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慧(@田螺姑娘),美食作家。
我们被通勤距离、周边配套设施、社会结构和生活节奏局限,不知道该吃什么。我们出门吃饭的时候,面临越来越像的菜单和预制菜的漩涡。我们看似对于食物的选择越来越多了,但是实际上,我们吃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做饭是小事,不做饭是大事2025.9.21 上海
大家好,我叫陈宇慧。网上有很多人叫我田螺,就是田螺姑娘的那个田螺。一个在现在的语境里听起来可能没有那么女性主义的名字。
2008年毕业并且独立生活之后,我给自己取了这个网名。那时候,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做一名普通的产品经理。工作很忙,下班也挺晚的。但是我依然会抽空在社交网络上用田螺姑娘这个名字发一些我做的菜。
谁不想家里有个田螺姑娘呢?但神话是神话,现实是现实,有些事还是得自己做。因为想省钱,也想吃得更健康、更合口味,那时候,我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给自己做早餐和中午带去公司的便当,自己做自己的田螺姑娘。
2014、2015年左右,像知乎、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崛起之后,我开始在上面写一些家常菜的菜谱。

我觉得写菜谱比写产品需求文档有意思多了。因为写产品需求文档就注定要跟程序员battle。琢磨明天要吃什么饭也比琢磨老板的想法要靠谱。今天这个菜做得不好吃,可以下次换个方法再做一次;今天这个菜买得不好,可以下次换个地方再买一次。但是老板只会让我把需求文档改回第一版。
人很难一直做出莫名其妙的黑暗料理,但是很容易一直做莫名其妙的产品功能。同样是来自用户的反馈,如果一个人真的照着我的菜谱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饭菜,是让我很快乐的事情。总比看到APP后台每一条评论都在吐槽“这产品功能是哪个产品经理设计的?真是个脑残”要开心得多。
为了让自己更开心,也为了让其他人更开心,在写了两年菜谱之后,我从互联网公司辞职,成为了一名全职的美食博主。
做饭还是我们的日常吗?
迄今为止,我已经写了十一年菜谱,也出了几本菜谱书。

此前田螺出版的菜谱书
我致力于把所有“买家秀”变成“卖家秀”。我总觉得,大家不喜欢做菜是不是因为菜谱写得不够好,所以他做出来的菜就不对。做出来的菜不对,他就非常挫败。他感到挫败,就觉得那以后就不要做饭了。
所以我的菜谱就写得非常详细。比如同样是煎鱼的菜谱,一般菜谱会怎么写呢?热锅热油,鱼放进锅里,一面煎黄了、煎变色了之后,再翻面,煎另外一面。
我会这么写:鱼在下锅之前,一定要用厨房纸巾反复擦干水分;等锅里的油烧到微微冒烟、手掌放在煎锅上方感到明显很热的时候,再把擦干水分的鱼顺着锅壁下锅。擦干水分很重要,所以我会强调两次并且标红。接着,我会写:准备给鱼翻面之前,可以轻轻地晃动锅子,确认鱼可以轻易地在锅里滑动再翻面,这样更不容易破皮。

有些人很喜欢我的菜谱,他们觉得非常详细,脑子会了,手也会了。但是有些人就觉得不行,太啰嗦了,他们还是喜欢三分钟就能做完一道菜的短视频。
但我觉得这种菜谱非常地邪修。就像曾经很流行的空气炸锅炸火锅,它大概的做法是:把一堆火锅丸子和一块火锅底料放到空气炸锅里面,设定180℃烤几分钟之后,拿出来翻一翻,再烤几分钟,最后再放一块饼进去。

看到这个菜谱,我心想同样的配料放到锅里直接炒一炒不是更快吗?但是有很多朋友觉得,空气炸锅不用管火是大了还是小了、不用翻炒,设定一个恒定的温度,把食材放进去就可以了,不用担心会糊锅。时间一到,机器叮得一声,菜就出锅了。
所以我们真的是因为菜谱不够详细就不愿意做饭吗?好像也不是。我意识到很多人做饭其实不太喜欢照着步骤来,步骤一多就显得很复杂、就显得很累。他们希望做饭要么有一个明确的捷径,要么能追求一种趣味性。
所谓的捷径就是说五分钟快手菜,或者二十分钟做两菜一汤。如果时间再稍微长一点,那就得掂量一下了。
趣味性除了刚刚说的空气炸锅炸火锅之外,还有一种是这样的。这是今年过年的时候,我在很多社交平台上刷到得的一个热度很高的菜谱。它叫作“花开富贵”,说白了就是蒜苔炒肉。
做法大概是:蒜苔切成大概大拇指长度的小段,在每根蒜苔中间穿一个小米椒,再用刀把蒜苔打上十字刀口,随后放到凉水里浸泡。泡过十分钟,蒜苔就会出现开花的效果,开花之后入锅跟肉一起炒。这就是很好看,又很吉祥的“花开富贵”。

