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六年(1880)十一月二十日,一位叫林世功的外国使臣在清王朝总理衙门前挥剑自刎。一向以冷酷、狠辣著称的慈禧太后听闻后竟也为之动容,特赠白银二百两,将林世功厚葬在通县张家湾立禅庵村,而这里安葬的14位使臣全都来自同一个国家——琉球。

琉球,又名流求、琉虬、琉球群岛(日本称之为冲绳),位于我国台湾省与日本之间的太平洋上,蜿蜒一千余公里,总面积达三千六百平方公里,隋朝时就发现有人居住,宋元时期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后分裂为中山、北山、南山三个政权。
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派遣使者杨载携带招抚诏书出使琉球,中山王察度率先上表称臣,成为明朝藩属。此后,洪武十三年 (1380)、洪武十六年 (1383) ,山南、山北两国也相继归附明朝。

在给三国的诏书中,朱元璋写道:“琉球三王互争,废农伤民……”,要求他们“息兵养民,以绵国祚”,此后, 三国间停止战争。明宣德四年(1429),中山国完成了对山南、山北的统一,国王尚巴志被明朝册封为琉球国王,自此,历代琉球王均由中国政府册封后方可获得合法统治地位。
然而,由于中琉之间海道凶险,加上琉球造船业极其落后,在琉球成为明、清藩属的500年时间里,有据可查的各类海难就发生了600余起,罹难人数超过了3000人。为确保册封与朝贡的正常进行,明朝不断向琉球赠送海船,并提供航海人才。

据琉球史书《历代宝案》记载:仅永乐、宣德年间,由福建、浙江拨付琉球的海船就达5艘,而洪武十八年(1386)至正统四年(1439)的50年间,由朝廷直接赏赐琉球海船的记载同样不下5次。
而比海船更宝贵的是来自中土的各类人才。
据《<琉球录>撮要补遗》记载:“洪(武)、永(乐)二次各遣十八姓为其纪纲之役,多闽之河口人,合之凡三十六姓,并居彼国之营中。子孙之秀者,得读书南雍;俟文理稍通,即遣归为通事,得累升长史、大夫”。

这些从福建移居琉球的中国人,受到琉球国王极高的礼遇与器重,不仅拜受官职,而且赐予房产和免税田地,规定“子孙世袭通使之职,习中国之语言、文字”,这就是后来的“闽人三十六姓”,而他们居住的地方被叫做“唐营”(现久米村)。
相较于此时的其它藩属国,琉球国对中原王朝的认同感和亲近感显然更为深厚。

在琉球,读诗书、习礼数、写汉字,设立圣庙学宫,与中国俱是一样,会说汉语也成为选拔官员的必要条件。由于琉球没有母语书写系统,所以琉球的史书几乎都是用汉语书写。受福建移民的影响,妈祖被纳入琉球王国的官方祭祀体系,琉球人称呼妈祖为“天妃”。
在500年时间里,琉球共向明、清两朝朝贡达884次之多。而明、清两朝每次册封琉球国王的使团少则二三百人,多则达七百余人,足见重视程度。

中琉间繁荣的朝贡贸易,让琉球这个弹丸小国一跃成为整个东北亚和东南亚的贸易中转站,号称“万国津梁”。但与此同时,琉球这个富庶之乡也引来了邻国日本的觊觎。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日本地方军阀萨摩藩出兵琉球,强迫琉球向日本称藩纳贡。到清同治十一年(1872),日本借口明治天皇亲政,宣布废琉球国,改设琉球藩。三年后,日本又强令琉球停止对清朝朝贡。
琉球国王尚泰察觉到日本有侵吞琉球之意,先是向日本请愿“琉球与中国,有五百余年的恩德情义。断绝之,乃是背恩弃义,废绝为人、为国之道。”

随后,尚泰又秘密派遣向德宏、林世功等39人前往清朝求援,但向、林等使臣的求援并未获得清王朝足够重视,仅仅是由驻日公使何如璋向日本发出一则照会,指责对方“背邻交欺弱国”,并未采取实际干涉措施。
光绪五年(1879)一月,日本加快了吞并琉球的步伐,先是派遣外务大臣松田道之赴琉球首都首里督责琉球断绝与中国的关系,被琉球王国拒绝后,同年三月,松田道之率领160名警察和400名士兵强行闯入琉球王宫,琉球王尚泰被虏至东京软禁。

消息传回国内,向德宏、林世功等琉球使臣悲愤交加,再次向清朝发出求救敕书,声言:琉球国自洪武五年(1372)隶入明朝版图,到清朝统一中原之初,琉球国又首先效顺,纳款输诚,恪遵《大清会典》,两年进贡一次,从来没有耽误过,表示“生不愿为日国属人,死不愿为日国属鬼!”请求中国“尽逐日兵出境”。
此时的清朝依然寄希望于国际调停,在美国的干涉下,李鸿章与日本外务相就琉球问题展开谈判,但最终未达成任何条约,清王朝虽没有承认日本吞并琉球,却也仅此而已。

