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血证——宝山泣诉与日军暴行

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在上海犯下的野蛮暴行罄竹难书。他们通过狂轰滥炸、烧杀劫掠等手段,对这座城市进行了残酷摧残,其行为之残忍骇人听闻,给上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无差别攻击

图为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遭日军飞机轰炸的东方图书馆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摧毁大量民居、学校和医院,烧杀奸淫导致无数平民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系统严重受损,正常生活秩序被彻底打破。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工商业中心,民族企业集中。日军的劫掠和破坏使工厂设备被毁、原料被抢,许多企业因战火停产或倒闭,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遭受毁灭性打击。原本稳步推进的城市建设、经济转型等现代化进程因战火被迫中断。人才流失、资金匮乏、技术停滞,让上海在工业、金融、交通等领域的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侵华日军的炮火不仅摧残城市肌体,更对上海的教育与文化根基下了狠手。全市近半大学、四分之一中学、十分之一小学遭战火与蓄意破坏,商务印书馆及东方图书馆的毁灭更是文化史上的重创。

图为《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捐建淞沪纪念村委员会报告书》

上海宝山市郊的庙行、高境、大场等地沦为重灾区,无数村庄房屋在侵华日军的肆虐下化作残垣断壁,民众流离失所。值此危难之际,海外侨胞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与上海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携手,迅速发起募捐行动,只为给受灾民众寻得一丝生机。1933年10月,一本详细介绍捐建淞沪纪念村相关事宜的书籍初版问世。书中详细记录了从募捐的发起、筹备的艰辛,到纪念村选址、设计与建造的每一个环节,以及为安置灾民所制定的周全计划和后续管理措施等内容。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虽然淞沪纪念村历经风雨洗礼与城市建设的变迁,但那些遗址至今仍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图为《申江战焰图》

这幅绢画创作于1933年秋,出自日本工兵大佐高桥胜马之手,生动再现了一·二八战火洗劫后上海宝山庙行镇的惨烈景象。画作完成后,由温州名流叶曼济题写了画名。画面中,曾经的村镇在战火摧残下满目疮痍,断壁残垣间依稀可见战争留下的痕迹,无声诉说着炮火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成为那段惨痛历史的视觉见证。

八一三淞沪会战,日军残忍轰炸上海

图为被日军炸毁的上海市立博物馆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侵华日军对上海城乡展开数月疯狂轰炸与大规模纵火,对无辜平民的血腥屠杀,将这座城市拖入炼狱。从市区的南京路、外滩到郊区的村镇,日军战机日夜盘旋,炸弹倾泻而下。工厂、商铺、民居成片倒塌,著名的江南造船所、商务印书馆等再次遭毁,大量历史建筑化为瓦砾。轰炸后日军又大规模纵火,火焰吞噬街道,许多平民在轰炸中幸存,却葬身火海。据史料记载,仅南市、闸北等地,被烧毁的房屋就数以万计,繁华街市变成长达数里的焦土带。

图为日军惨无人道地屠杀上海平民

除了无差别的轰炸,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实施了系统性屠杀。闸北、宝山等地的村庄被整体屠戮,婴儿被挑在刺刀上,老人被活活烧死,妇女遭受奸淫后再遭杀害,无数家庭被灭门。防空洞、地窖本是平民避难所,却成了日军的“猎杀场”。他们或投掷燃烧弹,或堵塞洞口,导致数千人窒息死亡。这种针对非战斗人员的屠杀,完全暴露了其反人类的本质。日军试图通过摧毁城市、屠杀平民,瓦解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但恰恰相反,这种残暴行径激起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更强烈的抗争决心,让“宁死不屈”成为刻在民族骨血里的信念。

图为1937年被日军轰炸后的吴淞同济大学

由于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日军侵华爆发的淞沪抗战,同济大学、中国公学、吴淞商船学校等在日军飞机的轰炸及炮击下全部或大部成为废墟。自8月13日至10月15日,上海有14所高等学校被毁或被日军占领。2021年,宝山区正式启动“百年教育”寻根计划,邀请相关院校回到宝山寻根溯源,让这座上海乃至全国最早的“吴淞大学城”的面貌逐渐清晰。

日伪军统治时期,日本的统治“组合拳”

图为汪伪特工总部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上海的控制绝非单纯的军事占领,而是通过政治操控、经济掠夺、军事镇压与思想奴化的“组合拳”,企图实现从肉体到精神的全面殖民统治。政治上建立伪政权作为“代理人”,表面维持“自治”,实则由日本顾问掌控核心权力,政策完全服务于殖民统治需求。推行保甲制度、户籍审查等严苛措施,严密监控社会动态,将殖民统治渗透到基层。

图为侵华日军在占领区强迫儿童接受“中日亲善”的奴化教育

经济上垄断金融、工业、贸易等领域,低价强征战略物资,直接劫掠民间财富与工厂设备。通过苛税、限制生产等手段挤压民族企业生存空间,使上海经济沦为日本战争机器的“补给站”。军事上以“搜捕抗日分子”为名,对郊区村镇进行突袭,烧杀抢掠,制造无人区。划定封锁区,修筑碉堡,实施“三光政策”,切断抗日力量与民众的联系,巩固殖民统治。思想文化上垄断新闻机构,压制抗日声音,灌输“大东亚共荣圈”等殖民思想。篡改教材,强制学习日语,企图摧毁民族认同,从精神上奴役民众。

图为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慰安所

日军在占领上海后,将慰安妇制度作为“稳定军心”“防止军纪混乱”的手段,上海作为日军推行慰安妇制度的重要地区,留下了大量遗址、幸存者证词等铁证,这些证据清晰地揭示了这一制度的残酷性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然而,日本当局至今对这一罪行缺乏彻底的反省与道歉。

从一·二八到日伪统治,日军对上海的伤害是立体且持久的。既有数十万生命的消逝、城市物理空间的毁灭,也有经济体系的崩溃、文化根基的动摇,更有对人性与尊严的践踏。这些伤害不仅是战争的副产品,更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实施的“摧毁战略”。这段历史深刻证明,侵略带来的创伤,远不止于战火硝烟的瞬间,更在于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未来的长期撕裂。铭记这些伤害,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惕任何形式的侵略与压迫,守护人性的底线与文明的尊严。

首月破3万!宝山这个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全龄共享“生活枢纽”

悄咪咪剧透~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宝山分会场抢先看→

这张“宝藏地图”请收好!一口吃回烟火人间~

编辑:张思源

资料:淞沪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0

标签:历史   宝山   暴行   日军   上海   日本   吴淞   平民   战火   侵华日军   城市   商务印书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