但是这个菜谱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可能会有几个问题。首先蒜苔很粗,小米椒很细,大概率是穿不进去的;其次,蒜苔在凉水里泡开花之后,再入锅加热,张开的棱就会闭合;像切小米椒会辣手这样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总之,这个菜看起来很炫酷,但并不符合实际操作的经验。我总觉得这个菜谱像AI做出来的。
但是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做饭这个听起来再日常不过的事情,是不是已经不再是我们的日常?做饭好像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是在生活节奏很紧张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生活诉求,要么是在稍微有一点点闲暇的时间里,方便发到社交网络上的炫耀行为。
哪怕“花开富贵”其实做起来很不好吃、有很多问题,但是它有热度、它好看、它值得发一个朋友圈,那大家就会做它。
其实这些不做饭的原因,跟菜谱本身都没有太大关系。
“做饭两小时,吃饭五分钟”
大家对做饭这件事愿意投入的精力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是,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
在我小时候,经常有人夸奖我爸爸妈妈是会做饭的人。当时夸他们会做饭是说,在物资比较贫瘠的情况下,他们还能经常把饭桌折腾出新花样,他们是非常有想法、也非常会过日子的人。这是一种很高的褒奖。
但是现在夸人会做饭,好像意思变得有一点点不一样了。
之前有个朋友来我们家吃饭,我打算给她做茭白丝炒肉。我习惯把茭白削皮、切丝——其实茭白不一定要削皮,但我觉得削皮比较好吃。朋友看到这一幕有一点点震惊。她说:别说削皮,更别说切丝,我连片都不会切。茭白在我们家只有一种做法,就是切块、红烧,做成油焖茭白。因为这是最容易的。
当她听说我每天中午给自己做两荤一素的时候,就更加震惊了。她说,你还是挺讲究的。潜台词是,我工作忙,能做饭就不错了,真要做饭也只是凑合一下。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对于做饭这件事最大的抱怨就是:做饭两小时,吃饭五分钟。七点多下班回家之后,手忙脚乱地做饭、吃饭,之后可能还要加会班,可能还要哄孩子、给孩子辅导作业。

做饭变成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劳动。甚至忙起来的时候,做饭经常是最先被牺牲的环节,出去吃、叫外卖、请阿姨,做饭有了很多替代方案。别说做饭,可能吃饭都是被牺牲的环节。工作忙起来都没空吃饭,这件事听起来就显得这个人非常醉心工作、非常忘我、非常努力。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夸别人很会做饭,就好像在说:你的工作好像不太忙,你比较闲,你花了这么多时间琢磨吃喝玩乐,肯定工作没什么成绩吧。
我发现很多写字楼附近的健身房,人最多的时间段是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很多在周围上班的白领会利用这个时间上私教课或者踩椭圆机。这本来应该是午餐时间。但是很多人晚上要加班,所以就干脆把健身时间安排在中午。因为中午这段时间是相对可控的,是属于自己的。健完身之后吃个健身餐。
吃饭很重要,身材和健康也很重要,很多人没法两个都要,这已经是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一个最佳选择。
我们不仅不在乎做饭,其实也不怎么在乎吃饭了,或者说没办法那么在乎吃饭了。
不用做饭,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吗?
我就在想,为什么做饭这件事变成了这个样子?
当然可能会有朋友说,社会在发展,社会分工也在慢慢地变化。我们不一定每个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像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这些体力活,让别人做也挺好的。我们可以把时间省下来,做一些更有趣的事情。
我本来也是这么想的。直到2022年4月,我有一位朋友和在座很多人一样,突然被困在了家里。他一个人住,平时基本上都靠外卖或者外食来解决问题,也没有做饭的打算,所以家里什么都没有,甚至连盐都没有。
拿到街道发的物资那天,他发了一条朋友圈,他说:我其实也不想问这个菜到底怎么做,我只想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疫情期间,我发的最受欢迎的一个菜谱叫作“干烧胡萝卜”。很多朋友听到可能会笑,我猜你们的想法跟我当时在网上看到评论是一样的,很多人问:这么简单的菜也要发吗?是的,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怎么把胡萝卜烧得好吃。但是在那个情况下,很多人家里只有胡萝卜。

