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的错误,造成了巴勒斯坦的苦难,中国数十年前曾劝告未果

阿拉法特这个人,在巴勒斯坦历史上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他从一个普通青年变成领导者,一辈子都在为巴勒斯坦独立奔波,但他的某些决定确实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说实话,巴勒斯坦人民到现在还处在水深火热中,很大程度上跟阿拉法特当年没听劝有关。中国早在几十年前就给出过建议,可惜没起作用。

阿拉法特从青年到领导者的转变

1929年阿拉法特出生在埃及开罗,父母是巴勒斯坦人。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一般,父亲是商人,母亲早逝,他就跟叔叔在耶路撒冷生活过一段时间。

那时候,犹太复国运动已经在巴勒斯坦地区搞得风生水起,大量犹太移民进来,跟当地阿拉伯人抢地盘,矛盾越来越大。阿拉法特亲身经历这些,慢慢形成了反殖民的想法。

1947年联合国通过分区决议,把巴勒斯坦分成犹太国和阿拉伯国,犹太人很快就同意,并在1948年建了以色列。阿拉伯国家不干,觉得这是侵占本土,就联合起来打以色列。

这场战争是阿拉法特第一次上战场,他当时在开罗大学学工程,但一听到打仗,就中断学业,带上武器去加沙参战。阿拉伯联军没打赢,以色列占了大片土地,阿拉伯人只剩约旦河西岸和加沙部分区域。

战后,阿拉法特回开罗继续念书,1950年毕业,专业是土木工程。但他没安心当工程师,而是加入了穆斯林兄弟会,搞反殖民活动,分发传单,偶尔还被埃及当局抓一下。

1950年代,阿拉法特去了科威特工作,表面上是建筑工程师,实际上在秘密联络巴勒斯坦流亡者。1959年,他和几个伙伴创立了法塔赫组织,目标是通过武装手段收回失地。法塔赫初期在科威特地下运作,募集资金买武器,成员在沙漠里训练。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耶路撒冷成立,阿拉法特作为法塔赫代表参加会议,推动武装抵抗策略。那个时候,阿拉伯国家都在支持巴勒斯坦,但内部不统一,法塔赫想独立干,不受别人控制。

阿拉法特领导下,法塔赫影响力越来越大。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快速占领西奈半岛、戈兰高地、西岸和加沙,阿拉伯军队大败。阿拉法特趁机在西岸招募游击队员,在山地伏击以色列巡逻队。

1968年3月,卡拉梅战役,以色列袭击约旦境内法塔赫基地,战斗激烈,虽然损失大,但击退了部分进攻,让阿拉法特声望上升。

1969年2月,他当选巴解组织主席,法塔赫成了主导力量。但内部派系争斗多,其他团体主张更激进,他得压制异议,继续推游击战。

1970年9月,黑九月事件在约旦爆发,法塔赫和约旦军队冲突,造成数千伤亡,巴解转移到黎巴嫩。那里,他们卷入黎巴嫩内战,1975年起跟基督教民兵打,街头枪战不断。

阿拉法特的这些行动扩大了影响力,但也让巴勒斯坦人付出高代价,难民营里很多人流离失所。说白了,他早期生涯就是从学生变成革命者,亲历战场,但战略上总优先武装,这为后来埋下隐患。

中国劝告被忽视后的武装优先路径

1964年3月,阿拉法特带法塔赫代表团去北京寻求支持。当时,中国刚建国不久,对第三世界反殖民运动很支持。周恩来总理接待他们,听阿拉法特讲计划。

法塔赫准备在1965年发起针对以色列的武装行动,成员已在叙利亚基地训练。他还描述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很多挤在难民营。周恩来表示中国支持巴勒斯坦正义事业,但指出发动战争前要评估内部因素。

巴勒斯坦人那时没明确身份和领土,许多是难民滞留约旦、黎巴嫩等地。周恩来建议优先建立巴勒斯坦国家,争取国际承认,让其他国家认可巴勒斯坦存在和人民身份,再推进斗争。他强调外部压力大,内部团结更关键。

阿拉法特听了,但没采纳。回中东后,继续推武装计划。1965年1月1日,法塔赫从叙利亚边境发动首次袭击,破坏以色列水泵站。

这次行动象征性强,但以色列加强边防,国际社会视法塔赫为武装团体,不是国家实体。阿拉法特的抉择延缓了建国,让巴勒斯坦外交被动。阿拉伯国家给有限支持,但内部矛盾加剧。

