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嘴”与“不顶嘴”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家长别不在意

侄子小时候,性格比较倔,我爸说什么,他偏不听。

我爸要他写作业,他说:“晚一点写。”

我爸要他加衣服,他说:“你要热死我啊。”

我爸要他别出去玩,在家待着,他说:“我为什么要听你的?”

气得我爸给我姐打电话:“我受不了了,说一句顶一句,你自己回来带!”

我姐也很无奈,怎么生了个孩子,这么爱顶嘴呢?

我们养育孩子,有的孩子,你说他,他习惯性顶嘴;而有的孩子,你说他,他听着,也不反驳你。

那你知道,“顶嘴”与“不顶嘴”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吗?

10年后差距明显,你别不在意。

一:4种姿态

萨提亚“冰山理论”,提出4种应对姿态: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

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父母的养育方式,他会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机制”。

比如:

指责:你凶他,他凶你;你大声吼他,他比你更大声。

讨好:你凶他,他马上讨好你,很乖、很懂事,保证不再惹你生气。

超理智:你凶他,他跟你讲道理,什么老师说、孔子说、孟子说,反正你就是说不过他。

打岔:根本不接你的话,你说东,他说西。

那孩子“顶嘴”与“不顶嘴”,是怎么体现这4种应对姿态的呢?

二:顶嘴与不顶嘴

孩子顶嘴与不顶嘴,他的应对姿态是不一样的。

①“顶嘴”的孩子

朋友说,她催孩子快点走,语气有些着急和不耐烦,结果儿子说:

“你这样说话,跟姥姥一样,都让人讨厌。”

朋友愣住了,她没想到,儿子会这样说她和姥姥,而且还这么伤人。

顶嘴的孩子,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指责。

“你凭什么管我看手机,你们自己不也总是看吗?”

“你对我的方式,真让人讨厌。”

他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思考事情本身,而是先指责对方:“都是你的错,我没错。”

顶嘴除了“指责”,其实还有一种方式,是“讲道理”。

你说你要好好学习,不然将来都没饭吃。

他回:“李白都说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既然来到这世间,肯定是有用的,将来饿不死,你就别操心了。”

你说一句,他就搬出一个著名人物来,引经据典,反正就不停地跟你讲道理。

他虽然没发脾气,没跟你吵,但这种顶嘴方式,会让你觉得好无力,又无可奈何。

②“不顶嘴”的孩子

不顶嘴的孩子,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就是“讨好”。

你一说他,他马上变得顺从,跟你道歉:“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这样做了,你渴了吗,我给你倒杯水吧。”

然后做什么都考虑你的感受,顺着你来,但他心里,却藏了无数委屈。

另一种“不顶嘴”的方式,就是“转移话题”。

你说他:“你怎么老是把东西翻出来不收拾,家里弄得乱七八糟。”

他马上转移话题:“妈妈,别生气了,生气就不好看了。”或者:“妈妈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好,你要不要看看?”

他不跟你顶,却用转移话题的方式,巧妙地避开这个问题,聊别的。

那10年以后,他们会变成什么样?

三:10年后,差距明显

孩子不同的应对方式,会有什么不同的后果呢?

等10年过后,他形成了这样的应对方式,那么,他对待别人,也基本是用这样的方式。

比如指责型的孩子。

遇到问题,他脾气马上就上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说或骂别人一通。

可谁又喜欢动不动就责怪别人的人呢?

他很容易跟人吵,人际关系往往比较差。人缘不好,生活中不顺的事情,也就多了。甚至发展还会受到限制。

又比如总是讲道理的人。

他长大后,就像个“机器”一样,不讲感情,只讲道理。

这样的人,婚姻一般不会很幸福。因为另一半,会实在受不了他的“大道理”。

那讨好型的人呢?

他长大后,总是迎合、讨好别人,而自己却有受不完的委屈。

表面看,他性格温和,从不与人起冲突,但实际上,他过得很憋屈、压抑,幸福感很低。

最后的打岔型(转移话题)。

他转移话题的目的,是逃避。

一遇到问题,他就逃避,从不面对。你想跟他沟通,他从不正面回应你。

这样的人,缺乏目标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难在某一领域深耕,很容易半途而废。

看到这,你可能犯糊涂了:“那顶嘴不行,不顶嘴也不行,到底哪样才可以啊?”

我们往下看。

四:如何沟通?

萨提亚“冰山理论”指出,指责、讲道理、打岔、讨好,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而要养出“理想中”的孩子,就是“一致性沟通”。

什么是一致性沟通呢?

就是我们跟他说问题时,他既能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又能清晰说出自己的观点,还愿意直面问题,并且解决这个问题。

那如何养出这种理想中的孩子?

前提是,我们能跟孩子做“一致性”沟通,而不是一上来就责骂他、凶他、只跟他讲道理。

划重点!!

若想要跟孩子有技巧、艺术的沟通,以下步骤,请你背下来!

①看见行为

冰山第一层,是行为,也就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能看见的行为。

比如孩子一周有3次没做作业。

我们别说“你总是不做作业,这么不爱学习,以后找工作都没人要你!”

我们只说行为,说事实。

事实是什么?

事实就是,他一周有3次没做作业,而不是“总不做”、“不爱学习”这类标签。

那么,我们就只针对这个行为来说:“老师跟我说,你这周有3次没交作业,是真的吗?”

②表达感受

如果他真的是这样,那又有什么感受?

生气。嗯,还有呢?

焦虑。还有呢?

着急。

那就告诉他你的真实感受:

“妈妈知道这件事后,是有些生气的,生气你没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另外,妈妈也有些焦虑和着急,害怕你成绩不好,将来考不上好学校,以后要做很辛苦的工作,活得很累。”

③说出想法

我们之所以着急、焦虑,是为什么呢?

你有没有想过,你情绪背后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你希望他将来过得好对不对?希望他能轻松一些,幸福一些,自由自在一些。

那就直接告诉他:

“你可以去观察,那些凡是有成就的,基本都是有学识的人。妈妈也想要你将来过得好,路能宽广一些,活得轻松幸福一些。”

④表达期待

最后一步,表达期待,解决问题:

“妈妈希望,你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把功课做好。”

给予支持:“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需要妈妈帮忙吗?”

走完了这4步,孩子基本就能跟你敞开心扉,谈谈他的想法和遇到的难题了。

这时候,他更愿意听你的,也更愿意做出改变。

行为—感受—想法—期待,4个步骤下来,你就完成了“一致性沟通”。

这样表达多了,你就是一位高情商表达的高手了!

姐妹们,给我记牢啦!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育儿   差距   年后   家长   孩子   方式   妈妈   生气   作业   话题   姿态   着急   冰山   将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