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於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於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於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於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卖已讼而效之子之。
《孙子兵法》:“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王者不可以有个人偏好,否则,
1、就会被臣下投其所好——从而被臣子调动、被臣子当枪使。
2、左右上下都是此偏好之人,结果使自己周围失去多样性,使自己偏听则暗。
个人和集体构成了一组正反面,王者应该以集体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和偏好。只有这样,才能让集体越来越强,而不能以个人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结果与集体无益——并且损集体而害自己。
当集体的需要变化了的时候,自己的偏好也要跟着变——通过保持与集体的需要相一致,从而使上行而下效——结果在集体的需要上,加了个巨大的杠杆、大大增大这个集体需要所对应的可能性。
毛主席:如届时敌数路密集不利于我,可以临时决定不打。若预先即决定不打,则将丧失可打之机,对于军心士气亦很不利。
当王者自己事先有了偏好,就会有偏见——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会使自己在准备的时候,只准备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也就是说,王者,要让自己处于无可无不可的位置。
兼听有三个方面。
语言,是可能性的性质。所以,王者只要使自己能处在能对付相反的两种可能性的位置,那么即使下位者居心不良,也不会为下位者所利用。
毛主席:凡在局势未定之时,我主力宜位于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地点。此次你们一意对付西面之敌,没有料到汤兵团主力北上,没有事先准备集中最大兵力于适当位置,可以打由西向东之五军、十一师等部,亦可打由南向北之七十四师等部。
这种情况下,先入为主,也影响不了自己。而因为自己作了这样的处置,自己就立于不败之地了,而只待敌之可败就行了。
这样,实现了相反的两种可能性的准备,也就实现了兼听。这是兼听的第一个方面。
听的另一方面,是辩证法的另一个原理——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转移。关注的,不是对方的观点和判断,而是观点和判断背后的事实和条件——这就是现实性。
可能性+条件=现实性。这些条件,将会导向什么样的现实性、可能性和需要性——这才是要关注的,从而,
1、避免对方成为自己的一个威胁。——这样对双方都是不利的。
2、还原出对方的条件、对方的需要、对方的可能、对方的现实性。
然后从对方的需要和可能、条件出发——从而不被对方蒙蔽。而如果能与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对接,那么对方就可以为我所用。
也即,兼听——是听出对方的需要、可能和现实性——打通己彼的需要和可能——以达到对方可用的目的、而不是不可用的结果。这是兼听的第二个方面。
任何语言,都是有一时性,所以,要考虑这个语言所激励的是什么?这个激励的是什么——就是长远性。
激励的必须是好东西,而不是坏东西。如果激励的是好东西,那就会是良币驱逐劣币,使国家越来越好。如果激励的是坏东西,就会是劣币驱逐良币,使国家和组织就越来越坏。
听出对方语言(方案)所激励的东西,而进行解读和执行。这是兼听的第三个方面。
小结,
1、顶级位置者,要以集体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和偏好。而不能以个人的偏好为自己的偏好。
2、兼听,一方面是指要让自己能支持相反的两种可能性或者判断,让自己处于能对付相反的两种可能性或者判断的位置。
3、兼听,另一方面,是要听出对方的可能(对方的长处)、需要和现实性(各种条件),通过打通对方和己方的需要,从而把对方的可能加到自己这个需要的可能上,把对方的现实性(各种条件)加到自己的条件上——从而使对方为我可用、而不是使对方为我不可用。
从而实现自己的需要、可能和现实性。
3、兼听,再一方面,是要听出对方的方案所引发的激励,听出激励的东西,是好的还是坏的。从而在照顾这个方案在长远上的创造作用或者破坏作用——以使组织和人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坏。
在这个历史故事里,燕王暴露了自己个人的偏好,结果被人利用。而在听的时候,
1、只考虑了一种可能性,而没有考虑相反的可能性,
2、只考虑了自己的需要和可能,但却没有听出对方的需要和可能。
3、也不去管对方的话(方案)所激励的东西。
结果使自己被人牵着鼻子走,被人当枪使——结果使燕国大乱(激励内乱、而不是相让)。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