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刻画,摸文物?!住手!请大家文明观展

每年暑假,上海的各类文博场馆都是热门打卡点,今年七月全市博物馆参观人次达到429万,同比增长22%。而就在博物馆人气爆棚的同时,闯禁区、乱刻乱画、摸文物等各种不文明观展行为也是屡见不鲜。

根据线索,记者在上博东馆的青铜馆内找到了被破坏的展板,展板原本是用来介绍商鞅方升上的青铜铭文的,如今底部却满是密密麻麻的划痕,还能看出有“朱”和“刘”两个字,甚至有些底漆和原本的文字也被人刮了去。上博东馆青铜馆内工作人员说:“这都是被人抠掉漆、刻上字,甚至还有姓氏。”

更让人痛心的是,一些文物也没能逃过黑手。这组没有加设玻璃罩的青铜鼓,尽管旁边就放着禁止触摸的标牌,但仅短短二十分钟里,就至少有十个大人和孩子伸出了不文明的手,有的地方,甚至都被摸黑了。工作人员无奈表示,“总有人不自觉,你看这颜色都不一样了,就是摸出来的。”

为了让观众能更近距离无障碍地观察文物细节,不少文博展馆会让一部分对温度湿度不敏感的展品直接进行展陈,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就能随意上手触摸甚至破坏。“看到文物被破坏真的很痛心,这些都是值得尊重和保护的历史遗产。”“‘到此一游’这种行为非常不好,文物是历史的沉淀,我们应该共同爱护。”观众们纷纷表示。

这类不文明行为在各大文博场馆屡见不鲜。半个月前我们刚报道过,在自然博物馆的狮子标本展区中,竟有小朋友随意进入,拍打标本,甚至骑到狮子身上。随行的家长不仅不制止,还在后面鼓励并拍照。

而在该展区,足足贴有26张“请勿触摸攀爬”的提示语。上海自然博物馆志愿者透露:“昨天连小狮子标本都掉下来了,真的只能靠大家自觉。”

对于这些不文明现象,各家文博场馆往往只能是加派人手在现场反复提醒、劝阻。不过,玻璃博物馆的做法倒是值得一提。去年在场馆改造时,他们特意辟出了一个“反思角”区域,在这里展示的两件展品都因人为破坏而不完整。小观众曹炜彤说:“这么温馨的一份礼物被破坏了,真的很不应该,这说明有些人根本没有对艺术品的尊重。”观众吴炜表示:“让孩子自己去阅读和感受,比我们单纯说教要有效得多,这样她的体会也会更深刻一些。”

作品《折》,原名为《天使在等待》,是艺术家为庆贺女儿的诞生,用了两年零三个月创作的。2013年9月7日,两个“熊孩子”跨越一米打闹并用手拉扯作品,将其中一个翅膀硬生生掰断。上海玻璃博物馆副馆长阳昕指出:“小朋友可能没有行为认知,但家长有无数次机会可以阻止悲剧。”

2020年5月,又有两位小观众翻越展区围栏,在玩闹的过程中撞到展柜,导致国外艺术家花费500小时打造的“玻璃城堡”塔尖倒塌、多处破损。这两件展品,馆方和艺术家最终都决定不再修复,就让它们以破损状态在“反思角”集中展出。馆方还将损毁过程的监控录像,制作成视频,在被破坏的展品旁循环播放,希望能提醒观众,对展品要尊重要爱护。不少家长表示,这是很好的反面教材,能直观地让孩子明白什么不该做。副馆长阳昕也表示:“虽然艺术家和博物馆方都感到非常痛心,但我们决定将这次事件转化为一个公共教育的契机。这也提醒我们,公共教育工作必须持续加强、长期坚持。”

越来越多的文博场馆,都在通过免费开放、加设特展等各种方法,吸引公众前来参观,还会设置开放或者半开放的展区,希望能增加参观者的互动体验感,但这也需要市民游客做好文明观展的自律约束,尤其是家长们,要在观展礼仪上要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引导。

正如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周群华所说,大家面对的是公共文化空间,市民应加强文明观展的自律,博物馆也需加强引导。唯有彼此信任,才能共同营造更美好的文化环境。

近十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持续增长,参观人次的增量也同样惊人。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同比增加1亿多人次。大家观展热情在高涨的同时,也要记得文物和标本不可再生,文明观展应是底线,每位观众都应心存敬畏,管住手脚。不要让漠视和纵容毁掉公共文化空间的美好。

看看新闻记者: 张羽飞,章海燕

编辑: 张予洋

视频编辑: 刘奕达

摄像: 涂鹏程,张鹰

责编: 李吟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历史   文物   文明   博物馆   观众   展品   场馆   标本   青铜   展区   艺术家   痛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