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约可见血管和肉色的恐龙,晶莹剔透、多汁饱满的荔枝与石榴,还有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跳出来的牛蛙……你敢相信,这些逼真到分不清是食物还是雕塑的作品,竟然是用手“捏”出来的面包?
这些“奇葩”但精美的作品,均出自成都一名艺术面包师之手。从去年开始,王波将他日常设计制作的艺术面包发到社交平台上,与传统面包不一样的外形、各种小众但极具冲击力的题材,让他的作品迅速在网络上爆火,其中,有单条帖子点赞量超9万、评论达1.6万。
艺术面包:造型制作是核心环节
17年前,王波开始接触烘焙。那时,他20岁出头,从四川到江浙沪,进酒店当学徒。为了学到真本事,他常常自费拜访名师,“看到哪位师傅做得好,就交点学费去请教”。
之后,他开始不满足于“闭着眼”都能做的常规烘焙,而是转向了艺术面包领域。“艺术面包最初是用于参加比赛,是各大国际国内烘焙赛事的比赛必需项目。除了比赛之外,艺术面包还可以用作摆设装饰,供售卖和观赏。”在王波看来,烘焙的魅力,也正在于能够用普通的面团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制作艺术面包的过程远比想象复杂,造型制作是核心环节。“以恐龙为例,在制作之前,我会先研究恐龙的骨骼结构,再到牙齿、肌肉、血管、皮肤,上色时,还会使用南瓜粉、火龙果粉、菠菜粉等果蔬粉,呈现出黄、红、绿等自然颜色。”王波介绍,上色的手法也有讲究,“如果想呈现皮肤的质感,就用刷子将色素刷上去;如果要追求光滑和颜色的均匀,就要用喷壶。”
“为了呈现不同的质感,我们往往还会采用果糖、糖浆等其他甜品的元素。例如,在荔枝造型的艺术面包中,我会用糖塑形,呈现出荔枝果肉晶莹剔透的质感。”王波表示,配方调整、形状定型、烘烤温度、发酵时长,这些因素也将大大影响最终作品的外形与口感,因此需要不断试错,“从构思到成品,少则两三天,多则一两个月。”
走向大众:既要好看,也要好吃
3年前,王波选择回成都创业,希望在家乡开辟新的可能。“除了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创作的艺术面包外,我还在接一些游戏IP的定制,一个人物形象价格能达数十万。同时,每年有不少要参加世界级面包制作大赛的选手,也会前来培训。”
不过,他并不满足于停留在“吸睛”的层面。“我想要的不是‘好看不能吃’,而是既好看又好吃。”王波强调,比赛用的艺术面包因为体积较大、制作时间短,往往需要烘烤得很硬,无法入口。如今,他正在尝试将艺术面包推向大众市场——比如研发鸡腿、鸡爪等造型的面包。
在王波看来,这既是创新,也是面包市场必然的发展趋势,“现在市面上的面包大多出自中央厨房,口味趋同。只有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才有竞争力。我希望能够将艺术面包融入日常售卖,目前,国内几乎没有面包店这样做过。”
“四川人爱吃,注重精致,这跟艺术面包的气质很契合。”王波认为,艺术面包在成都有很好的发展土壤。近年来,成都已成为全国新茶饮、新烘焙的重要试验场,不少品牌选择在这里开出首店。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成都落户海内外首店超4000家,连续6年保持增长。(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