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现代物流报记者 长风
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伤害着全球的经济。
本来已是危机重重的欧洲钢铁业,因为特朗普政府对所有进口钢铁加征25%关税,以及实施所谓“对等关税”,又使欧盟钢铁业陷入贸易危机。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欧盟对美钢铁出口同比下降42%,减少约150万吨。德国、意大利钢铁业受到重创。
4月份的“关税战”让原本脆弱的欧洲钢铁行业更加雪上加霜。
(图源:千库网)
欧盟的决策者已经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贸易争端,更是关系欧洲工业体系生死存亡的战略挑战。
美国的“关税战”给欧盟造成了哪些伤害?在美国全球关税阴云下,中国和欧盟的钢铁境遇有何差异?中国从欧盟的“伤痕”里感受到了哪些警示?
欧盟钢铁出口暴跌
根据欧盟钢铁协会数据,2025年一季度,欧盟对美钢铁出口量同比下降42%(减少150万吨),直接导致约45亿欧元(约374亿元人民币)收入损失。
德国(占欧盟对美出口的35%)和意大利(占20%)受创最重。其中,德国萨尔茨吉特集团对美出口订单锐减60%,意大利马达尼不锈钢厂被迫削减15%产能。
欧盟对美出口下降,带来的市场缺口,吸引了亚洲钢铁填补。中国、印度对美出口量同比上升28%。全球钢铁基准价格(CRU指数)波动率,从2024年的8%飙升至18%,欧盟钢企被迫接受每吨钢材出口价格下降30~50美元以争夺剩余市场,利润率压缩至历史低点。
(图源:千库网)
数据显示,欧盟钢铁业2025年Q1平均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利润率3.2%,较2023年下降4.5%。
除了市场份额与利润,美国的关税政策也在欧盟钢铁产业链产生连锁反应,甚至给欧洲工业体系带来了系统性风险。
首先是上游供应链瘫痪。德国鲁尔区钢铁产业集群(蒂森克虏伯、萨尔茨吉特等)已启动裁员计划,预计2025年减少1.2万个直接岗位。意大利北部的特种钢制造商(如Tenaris无缝钢管厂)因订单取消,导致其精密轧机设备供应商Pomini Metallurgic面临破产风险。
与此同时,欧盟下游产业成本飙升。欧盟汽车制造商(大众、Stellantis)因本土钢材采购成本增加7%~12%,被迫将部分产线转移至墨西哥或土耳其。
据波士顿咨询测算,每转移1个汽车组装厂,将导致欧洲本土流失8000个关联岗位。
业界人士表示,若“关税战”不停息,到2030年,欧盟粗钢产能可能萎缩至1.4亿吨(较2023年下降25%),本土供应链关键节点(如德国萨尔州的汽车板轧制中心)面临关闭。这将导致欧盟工业品进口依存度从18%升至28%,削弱其战略产业(风电、军工)的自主性。
依赖美国伤了产业
在美国发起全球“关税战”后,相较而言,欧盟钢铁业因结构性问题受创更严重,而中国通过政策应对和产业链韧性,缓冲了直接冲击。
2024年,中国钢材出口总量为1.11亿吨,较2023年同比增长22.7%,创下自2016年以来的新高,且时隔8年再次突破1亿吨规模。而直接出口到美国的部分只占0.8%。
中国的钢铁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在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国家。美国关税对中国钢铁的直接影响有限,但通过“原产地规则”间接给下游制造业,如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是欧盟最大钢铁出口市场之一。
根据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欧盟对美国出口的钢铁产品数量为370万吨,仅次于土耳其(1310万吨)和英国(390万吨)。2025年第一季度,欧盟对美出口量减少150万吨,骤降42%。
从贸易价值看,2024年欧盟对美钢铁出口总额为54亿欧元,占欧盟钢铁出口总金额的7%。这一出口量较2019年增长了51.1%,显示出美国市场对欧盟钢铁产业的重要性。
欧盟统计局显示,2024 年欧盟对美贸易顺差达 1982 亿欧元,美国钢铝关税将直接导致欧盟钢铁企业损失34 亿欧元(约283亿元人民币),汽车出口下降 0.5%。
此外,中国和欧盟钢铁产业链韧性存在的差异,也导致了应对美国“关税战”境遇不同。
中国钢铁产业链全链条自主可控,钢铁上游原材料自给率达85%(铁矿石进口依赖度从2020年的75%降至2025年的60%),中游粗钢产量占全球53%,下游汽车、家电等终端制造占全球出口份额25%。
而欧盟铁矿石进口依赖度95%,粗钢产量仅占全球8%,下游高端装备制造(如汽车)对美出口占比超15%,受关税冲击更直接。
欧盟钢铁产业链高度依赖成员国协作(如德国汽车用钢需从波兰进口),但区域贸易占钢铁总需求45%,“关税战”导致欧盟内部供应链成本上升10%~15%。
在应对美国“关税战”方面,中国可依托全产业链优势与新兴市场需求替代,关税冲击影响可控,但欧盟因区域分工依赖与技术升级滞后,产业链修复成本更高。
欧盟钢铁困境启示
因美国“关税战”而陷入困境的欧盟钢铁业,其境遇也给中国钢铁业带来深刻启示。
首先,产业链韧性需系统性强化。欧盟钢铁企业因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在关税冲击下被迫承受约30%的出口成本增长。这警示中国需加快构建“多元化市场+核心技术+本土替代”的三重保障机制,并进一步拓展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度,突破特种钢材、高端合金等“卡脖子”技术瓶颈,完善废钢回收体系,将国内废钢使用率从目前30%提升至50%。
其次,贸易规则博弈需前瞻布局。美国通过“对等关税”和“紧急状态”条款,快速实施贸易保护,中国需建立“关税压力测试”机制,预判各类商品在20%~60%关税梯度下的生存能力,完善转口贸易合规体系,防范第三国“洗产地”引发的二次制裁,强化WTO框架下法律攻防能力,储备反制工具包。
另外,钢铁产业升级需加速动能转换。欧盟企业因技术迭代滞后,在高端钢材领域仍依赖美国市场。为了避免此种影响发生在中国身上,中国就要加快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化改造,将电炉钢比例从当前10%提升至2030年25%,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用钢、核级钢材等高附加值产品,将特种钢占比从12%提至20%。同时建立“碳关税”应对体系,并推动实现重点企业全流程碳排放监测。
需高度重视的,是要创新国际合作模式。欧盟因内部协调不足,导致反制措施碎片化,启示中国应深化“一带一路”钢铁产能合作,建立区域定价中心对冲风险,构建“金砖+东盟”钢铁联盟,形成技术标准互认机制,探索“钢铁+新能源”捆绑出口模式,提升产业链议价能力。
经济学家谭浩俊认为,中国要把钢铁出口贸易分散于不同经济体、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业要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创新能力,提升钢铁产品的档次、质量和品质,尤其要提高技术含量。
“如果我们的产品技术含量非常高,不可替代性强,是其他国家采购必需,而不是我们依赖他们,那么我们的产品,就不怕被关税打压。”谭浩俊说。
经济学家余丰慧认为,中国需警惕产业链过度集中风险,加速推进市场多元化布局,强化与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合作,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高端钢材竞争力,避免陷入低附加值内卷。
更重要的是,钢铁作为碳排放大户,欧盟碳边境税与美国关税的叠加效应警示中国,钢铁绿色转型不仅是环保议题,更是未来贸易战的生存筹码。短期看,需要政企协同,建立贸易风险预警机制;长期看,需推动钢铁产业智能化、低碳化重构,唯如此方能在全球产业链震荡中筑牢护城河。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