这个菜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把胡萝卜切成薄片,用油炒一下,然后用几乎没过胡萝卜的水,一直焖煮到水完全烧干。这样胡萝卜会变得非常糯软、非常甜。不再有很多人不喜欢的胡萝卜青草味。
这是一个只有在特殊的时间段才会发出来的菜谱。确实这种极端的情况并不会经常出现,但我忍不住想,当一个社会看似提供了所有便利,让生活品质可以和琐碎的劳作互相隔绝,这个状态就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完全不接触这些生活琐事,真的可以让我们过得更好吗?
日常生活的价值
刚刚毕业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因为不用早起。我每天上午十点或者十一点到公司打卡,只要在下班之后加一会班,把空缺的时间补齐,凑齐八到九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了。这不比以前爸妈朝八晚五的作息时间强多了吗?
但是我慢慢地发现这不对。十一点上班、八九点下班,回家吃宵夜、洗漱、刷会手机就到了两三点。这意味着我不止要在公司吃两顿外卖,我清醒的时间也只能在公司待着,我见到的所有活人也都是公司的同事。
后来,我逼着自己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给自己做好早餐以及当天带到公司的便当。因为我觉得这种生活节奏不对,我想把这种奇怪的节奏给拧回来。如果每天只加班不做饭,我能掌握的工作项目确实会增加,但是我能掌控的生活半径会越来越小。
但是我也知道,要保持跟生活的连接非常困难。不管是在公司里工作,还是在庞大的社会机器里生活,想要打破默认的运行机制,都要付出非常非常大的代价。
今年7月份,我在上海做新书见面会。有位读者给我讲了一个非常现实,但是又显得很不真实的故事。
这位读者是个女生,她入职了一家创业公司。创业公司人比较少,她的老板同时也是她的合租室友。她们的公司离家很近,步行只要5分钟。听到这里,我都觉得,哇,这太好了,很像小时候我们家的生活节奏,下班的时候还能在菜场买点菜,甚至中午可以回家做个饭。
但是故事的发展并不是这样。
她跟她的室友兼老板对于吃饭的理念完全不一样。她很在乎吃,她希望每天一日三餐吃得好好的。但她的老板却恰恰相反。两人合租的时候,使用厨房的人通常都是她,她做完饭之后也会分享给自己的老板。
合租的三个月里,老板只跟她一起吃过两次饭。不过起码在这个时候,老板还认可这位读者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创业公司经常加班,这个事也是常态。在她的老板的眼里,创业的时候或者说工作的时候,人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工作。她的老板觉得,你在吃饭的时候下厨就是浪费时间,就是没有全身心投入工作。
后来老板会在下午六七点这种本来应该吃饭的时间安排工作会议,并且开始斥责这位读者,觉得她在厨房待这么长时间是不热爱工作的体现。最后甚至以她在工作时间吃饭这种离谱的理由,违法地裁退了这位读者。但六七点本来就应该是吃饭时间,不是吗?
到了这个地步,我觉得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已经完全本末倒置了。我们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用工作把生活完全抹灭掉。像这位老板,她不在乎吃饭的价值,我认为她也不在乎日常生活的价值。
厨房的门槛
还有一类人,他们虽然认可日常生活的价值,但是他们会觉得没有信心,觉得自己没办法创造这样的价值,比如一些几乎不太下厨的年轻人。
我有时候会在后台收到一些反馈,他们会问一些非常“厨房小白”的问题。比如“猪肉馅要洗吗”?其实洗了肉馅就散了;比如“为什么这个青菜炒出来这么多沙子”?我一看是上海青,上海青要把柄的部分多洗一下;比如“菜已经快糊了怎么办,我是不是要往里面加水”?一加水炒菜就变成煮菜了,我说:关火,关火!看着非常着急。

