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嘉诚卖港口的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他也从一个国民企业家沦落为了人人喊打的“卖国贼”。
港口是国家对外贸易和往来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咱们国家就曾用2.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换了一个仅有156平方公里的小口岸。
很多人认为,这笔交易很明显吃亏了,但国家仍执意为之。
这到底是为什么?这起“吃亏”交易背后,难道另有隐情?
上文说的2.7万平方公里的地儿,就是江心坡。
江心坡在缅甸北边,东边挨着云南,北边靠着西藏,西边跟印度搭界,现在归缅甸克钦邦管。
实际上,在600多年前的明朝,明成祖朱棣派大军南下,一竿子把势力插到西南边疆,江心坡就被划拉进明朝地图了,归云南都司管。
那会儿江心坡的部落首领得给明朝进贡,明朝也派官员去册封他们,两边靠马帮来回倒腾茶叶、丝绸、珠宝,关系还算热乎。
可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忙着对付农民起义和北边的后金,压根顾不上西南边疆。
缅甸的东吁王朝趁机壮大,不光脱离明朝独立了,还派兵占了江心坡附近的孟养、木邦等地。
清朝刚入关那阵儿,他们觉得,江心坡是“化外之地”,既没派兵驻扎,也没立界碑,就让当地土司自己管。
结果缅甸慢慢往江心坡渗透,埋下了后来的麻烦。
19世纪,英国吞并缅甸后,盯上了咱西南边疆,故意在滇缅边界挑事儿。
1885年,英国军队占了江心坡南边的昔马地区,清朝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派官员去谈判。
可那会儿清朝刚在甲午战争里吃了败仗,英国根本不把咱当回事,谈判桌上直接说“以高黎贡山为界”,明摆着要吞掉整个江心坡。
1926年,英国干脆派兵开进江心坡,整个盆地全占了。
民国成立后,嘴上一直没松口,说江心坡是中国的,还跟英国谈了好几回。
当时,英国总拿“边界不清”当借口拖着,后来趁中国抗战正难的时候,逼民国签了《滇缅划界条约》,偷偷把江心坡划给缅甸了。
二战结束缅甸独立,江心坡就归了克钦邦,当地克钦人还组了武装,跟缅甸政府打了几十年,事儿越闹越乱。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说“边界问题不解决,邻居没法好好处”,主动找缅甸谈边界。
谈的时候,中国拿出明朝的《西南夷风土记》、清朝的《滇系》这些古书,说江心坡以前是咱的。
缅甸呢,拿英国统治时期的归属当理由,各说各有理。
最后两边都让了一步:中国同意江心坡归缅甸,缅甸把片马、古浪这些以前被英国占的地儿还回来。
1960年10月1日,两国签了《中缅边境条约》,周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努还亲自去边界勘界立碑。
从这以后,中缅成了“胞波”(兄弟),江心坡的争议也算彻底了结了。
不过,现在有人琢磨着:2.7万平方公里的地儿,就换回100多平方公里的小片儿,这买卖是不是亏了?
当年,中国放弃江心坡,可不是一拍脑袋做的决定,背后藏着“大意义”。
那时候,咱们刚打完仗,周边又有好多边境问题没解决。比如,我们跟缅甸有江心坡的事儿,跟印度还有麦克马洪线的争议。
那为啥要在缅甸这儿“让步”呢?其实,当时印度才是咱们西南方向的大麻烦。
印度刚独立,就想学英国当“南亚霸主”,不仅占着咱们的藏南,还在边境修哨所、搞渗透。
要是这时候再跟缅甸因为江心坡闹僵,等于在西南同时树了两个敌人,这仗可没法打。
缅甸虽然占着江心坡,但人家刚摆脱英国殖民,对大国戒心很重,咱们主动示好,既能稳住缅甸,还能让印度少一个可能的“帮手”。
从外交上说,那会儿新中国刚成立,国际上没几个朋友,急需要“破局”。
跟缅甸谈边界,要是谈崩了,西方媒体准得大做文章,说中国“搞扩张”。但要是谈成了,就能在东南亚立个榜样。
后来事实证明,这步棋走对了:
中缅签了条约后,东南亚好多国家都主动找咱们谈边界,这才有了后来跟尼泊尔、老挝的友好划界。
再说说江心坡本身的“性价比”,别看它有2万多平方公里,搁现在可能是块宝地。
但在60年代,那地儿全是高山密林,交通不便,明朝时候军队进去都得闹疟疾,根本没法长期驻军。
清朝为啥没管起来?不是不想管,是实在管不了——派一支部队进去,光运粮食就得累死,更别说长期驻扎了。
民国时候,政府试过派官员去“宣慰”,结果当地克钦土司根本不买账,英国军队倒是来了,咱们也没辙。
要是新中国非得争这块地,就得在那儿修公路、建哨所、派驻军,每年得花多少钱?
而且,当时咱们连成渝铁路都刚修好,哪有那么多资源往深山里砸?与其守着个“烫手山芋”,不如拿它换点实在的好处。
而这好处就是片马、班洪这些地方。
可别小看这几百平方公里,片马卡在高黎贡山的山脊上,就像个天然的“边防哨”,守住这儿,缅甸往北进云南的几条大路就全在咱们眼皮底下。
班洪那边有个“葫芦口”,是古代运银矿的要道,现在更是中缅油气管道的必经之路。
用江心坡换这些地方,相当于用“山区”换“战略咽喉”,怎么算都更划算。
而且通过谈判,咱们还跟缅甸约定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
后来,缅甸政府跟克钦武装打仗,人家始终没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来,这就是“边界稳定”带来的实惠。
说到底,放弃江心坡是个“丢卒保车”的决策。
那时候新中国刚站稳脚跟,最需要的不是“寸土必争”的面子,而是能安心搞建设的环境。
把西南边境稳住了,咱们才能腾出手来对付印度,才能集中力量搞工业化,才能在国际上赢得“和平国家”的口碑。
现在回头看,当年的让步换来了中缅60多年的和平,换来了西南边境的经济走廊,这买卖,真值!
信息来源: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百度百科】等(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