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在生前,曾与陈诚是交往多年的挚友,两人既是同窗,亦是生死战友,当初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时,吴石曾作为“学霸”备受师生推崇,其不仅成绩优异,连战术方案都被教官印发为范本供学生参考,而对于这样一位堪称“风云人物”的学长,陈诚自然是多有崇拜、敬仰之意。
而到1926年的南昌战役,两人的关系更是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当年9月,北伐军在取得两湖战场的胜利后,决定再接再厉发动南昌战役,而当时还是个团长的陈诚,由于突染疾病一度高烧昏迷,最后还是吴石带着警卫连冲进战区,硬是把陈诚背了出来,期间为守护陈诚,吴石整夜没敢合眼,一直到陈诚好转后方才离去。
这段经历,让陈诚视吴石为“生死之交”,晚年时,经常对着一块北伐纪念章呆坐,对此其副官就会议说,“总长(指陈诚)这是在怀念吴学长”。
在此之后,陈诚和吴石尽管职务上有所调动,但却始终书信不断,抗战期间,两人一个负责情报工作,一个则成为了国民党军事体系的核心人物,虽说负责方向不一样,但也常有合作,如在武汉会战期间,吴石的情报就为陈诚的部署提供了很大帮助和参考。
但也就是在这期间,两人的理念逐渐有了分歧,最终走上了不同道路。
在亲眼目睹和经历了国民党的腐败之后,吴石对蒋氏愈发不满,与此同时,他又受好友何遂、吴仲禧的影响,接触到了进步思想,最终弃暗投明,坚定的站到了人民这一边。
但陈诚,却始终没有改变立场,一直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坚持继续“效忠”蒋介石,至此,两位昔日好友,彻底走向了对立。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吴石与陈诚的身份,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
此时的陈诚,是老蒋最为信任之人,老蒋曾不止一次公开提到,“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陈诚字辞修)”,正因如此, 陈诚先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全权负责整顿台湾军务,后又擢升为总统府行政院院长,成为老蒋之下第一人。
而吴石,此时则以“国防部参谋次长”的身份,秘密潜伏在台湾,负责为中共传递绝密情报。
不过,尽管理念不同导致两人立场不一样,但跨越数十年的旧谊并没有消失,作为故交,陈诚在吴石就义后,最大限度的为吴石家人提供了便利和帮助。
首先是吴石的夫人王碧奎,由于王碧奎接触过朱枫,因此就成了谷正文的突破口,为了能搜集到确凿证据,谷正文先抓了王碧奎,到了吴石就义之后,王碧奎也受到牵连,被判处九年监禁。
由于吴石的牺牲,导致他的子女无依无靠流落街头,因此,如果王碧奎真的被监禁九年的话,那么几个孩子真的是生死难料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陈诚伸出了“援手”。
陈诚在审阅案宗时,提出要“体恤荆门遗孀”,并以王碧奎“无明确罪证”为由,一步步将其刑期缩减,第一次,陈诚批示“暂缓办”,即暂缓执行裁决,第二次,则表示王碧奎是“妇人无知,恐系牵连”,将刑期改为三年,最后一次,则向军法处暗中施压,将王碧奎的刑期最终定格在了七个月。
就这样,王碧奎于1950年9月得以出狱,不仅如此,陈诚又安排其住进了台北的一座民居,还以“补偿旧部遗属”为由,为王碧奎保留了吴石生前的小部分存款,以供其生活所用,此外,同样是陈诚,又协调保密局,减少对王碧奎的监控,好让其能去找个工作维持生活。
除了对王碧奎之外,对吴石的子女,陈诚同样多有照顾。
吴石就义时,他的女儿吴学成16岁,儿子吴健成则刚7岁,姐弟俩一度在街头流浪,但据吴健成回忆,不久之后,就有陌生人找到他们,为他们办理了入学手续,其中,吴健成去了台北市立建国中学,而吴学成则去了教会学校,至于学费、吃住乃至衣物、日常用品等问题,均有人已经安排妥当。