之后,武装行动不停。1966年,从黎巴嫩发起袭击,破坏以色列公路。阿拉法特在贝鲁特指挥,标记目标。1967年六日战争前,边境冲突多。战败后,他转移约旦,继续招募。1968年卡拉梅战役,虽然击退部分进攻,但损失数百人,暴露武装优先的代价。

1969年当主席后,组织内部争执策略,他维持秩序,继续游击战。1970年黑九月,冲突导致巴解转移黎巴嫩,重建基地。1973年赎罪日战争,阿拉伯国家进攻,以色列反击,巴勒斯坦没获实质领土。

1974年,阿拉法特在联合国发言,陈述诉求,这算外交努力,但武装优先让建国滞后。1978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法塔赫抵抗,但阿拉法特指挥撤退。

这些年,武装斗争保持压力,但没带来国家承认。中国是第一个非阿拉伯国家承认PLO,并在1988年巴勒斯坦宣布独立后马上承认。

但多数国家不认可,巴勒斯坦在联合国只是观察员。阿拉法特没听劝告,坚持武装先,导致巴勒斯坦国际地位弱,人民苦难加重。要是早点建国,或许局面不一样。

建国延迟带来的长期后果

阿拉法特的决定让巴勒斯坦建国推到1988年11月15日。那天,在阿尔及尔巴勒斯坦国民议会会议上,阿拉法特宣读独立宣言,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边界基于1967年前线。

中国率先承认,但多数西方国家只视其为观察员。联合国中,巴勒斯坦以观察员身份参与,无法投票。建国后,阿拉法特推外交,但内部分裂加剧。1987年12月,第一起义在加沙爆发,青年对抗以色列坦克。阿拉法特从突尼斯指挥,支持起义但没转向全面建国。

1993年奥斯陆协议,他与以色列握手,设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逐步移交西岸和加沙部分控制。但执行慢,以色列继续建定居点。1994年阿拉法特回加沙,当1996年自治政府主席,但政府腐败问题多,资金管理乱,民众抗议。

2000年7月,戴维营峰会失败,阿拉法特拒绝以色列提议。第二起义爆发,沙龙访问阿克萨清真寺引发冲突。起义中,袭击以色列城市,阿拉法特被指默许暴力,国际压力大。

2002年,以色列包围拉马拉总部,阿拉法特被困。国际承认曲折。2011年9月,巴勒斯坦提交联合国正式会员申请,但安理会没通过。

2012年11月,联合国大会授予非会员观察员国地位,但没完整会员权。2024年4月18日,安理会审议草案,美国投否决票。巴勒斯坦观察员曼苏尔发言时表达感激,强调人民不会消失。

冲突持续,拉法地区紧张。2024年,以色列威胁进攻拉法,总统警告是最大灾难。儿童采访中,有人说在巴勒斯坦长不大,炮火随时夺命。阿拉法特的遗产中,这些苦难根源追溯到早期抉择,没优先建国让巴勒斯坦弱势,外交屡受阻。

1996年阿拉法特当自治政府主席,但后期健康差,2004年10月腹痛,转法国医院,11月11日去世,享年75岁。去世后,巴勒斯坦分裂加剧。2006年哈马斯赢得选举,2007年控制加沙,与法塔赫对抗。

冲突中,以色列封锁加沙,物资短缺。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随后以色列反击,加沙遭轰炸。2024年,拉法危机升级,平民逃亡。

阿拉法特的错误选择,让苦难延续。他伟大地将一生献给巴勒斯坦,但没听中国劝告,先武装后建国,导致国际地位弱。腐败问题也严重,2003年报告说他转移9亿美元公款到私人账户,用公款投资而不是人民福利。

支持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断了阿拉伯援助,加重经济苦难。奥斯陆协议后,没有效治理,内部垄断商品,剥削民众。第二起义中,默许暴力,升级冲突,造成更多伤亡。

要是当年优先建国,巴勒斯坦或许早获承认,不用到现在还求联合国会员。历史事实告诉我们,领导者决定影响深远。巴勒斯坦人民坚强,但需要更明智策略。未来,希望通过外交多些进展,少些武装对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历史   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   劝告   中国   苦难   年前   错误   以色列   黎巴嫩   约旦   联合国   阿拉伯国家   观察员   开罗   阿拉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