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注意到一个挺有意思的变化:越来越多像范玉纺这样的年轻父母,不再为孩子入托“东奔西跑”。
就在今年9月,山东东营史口镇中心幼儿园新开设的托班,让这位“三宝妈妈”终于能安心重返职场。不到早上8点,她牵着3岁的睿睿走过两个路口,就把孩子送进家门口的托育点。这种“就近入托”的便利,看似寻常,实则正是“十四五”期间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落地见效的一个缩影。
说实在的,“有一种幸福,叫就近入托”——这话听着暖心,背后却是国家层面的系统布局。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开数据,“十四五”初期,我国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仅为1.8个,到2025年已提升至超过4个。这一翻倍增长,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中那句沉甸甸的硬任务:“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在山东东营这类产业聚集区,地方政府的做法很务实:结合园区青年职工集中、托育需求迫切的特点,推动幼儿园向下延伸办托班。仅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周边,近两年就新增托位超300个,服务覆盖近万名产业工人家庭。这种“以需定供”的思路,让托育服务从纸面政策真正走进了百姓生活。
但坦白讲,托位数量翻倍,并不是靠“盖房子、招老师”就能轻松实现的。过去,托育机构常常“叫好不叫座”,卡在三个痛点上:价格高、信任低、距离远。而“十四五”期间的突破,关键在于政策精准对接了真实需求。
比如史口镇的做法,就不是另起炉灶建独立托育中心,而是依托现有公办幼儿园资源,利用其场地、师资和家长信任基础,低成本快速扩容。财政按每个托位每年补贴3000元,同时对家庭按月发放托育券——这种“双补”机制,实实在在减轻了负担。

更关键的是,它解决了“信任门槛”。范玉纺最初犹豫,就是怕小月龄孩子在陌生环境受委屈。但看到老师蹲下来手把手教搭积木,她立刻放心了。为什么?因为这些老师本就是持证幼师,专业性和稳定性远高于市场上的小型托育机构。
数据不会说谎。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有超过1.2万所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占新增托位的60%以上。这种“存量盘活+增量引导”的组合拳,让托育服务真正从“有”走向“优”。说白了,衡量成效的硬标准,从来不是建了多少新机构,而是老百姓敢不敢把孩子送进去。
托育便利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孩子有人看”。对范玉纺这样的母亲而言,意味着职业中断期缩短、收入稳定性提升;对产业园区而言,员工离职率下降、招聘吸引力增强;对社会整体,则是生育支持体系迈出实质性一步。

实际情况是,东营区化工产业园人事主管曾坦言,过去每年因育儿问题离职的女工不少于50人,今年这一数字下降了近七成。换个角度看,托育服务也是“稳就业”的隐形抓手。每新增一个托位,就可能释放一个劳动力。按每千人4个托位测算,全国潜在释放的育龄女性劳动力达数百万。
这还不算托育行业本身创造的新岗位。有个细节值得琢磨:史口镇托班的12名保教人员中,有8人是本地宝妈再就业,经过区里组织的“托育技能提升班”培训后上岗。这种“服务需求—岗位供给—能力提升”的闭环,正是民生政策“一举多得”的体现。

托育看似是“带孩子的小事”,实则是牵动家庭、企业、社会的大事。它像一根线,串起了就业、生育、教育、性别平等多个维度。过去常说“生不起、养不起”,现在至少在“有人带”这件事上,不少家庭开始感受到政策的温度。
重点来了:这种温度,不是靠口号烘出来的,而是靠一个个托位、一张张托育券、一节节托班课程堆出来的。当一位母亲能从容走进办公室,而不是在孩子哭闹和打卡机之间左右为难时,民生答卷才算真正写到了实处。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