而对于这些,吴健成一度不知道是谁在暗中照顾吴家,他在回忆录中就提到过,“母亲出狱之后,总有人悄悄送来生活用品”。
一直到后来,吴健成才知道,做这些的是陈诚。
而之所以吴健成始终不知道是谁所为,原因就在于,陈诚在做这些的时候,均是由副官或者手下出面,自己却从来不直接面对吴家人。
对于吴石案发,作为多年的老友,陈诚不可能无动于衷,但尽管他与吴石私交深厚,却无法也不能营救吴石,原因就在于,老蒋早已针对此事划下了红线,而这条红线,谁碰谁遭殃。
吴石曾颇受老蒋信任,当初在武汉会战前后,老蒋基本上每周都会见吴石一次,并详细听取和咨询吴石对局势的看法与意见,而对于吴石在对日情报工作上的表现,老蒋更是赞不绝口。
但让老蒋万万没想到,自己信任有加的吴石,居然会是共产党的人。
正因如此,在确认了吴石的身份之后,老蒋不仅极度失望,同时也极度愤怒,他实在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与此同时,对吴石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时老蒋的意思,是“国防部不能再出乱子”,而对吴石的看法,则是“吴石不死,台湾军心不稳”,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胆敢为吴石说情,无疑就是在挑战老蒋的权威。
所以,当一审时分别担任审判长和审判官的蒋鼎文、韩德勤与刘咏尧提出,对吴石可“重判但不处死”的提议后,老蒋当即怒斥三人“审判不公,为罪犯说清,应即明革除三员原职为要”。
就因为给吴石说了情,这三位直接被革了职。
在这样的环境下,基本上所有人明白,老蒋已经在吴石一案上划了“红线”,那就是不管是谁,都不要想着给吴石说情。
而作为陈诚来讲,他能做的,唯有保持沉默,一方面,就算是说情也没有用,另一方面,如果去保吴石,那自己在老蒋心中的“忠诚度”,将会大打折扣。
所以,他不能救,也不敢救。
对于陈诚在吴石一案中的态度,有台湾学者就一针见血的指出,“(陈诚)呈现出的是国民党高层i典型的“理性反共”与“私人感情”之间的矛盾”,由于吴石的“通共”,让陈诚没有办法对其回护,他太清楚触碰“通共”这条“高压线”的代价,更清楚老蒋的态度,为了前途也好,亦或是为了自保,陈诚只能在这件事上选择沉默。
但无论如何,吴石和他的旧谊,是陈诚无法抹去也无法忽视的,在得知吴石就义之后,陈诚在日记里写下了八个字,“念及旧谊,不禁欷歔”。
既因不敢触碰老蒋的“红线”而坐视老友被处决,又因老友的死心怀愧疚,陈诚唯一能做的,那就只剩下用相对隐蔽的方式,来为吴家人做点什么了。
陈诚对吴家的救助行为,基本上持续到他去世之前,并且,他也从未向家人或是同僚提及过这些事,吴石之子吴健成在得知真相之前,只知道有一个“陈明德”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这个名字,不仅帮他办理了入学手续,包括后来去外国读书深造,也是这个“名字”一手办理的。
而这个“陈明德”,其实就是陈诚的化名。
陈诚的副官曾回忆,“总长有一段时间,经常说“有些痛不能示人”,后来才知道,他指的是吴石一案”。
这就是陈诚,面对老友的死他“无动于衷”,但却花了大量精力去援助吴家人,还不肯以真实面孔示人,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实际在当时的环境下并不奇怪,扭曲且矛盾,是当时处在严重白色恐怖下的国民党高层普遍现状,残暴与杀戮、阴谋与算计,则是当时台湾的真实写照。
这种政治环境,谁敢引火上身?一个不小心,那将是万劫不复,何况就算是万劫不复,也无法改变事情的走向和结局。
所以我们就看到,当陈诚得知吴石死后,在日记里感慨“念及旧谊,不禁欷歔”之余,还不忘强调“政府执法如山,罪犯不容宽待”等话。
但对老友的愧疚,还是促使陈诚保存了人性之光,而这种对老友“见死不救”,却暗中对老友家人施以援手的做法,挺让人感慨的,既无法挣脱当时的环境,又不愿彻底无视与吴石的深厚旧谊,这便是陈诚的矛盾心理,至于他暗中援助吴家人,是为了弥补遗憾,还是为了减少愧疚,那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