我没有嘲笑他们的意思,我的读者里有很多厨房小白,他们很多是90后和00后。他们可能刚刚毕业、步入社会,不管是为了省钱,还是想进行一些独立生活的尝试,他们开始试着自己做饭。
比起他们的父母或者70后、80后,他们好像更难走进厨房。我经常想到底是为什么?
以我自己为例,在我们85后生长的年代里,下馆子是一个非常奢侈、不现实的事情,更没有外卖,所以一日三餐大家几乎都会在家里张罗。小孩子哪怕没有真的操持过一道菜,但起码耳濡目染地看过大人们怎么煮饭、怎么淘米、怎么洗菜、怎么炒菜。
小孩跟厨房的距离并没有那么远,跟食物的关系也没有那么远。
小时候,家长还会对我们的做饭能力有一点担忧:你如果什么菜都不会做,以后独立了可怎么办?他们会要求我们有一种自理能力。
但是90后、00后的生长环境完全不一样。他们几乎都会被父母禁止进入厨房,不只是因为厨房危险,父母会觉得:你们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里。他们的学业压力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大得多。
父母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但是经济水平越来越好,如果小孩饿了或者馋了,父母就给点钱,出去吃肯德基、麦当劳吧。小孩很开心,父母也很放松。再之后,快餐越来越多、餐厅越来越多、外卖越来越多,还有便利店和半成品料理包。
厨房不再是家庭生活的中心之一,做饭也不再是理所当然的生存技能,反而变成需要额外学习的任务,变成了一道门槛。
有一次我在后台收到一条留言,一位读者问我:生抽和老抽有什么区别?我顺口回答说:这个问题上网搜一下就行了。他瞬间给我连着发了十几条消息,我能感觉到他在后台有些情绪崩溃,他说:我就是搞不明白,我在超市里面看到有生抽、老抽、头抽、凉拌专用酱油、红烧专用酱油、减盐酱油,我对这种酿造工艺和提鲜上色功能根本搞不懂。我只想买一瓶炒菜用的酱油,为什么连你都不肯告诉我呢?
我不知道他那天在超市徘徊了多久,或者生活中经历了怎么样的挫折,但是我能感觉到那天他的情绪非常不好。或许那天很多情绪叠加在一起,酱油成了压倒他的稻草。
做饭到底算个什么事儿呢?做饭没有给他带来抚慰,反而变成了一道让人手足无措的关卡。
很多年轻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不敢在家添置调料,不敢添置厨具。调料基本上就是盐、黑胡椒、生抽、老抽、醋。盐和黑胡椒用来拌沙拉,酱油用来红烧。厨具一般是一个小小的不粘锅炒一切。
因为他们大多还在和陌生人合租、经常搬家,他们觉得生活不稳定,不敢踏踏实实地在厨房里做饭。这个循环导致他们对厨房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差。
厨房里的事情就是这样的
今年我试着在网上发了一些一镜到底的视频。所谓一镜到底,就是拍摄我做一道菜或者做一桌菜的过程,随后一刀不剪、配完字幕直接上传到网上,一般有十几分钟。

