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7周年,铭记历史,凝聚力量!

今天是2025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17周年纪念日。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地震,以8.0级的震级撕裂汶川大地,造成近7万人遇难、1.8万人失踪的惨痛代价。17年过去,汶川的重建与发展、幸存者的坚韧成长、民族精神的传承,共同构成了这段历史的多维叙事。

汶川地震遗址

在震中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四川省阿坝州举行了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向遇难同胞敬献花篮、默哀,遗址上定格在14时28分的纪念表盘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沉重。七一映秀中学还举办了18岁成人礼,当年地震中襁褓中的孩子如今已成年,他们以这种方式宣告生命的延续与责任的传承。

人民子弟兵解救被困群众

温州、瓯海等地通过国防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默哀、学习防灾知识,并结合影像资料回顾解放军救援场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家国情怀。这种教育模式体现了“从灾难中汲取力量”的理念。

18个省市“一对一”对口援建下,1.7万亿元资金投入完成29692个重建项目。映秀镇转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北川新县城采用8.5级抗震技术,绵茂公路以94%桥隧比穿越断裂带,成为世界级工程奇迹。

人民子弟兵救被困群众

中国建成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覆盖6.6亿人口,响应时间缩短至6.2秒;北斗系统实现灾区通信全覆盖,无人机和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救援。这些技术突破标志着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御”的转变。

3岁被救时敬礼的男孩,2023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立志成为外交官讲述汶川故事。他的成长轨迹印证了“灾难可以摧毁房屋,但摧不垮希望”。

牛钰佩戴假肢完成马拉松赛事,张自立在泸定地震中以“汶川”臂章救援群众,形成跨越时空的爱心传递。类似案例不胜枚举:截肢舞者廖智、心理学硕士张凤等,均以行动诠释生命的韧性。

空降兵“十五勇士”2020年重聚黄继光铜像前宣誓;当年被救少年程强成长为“黄继光班”班长,消防员张自立延续着“汶川”臂章的使命。这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传承,构成民族精神的血脉。

全国防灾减灾日推动应急知识普及,如成都举办志愿者经验分享会,中建二局等援建单位重返遗址重温誓言,将抗震精神融入社会治理。

从接受国际援助到成为救援大国,中国救援队12小时内抵达土耳其地震灾区,新冠疫情期间向全球提供120亿剂疫苗,展现大国责任。汶川的重建不仅是中国的奇迹,更为全球灾害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17年,足够一个婴儿成长为青年,也足以让破碎的山河重焕生机。汶川的故事,是中华民族“多难兴邦”的生动注脚,更是人类面对灾难时团结与坚韧的永恒见证。正如映秀震中纪念馆陈列的13641件文物所昭示的:我们铭记伤痛,更要以之铸就生命的防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历史   汶川   铭记   周年   力量   震中   遗址   中国   群众   臂章   灾难   泸定   灾区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