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陆既白
编辑/世界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陆,这两年的大型活动中马拉松十分流行,就今年的数据来看大大小小要组织的马拉松比赛也不在少数,可是为何曾经热闹的比赛一夕之间就被冰动了,很多场马拉松比赛都被取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小陆带着大家来了解一下。


十月的朋友圈,被马拉松赛事停摆的消息刷屏,全国各地100多场马拉松赛事集中取消,更多主办方还在犹豫要不要跟进,曾经让城市引以为傲的马拉松,一夜之间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
官方给的取消理由都很体面,不

是说天气不适合,就是提安全要保障,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么多赛事一起停,肯定不止表面这些原因。
真正的“退烧药”,是田协刚出台的马拉松新规,田协之前发了通知,里面写得很清楚,2025年11月起,区县级及以下地区不能再办C类赛事,每个地级市一年最多办3场,还只能是全马和半马,像欢乐跑、健康跑这些活动以后都不批了。
这规定一出来,等于给火热的马拉松踩了急刹车,要明白田协为啥这么做,得先搞清楚马拉松之前为啥能火遍全国。

国际上有个“马拉松周期”理论,说一个地方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马拉松这类跑步赛事就会进入黄金期。
中国2011年人均GDP达到5610美元,从那以后,马拉松赛事数量跟坐火箭似的往上涨,2011年全国才22场马拉松,到2019年就涨到了1828场,平均每天有5场开跑。
不管是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十八线小县城,都抢着办马拉松,好像不办一场,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化城市。


城市们挤破头办马拉松,第一个原因就是想拉动消费,外地来的参赛者,不可能只跑个步就走,总得在当地逛逛景点、吃点特色美食,交通、住宿、吃喝玩乐都得花钱,而且能跨省跑马拉松的人,经济条件大多不差。
就拿2025年无锡马拉松来说,3.3万名参赛者交的报名费才680万元,可周边城市的车往无锡挤得水泄不通,42.6万名观众把酒店房间抢得一间不剩,餐厅翻台率比平时高3倍。

光这一场马拉松,就直接带来5.05亿元的产业收益,这账怎么算都划算,除了赚钱,办马拉松还是打造城市品牌的好办法。
现在各地文旅为了宣传,在短视频平台花样百出,而一场成功的马拉松,就是一部免费的“城市宣传片”。

每个城市办马拉松时,都会精心设计赛道,把最漂亮的风景、最有特色的建筑都串起来。
当成千上万的参赛者在干净的街道上奔跑,这些画面传到网上,就是对城市最好的宣传,而且马拉松还能鼓励大家运动,关注健康,算是一举多得,这也是它能火这么快的原因。


可步子迈得太快,问题也跟着来了,不是所有城市办马拉松都能像无锡那样赚钱,大部分地方其实是在“赔本赚吆喝”。
2024年全国半马、全马完赛的才130万人,可赛事总规模超过400万人次,这意味着得每个人一年跑3场才能填满名额,可实际上大家一年最多跑1.5场。
赛事太多,跑者就会挑着来,大多愿意去一线城市的高级赛事,地方上的赛事就没人气了,比如某西部城市的马拉松,全马才1703人参赛,连预计人数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最后亏得一塌糊涂。

办一场马拉松的成本可不低,安保、医疗、物资、技术服务,哪样都要花钱,万人规模的赛事随便就要上百万,对那些财政紧张的小县城来说,办马拉松就是一场豪赌,而且风险极大。
去年某县城本来要办马拉松,结果赛前突然下暴雨,赛事只能取消,前期投的几百万全打了水漂。
更糟的是,有些城市没能力办,硬要办,最后还丢了脸,有的赛事物资发放混乱,跑者渴得没水喝;有的厕所不够,导致有人随地大小便;还有一次,冠军冲刺的时候,居然被工作人员拦住了,闹成了全国笑话。

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最让人担心的是选手安全。马拉松是极限运动,不是随便谁都能跑的,可有些主办方为了凑人数,把报名门槛降得很低,不少没经过训练的普通人也报了名。
之前的“白银马拉松事件”大家还记得吧,因为天气突变,好多选手失温,最后造成了严重伤亡。
就算是专业跑者,赛前也得系统训练3个月以上,每周跑够25公里,普通人瞎跑很容易出危险。
有数据显示,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比例高达77.5%,不少知名运动员不到50岁就因为心脏病去世,过量运动对身体的伤害其实很大。

还有个让人不舒服的现象,中国的马拉松赛事,领奖台上大多是非洲选手,被网友调侃成“非洲兄弟定向扶贫项目”。
不是说非洲选手跑得不好,可中国选手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就是有“无形的手”在干扰。
2018年苏州马拉松,中国选手冲刺的时候,志愿者两次冲上去递国旗,打乱了他的节奏,最后差5秒拿了亚军;2023年大连马拉松,最后一公里,引导车突然冲进赛道,挡住了要超越的中国选手,让他丢了冠军。

后来才知道,不少赛事冠军是提前“内定”的,赞助商为了让自己签约的非洲选手夺冠,会故意干扰中国选手。
这些非洲选手来华参赛,背后还有一条产业链。经纪人去非洲挑有潜力的选手,带他们来中国比赛,获奖后奖金大部分被经纪人和机构拿走,选手只能拿到一点点。
而国内的业余跑者,交了报名费,最后就拿个纪念奖牌,成了商业赛事的“陪跑者”,其实现在叫停部分马拉松赛事,不是坏事,马拉松不是不能办,而是不能瞎办,不是所有城市都有能力办。

叫停那些不专业、不规范的赛事,不是要浇灭大家运动的热情,而是要终止那些被资本操控、脱离民生的“捞钱游戏”。
小赛事退场,大赛事沉淀,这是行业“优胜劣汰”的过程,以后让专业的团队来办专业的赛事,既能保证选手安全,也能真正给城市带来好处。
比如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这些大赛事办得很成熟,既能拉动消费,又能提升城市形象,这才是马拉松该有的样子。

对那些想靠赛事出圈的城市来说,也不用盯着马拉松不放,现在苏超、村超、村BA多火啊,贵州的村超,没有大牌球星,就是村民自己组队比赛,却吸引了全国的目光,还带动了当地旅游。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只要用心挖掘,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宣传方式,马拉松“退烧”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当这个行业摆脱了浮躁和功利,回归到运动本身的意义,才能走得更远,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不管是跑步还是其他运动,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保持健康,这才是运动的初心。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