有些朋友在评论区说,能不能剪辑一下、精简一点。也有些朋友说,我以前看很多美食博主做菜好像永远不会出错,永远都漂漂亮亮。轮到我自己依葫芦画瓢就会忘东忘西,我觉得我怎么那么笨,是不是我就完全没有做饭的天赋?看了你的视频,我才知道原来美食博主也会出错。
其实我小时候看我妈妈做饭的时候,也觉得她每次都胸有成竹,永远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但其实有时候妈妈也会手忙脚乱,需要及时做一些补救措施。比如蒜末忘记放到锅里,或者锅已经烧干要稍微加一点点油。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我想用一镜到底的视频还原的也是这种状态,想象中的做饭过程再怎么流畅,等实际操作的时候,总需要不断地找补和修正。我想告诉大家,其实做饭就是这样的。
包括我们去菜市场买菜,现在有一种评论说:菜市场在驱逐年轻人,去生鲜平台买菜不好吗?明码标价,不会坑蒙拐骗、不会短斤少两、也不会以次充好。甚至我要退货的话,在平台上直接点退货按钮就可以了。
其实我作为一个对食材已经比较有想法、比较有研究、比较会买菜的人,去菜市场也经常会踩坑。我上次去菜市场,老板在我的袋子里多塞了一块猪肥肉,我拎回家发现:哎,不对,怎么多了一块这么厚的猪肥膘?我又回去找他。他说:哎呀,老板娘,这个猪肉很好,这个肥膘你拿回去炼猪油。我们这个土猪是浙江来的,北京没有的。我居然真的莫名其妙地把这一块猪肉拎了回去。
但是其实我想告诉大家,买菜就是这样的。生鲜平台买菜不是不好,但是看久了之后会觉得,所有食材的照片都像是身份证的照片。你看不出来这把菜跟那把菜,哪把更嫩,你也看不出这条鱼的眼睛是浑浊的,还是清澈的。
在菜市场买菜当然会有很多矛盾,但是我觉得这种偶然性其实也是菜市场很有趣的一个地方。我还是喜欢去菜市场买菜,因为我觉得那里的食物和人都更鲜活一些。
还有些朋友说:我觉得做饭是一种不公平的家庭分工,我本来只想做一顿饭,结果没想到就莫名其妙地做了一辈子饭。
我自己喜欢吃猪大肠,就是肥肠。但是我第一次独立清洗这个食材的时候,忘记带手套了,后来就洗了七次手。后来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不愿意再做肥肠,觉得麻烦,而且心理阴影很大。
我先生也很喜欢吃肥肠,有一天他忍不住问我:为什么最近家里就是不做红烧肥肠、酸菜肥肠了?多好吃。我就不太高兴,我说没别的原因,就是不想洗,想吃咱们可以出去吃。他说:这个洗起来很麻烦吗?不就是把肥油摘掉,然后用淀粉搓一搓吗?我可以试试。我说:那你记得戴手套。
后来他就承包了家里包括剥蒜、洗肥肠、杀鱼、斩螃蟹、去虾线、拆蟹粉、擀饺子皮这些我不太喜欢或者不太擅长的工作。他做这些比我擅长,五分钟可以拆八只大闸蟹的蟹粉。最近又到了大闸蟹的季节,准备让他再发挥一下。我也想告诉大家,厨房分工就是这样的。
做饭、吃饭不应该是件难事,这件事可以出错,可以争吵,可以轻松地学会,也可以让其他人一起来帮忙。
我们在买菜的时候很怕踩坑,我们在做饭的时候很怕出错,我们在遇到家庭分工不平衡的时候也忍不住心生怨恨。我们对这一切怀抱警惕,做饭就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疲劳,我们和食物的关系也就越来越远。
想做菜的时候尝试一下吧
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今年最受欢迎的一镜到底视频,是清炒丝瓜。食材选用湖南株洲产的白玉丝瓜,削皮之后切成半圆形的、硬币厚的薄片。切成薄片是为了让丝瓜可以更快出水,比切条或者切滚刀都要更方便。

在锅里烧热一点猪油之后,把蒜末炒香,同时要注意火力,因为油温太高的时候得关火,不然蒜末会糊。丝瓜片入锅的时候要马上加盐,这样丝瓜可以很快析出水分。
然后就保持中小火不断地翻炒。中间一定得忍住,千万别转大火,不然锅里的水分会很快烧干。也千万别加水,要等丝瓜自己的水分慢慢析出来,这样就会非常非常甜。出锅的时候撒一把葱花。丝瓜里面自带的多糖物质会自然形成勾芡的效果,拌饭特别好吃。
我发了这条一镜到底的视频之后,有朋友跟我说:我终于想起来,有些菜是得慢慢炒的。它虽然不是一个为了快手菜而设计的菜,但其实做起来也很快,关键是很好吃。现在不想做饭也不要紧,或许想做饭的时候可以试试。
今年我写了一本新书,叫。跟以前的菜谱不一样,我试图在书中探讨现代社会里人和食物的关系。
我们被通勤距离、周边配套设施、社会结构和生活节奏局限,不知道该吃什么。我们出门吃饭的时候,面临越来越像的菜单和预制菜的漩涡。我们看似对于食物的选择越来越多了,但是实际上,我们吃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大家,在不该上班的时候可以不要上班,该吃饭的时候可以好好吃饭。
谢谢!
《谁来决定吃什么》已在一席商店上架,希望今后我们都能好好吃饭
签名版
普通版
文章根据现场及演讲稿整理而成
策划丨方生
剪辑丨大凯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