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王致和的青方是餐桌上的定海神针,筷子轻轻一夹,一块完整的腐乳稳稳当当,入口是化开的细腻豆香,小时候拿它下一碗白粥的幸福感。
2013年的时候,王致和陷入安全问题,有网友在网上爆料称,自己购买的王致和豆腐乳在第二打开时,发现里面有蛆虫。
这种品质的崩塌,不只发生在王致和身上,狗不理、北京烤鸭等老字号也相继“失色”,让我们心生失落。
这不是矫情,而是一种近乎背叛的失落。
1、机器能复制配方,却复制不了人心
那块被慈禧太后赏识,并赐名的小小青方,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代,它都是经常出现在各家各户的餐桌上的日常配餐。
那时候的腐乳块儿整整齐齐,泛着温润的青灰色,用筷子轻轻巧巧地夹起一角,质地紧实,用筷子夹的稳稳当当。
入口是化开的细腻,浓郁的豆香混着发酵的醇厚,瞬间就能让一碗寡淡的稀饭变得活色生香。
2008年的时候,王致和的腐乳技艺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2013年王致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开始用机器生产,王致和的腐乳口感和传统风味明显下降了。
更有网友在网上爆料出了安全问题,不少网友发声说,王致和的口感大不如前了。
我们一次次满怀期待地奔赴,却一次次被这熟悉的陌生感迎头痛击,当信任被磨损成一张薄纸,轻轻一捅就破,吃的,就不再是味道,而是情怀的残骸了。
很多人将这一切归结为偷工减料,但这只是表象。
根子上的问题,是生产方式的巨变,我们正亲眼目睹一场匠心被效率活活碾死的惨剧。
在现代化工厂里,流水线日夜不息,大豆坐着传送带,被清洗、浸泡、打浆、点卤,一切都由冰冷的机器精准控制。
效率是惊人的,成本也一降再降,一瓶瓶腐乳能以最快的速度铺满全国的货架,可味道的灵魂,恰恰藏在那些不效率的细节里。
比如腐乳发酵,传统工艺里,老师傅要凭着手感、嗅觉和几十年的经验,去判断菌种的活力、温度的细微变化。
是开窗透气,还是关门升温,全在一念之间,这份人与食物之间的微妙互动,是任何传感器和预设程序都无法模拟的。
机器能保证每一批产品的盐分含量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却无法赋予腐乳那种稳定的、柔韧的质地,它能加速发酵,却也一并加速了风味的流失。
这就像把一部经典老电影做了个4K高清修复,画面是清晰了,可胶片那独特的颗粒感没了,那股子“电影味儿”也就散了。
工业化生产出来的腐乳,标准,却无趣,没有了那份值得回味的醇厚。
2、最可悲的,是它一边涨价,一边变难吃
如果只是味道变差,或许还能用工业化的阵痛来勉强解释。
但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价格,这些年,王致和腐乳的价格一路小跑,越卖越贵,厂家总说,原材料、人工、物流成本都在涨。
这当然是事实,但并非全部。
一些老字号的定价,也许悄悄地掺进了一种叫品牌税的东西,他们似乎觉得,这块百年的金字招牌本身就值钱,消费者理应为这份历史和情怀支付额外的费用。
尤其是对老一辈的老北京人,这块腐乳是他们心中无法割舍的味道,腐乳陪窝头那简直就是绝配。
但是现在这块招牌,成了他们躺在功劳簿上,心安理得涨价的底气,但是这笔账,其实彻头彻尾地算错了。
如今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们,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我愿意为好东西花钱,但绝不为烂东西当冤大头,过去人们认老字号,是因为觉得贵有贵的道理。
信息来源:办快闪、造IP 王致和扩展年轻人客群北京商报2024-11-26
可当味道和品质都配不上它的价格时,道理就崩塌了。
2015年到2017年随着网购的快速发展,王致和的销量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开始亏损。
高价和劣质形成了一个致命的闭环,迅速榨干了最后一丝品牌信任,消费者转身去寻找那些名气不大但味道在线的平替,或者干脆光顾那些还固执地守着老手艺的小店。
3、它们拼命自救,却像个溺水的人
面对口碑的雪崩,老字号们并非无动于衷。
他们也在挣扎,在求变,王致和推出了玫瑰腐乳、低盐腐乳,随着网购的迅速崛起,它们开始放弃老一辈的这批消费者拼命的想抓住年轻人的胃。
狗不理包子也试过做咖啡,玩跨界,甚至搞起了线上直播。
他们似乎忘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是那口代代相传的“老味道”。
这就好比一个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放着绝世心法不去精进,反而去练那些华而不实的街舞。
曾经的辉煌,此刻成了最沉重的包袱,品牌越大,转型的惯性就越大,试错的成本也越高。
消费者的信任像一面摔碎的镜子,即便努力去粘,裂痕也永远都在,每一次笨拙的自救,反而更像是在公开处刑。
就在这些大品牌进退失据的时候,一些微弱的光亮,在城市的角落里重新燃起。
在那些不起眼的老街区、深巷里,总有那么一两家豆腐坊、烧饼铺,老板是个“死心眼”的倔老头。
他依然用着最笨的办法,推着嘎吱作响的石磨,耐心地等待豆浆自然冷却,用一块块石头压出豆腐里多余的水分。
他们的产量低得可怜,铺面小得寒酸,赚的也是辛苦钱。
但他们做的腐乳,夹起来就是那么稳当,他们烤的烧饼,咬下去就是那么酥脆,因为他们抵押的,是自己的时间,每一口食物里,都藏着那份正在主流市场里迅速消失的“本真”。
未来的餐桌会是什么样?
这不取决于工厂的生产计划,而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每一次选择。
信息来源:老传人聊叫卖“江湖”往事 听那段关于王致和的故事新浪财经2024-10-31
当我们的筷子,愿意为一份笨功夫和好味道停留时,那些真正值得传承的东西,才不会被效率的洪流所吞没。
也许,当机器的轰鸣声彻底盖过石磨的转动声时,它就已经失去了它的灵魂。
大家觉得王致和这个品牌怎么样呢?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