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工业大市、外贸大市
被誉为“最强地级市”
近期
央视频频关注苏州
央视《朝闻天下》节目
4月16日用6分多钟聚焦
今天(4月21日)
央视新闻频道系列报道
《勇毅前行•一季度经济观察》
用9分多钟聚焦苏州
通过苏州这扇中国工业的“窗口”
一起去看看生产线上的中国
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在苏州一家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生产企业,一进门记者就看到不少远道而来的客户,拖着行李箱前来商谈合作。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新客户爆发式增长,就连接待客户的会议室也不够用了。
新客户带来了快速增长的订单量,在放置订单合同的柜子里,过去全年订单数量是600多份,今年仅一季度就已经签订了278份。负责人说,企业深耕移动机器人多年,今年感受到的变化最为明显。机器人产业火爆出圈,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制造工厂也陆续找到他们,想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组合,让生产线的智能制造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在企业研发中心,一款新品移动机器人不仅能自如行走,还长出了能灵活拿取的机械臂,正定制化开发新技能,为工人生产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
苏州玖物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葛建华:这台机器人是我们为半导体行业定制的。我们现在抓取的这个设备,其实是一台晶圆盒,这个晶圆片模型其实特别薄、特别脆,震动稍微厉害一点就会有裂痕,机械臂的精度可以达到0.1毫米。
各式各样的移动机器人长相五花八门,有的要送进纺织厂、模具厂等传统工厂,还有的要去往光伏锂电、电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工厂。无论是面对高危的作业环境,还是重达几吨、人力无法完成的搬运重量,机器人都可以填补这些领域的空白、当好智能助手。工人需要什么功能,机器人就进化什么技能。为此,企业还专门研发了一套训练课程,让机器人适应不同工厂环境、快速上岗。
苏州玖物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国:带着它在整个工厂扫描一遍,它对整个工厂进行建模。
把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技术创新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苏州调研的几天里,记者发现,各种新技术正在快速接入各种工业场景。
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中心,一双机器人灵巧手正在深度学习如何轻松“拿捏”不同重量、不同尺寸的零部件,最高可拿起20公斤物件,为工人减轻负重。
在地下电缆隧道里,电力工人的巡检装备升级换新,戴上一款AR眼镜,巡检任务近在眼前,还能自动识别传感器数值,对异常情况进行警报。
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电缆运维班班长 操卫康:像我们以前的人工巡检,数据记录都是要手写上去,是否正常要靠自己进行判断。整个巡视时间从原来的三个小时,可以降为目前大概一个小时左右。
记者来到苏州市“人工智能+制造业”创新应用中心,正好赶上不少人前来参观学习。
展厅汇集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人工智能最新应用场景。
参观人员:我们从绵阳来的,我们是管产业发展的,我们也想在人工智能这块领域,再创造一些新的未来方向。
参观人员:需求和供给之间,有时候并不一定很匹配,希望建立一些比较好的机制,做一些一拍即合的事情。
这批几十人的参观团还没走,另一批参观团又出现在了门口。在访客登记表上记者看到,不少人专程从乌鲁木齐、鄂尔多斯等地远道而来。
苏州市企业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 刘燕:来参观的主要有高校,也有企业、政府机构、研究院所,基本是提前一周预约才能约得上。
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眼下,制造业转型需求正从之前的数字化转型,迈向更高阶的“AI+”转型,扑面而来的新需求也让这里迎来了一次大升级。
升级改造后,这里不仅是“人工智能+制造业”新技术的展示舞台,更成了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的平台。他们梳理出了一份苏州市人工智能服务商名录,仅“AI+制造”领域就有81家技术服务商。
苏州市企业服务中心主任 计颖:企业如果对某一个公司的某一项技术感兴趣,可以点击进入了解,精准对接需求。
供需双方找到了彼此,那么供给方又将如何响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呢?根据服务商名录,记者找到了其中一家专门为智能工厂打造“智慧大脑”的技术服务商。目前,他们已服务横跨34个行业的近1000多个制造业的客户。
友达数位科技服务(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丽娜:每个电脑上面都运行了很多代码,实际上每台电脑背后都帮着几十个工厂在管理生产运营系统,开始融合大面积的AI。我们的系统功能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前两年差不多一个季度会发布一次新版本,但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上每个月都要发布了。
调研中记者发现,像这样活力迸发的企业正在成为当地的创新主体。目前,苏州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已超过80%。而依托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成立的235家市级创新联合体,也在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加速着产业链、政策生态与技术创新的同频共振。
当记者来到苏州市科技招商中心,一场跨越1000多公里的视频会议正在举行,另一头有两位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创业团队。
清华大学创业团队每刻深思项目总监 王茼:我们目前是做感存算模拟计算芯片,我们在这个场地里面,感觉环境非常好,各方面配套设施非常丰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资金以及融资方面的支持。
在苏州创新中心分布图上记者看到,苏州科技招商的触角不仅延伸到了清华大学家门口,还在上海、深圳、杭州、武汉等国内城市,以及日韩欧美等海外地区广泛分布,总数达到了50多个。
苏州市科技招商中心总经理 王正宇:方便这些高校的老师跟研究生,就近在当地做一些项目的孵化。我们匹配一些载体、政策,包括资金的支持,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再让他到苏州来落地发展。
主动出击还不够,科技招商还得足够精准,在另一间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份不断更新完善的招商图谱,上面涵盖了苏州各个重点产业链,从光通信、人工智能、车联网到电子信息,一张图就是一条链。
苏州市科技招商中心招商一部副部长 柳昱雯:光传感这个产业图谱,是我们今年刚刚整理出来的,也是我们今年重点要发力的招引产业方向。红色框框表示在苏州已经落地的一些企业,黑色表示还没有落地、我们未来想要重点招引的。
据统计,苏州9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2%的瞪羚、独角兽企业都来自科技招商项目。目前,苏州推出了“科创指数贷”等金融产品,聚焦研发关键环节、产品首购首用等领域,不断创新保险险种,多管齐下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研发难题。
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 张婷秀:今年我们还有两个小目标,一个是实现规上企业的研发机构全覆盖,鼓励企业和创新策源深度融合、无缝对接,更好来推进产业科技的创新;还有一个是推进大企业孵化器工作,鼓励企业把发现的技术点转化为产业链上的新增量。
来源:苏州新闻
编辑:小w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