清朝的软弱,让琉球大失所望。琉球国内撕裂为两派,翁逢源、向嘉勋等少数群体公开支持日本统治,被日本赞为“开化党”,而包括“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在内的多数琉球士族,依然寄希望于清朝出兵帮助琉球复国,这些人被日本指斥为“顽固党”。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得知消息的琉球士族纷纷前往寺庙祈福,祈求清朝战胜日本,琉球国内甚至盛传清朝黄色舰队已抵达首里城。

然而事与愿违,甲午一战清朝惨败,自身难保,再也无力关注琉球领土争端。
此后,日本开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对琉球进行“日本化”改造。
在政治上,废除琉球君主制,改为由日本中央政府委派知事方式管理琉球,培养琉球人对天皇的忠诚。
在经济上,日本对琉球进行了经济一体化改造,推行土地私有化,大量日企涌入,廉价劳动力被抽取,琉球沦为高度依赖日本本土的原料产地。

在文化上,强令琉球人学日语、穿和服,改用日本名字,学习和欣赏日本文学、音乐等艺术,对琉球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方式进行全面干预。
通过数十年的殖民同化,琉球年轻一代早已没有琉球王国和汉文化的文化记忆,其中的精英人士甚至喊出了“日琉同祖论”,主张“打喷嚏也要模仿日本人”。
在几乎所有琉球年轻一代都沉醉在日本国民身份时,久米村人却成为这片土地上坚守文化根脉的特殊群体。

作为“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他们世代居住的久米村始终保留着对中国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在日本的一份教育情况报告中,曾这样提及:“那霸区(首里)内的久米人(闽人裔孙),废藩置县后,虽对其百般规劝,但仍固守陈规,牢不可动……”,日本将“闽人三十六姓”的后裔视为“顽固分子”,要重点同化。
但随着久米村的人口衰减和日本对中国式风俗习惯的持续破坏,久米村人不敢在公开场合声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汉语口语也丧失了与其他琉球人交流的语言环境,沦为了祖语。

但即便在日本强制推行日语教育的高压环境下,许多家族仍偷偷在家中教授孩子认读汉字、书写家书,坚持祭祀妈祖,将祖先来自福建的记忆深深刻在血脉之中。
全面抗战爆发后,琉球人蔡璋(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建立了“琉球青年同志会”,主张“发动革命,解放琉球,归属中国,并启发琉球之民族思想,击破日本之侵略政策”。
而收回琉球,也成为开罗会议中美外交的重要议题。

1944年1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向各国公使介绍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情况时称“斯大林非常了解琉球群岛的历史,他完全同意它们是属于中国的,应当归还于中国”。
蒋介石虽也有意主张琉球群岛与满洲、台湾一同归还中国,但也认为“琉球虽曾为中国藩属,但究系一独立国家。战后对于琉球之处置,至少在原则上,应同于战后对于朝鲜之处置”。
同时,蒋也认为中国海军实力很弱,即使名义上占有了琉球,也不能行实际管理之效,与其名不副实,还不如与美国共同占有。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根据《波茨坦公告》,琉球成为美国的托管地。鉴于此前美军在冲绳战役中付出的惨烈代价,美国政府开始认识到琉球群岛的战略价值,将该地视为美国远东战略的军事堡垒。
从1945年起,美军在琉球建立了大量军事基地,高峰时期曾雇佣4万—5万琉球人作为基地工作人员,琉球又从日本殖民经济体系的原料供应地变成了美军基地经济,大量优质土地被占用。

美苏冷战开始后,美国急于打造美日军事同盟,加速与日本媾和,1971年6月17日,在未征求琉球和联合国意见情况下,单方面与日本签订了《日本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协定》,将琉球的施政权交给了日本。
自此,琉球再次沦为日本的冲绳县,而此时的冲绳,总面积只相当于日本的0.6%,但却集中了整个日本70.3%的美军基地。一方面是频发的美军欺辱琉球女性事件,另一方面是日本将琉球当作防卫本土的军事堡垒,将琉球人视为贫穷落后的“二等公民”。

显然,即便是当下社会,琉球对于日本而言,与殖民统治时期并未太大改观。琉球王国146年来的血泪历史,折射出的是一个弱小国家在强权夹缝中求存的艰难与无奈,更是一部被侵略、被殖民、被同化却始终未曾完全磨灭文化根脉的抗争史。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身为闽人三十六姓后裔的久米村人,始终在公开场合坚持自己是华人而非大和人,他们组建各类宗亲会,不断前往福建寻根。他们虽然忘记了汉语,但唯独没敢忘自己的祖先是中国人。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