“永远在线”,卫星通信将成为车辆的“最后保障”。
与算力网络结合:未来可能出现“星载边缘计算”,卫星在轨处理遥感图像、气象数据,直接输出结果,减少回传压力。
这些融合,正在催生一个跨维度的智能网络生态。
另外星链是典型的C端打法,先让个人用户付月费,再拓展企业服务。
手机直连卫星的功能已在Mate 60上实现,联通已获牌照,千帆星座进入批量部署阶段。
这不是未来,是正在进行的现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