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凌晨,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州尼任市传来爆炸声。据乌克兰“Obshchestvennoye”电视台以及市长科多拉证实,市郊两处关键设施突遭袭击,初步判定元凶正是俄罗斯的无人机。
这次袭击的目标颇具代表性,都是关乎民生与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市长科多拉在电视台Telegram频道上直言:“俄罗斯无人机袭击了尼任附近两处关键基础设施。”
其中至少有一家燃料企业被引燃,火势一度难以控制。好在截至消息发布时,没有人员伤亡报告,具体损毁和火情还在进一步核查。
这类基础设施,既是乌克兰社会运转的“神经末梢”,也是战时后方保障的“生命线”。俄军选择无人机下手,显然是想在不动用大规模火力的前提下,精准消耗乌方的资源和士气。
2022年10月10日,克里米亚大桥遭遇爆炸后,俄军很快发动针对乌克兰全国范围内的系统性打击,目标集中在国防工业、指挥通信和能源枢纽等“硬骨头”上。
俄方当时的说法很明确:这是对乌方“恐袭”的报复,目的是削弱乌克兰的战争潜力和后勤能力。
但这样的打击,往往难免波及普通民众的生活。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曾多次声明,俄方“不会袭击居民楼和社会基础设施”,强调只针对军事目标,尽量避免平民受损。
但现实中,基础设施与民用设施往往难以彻底区分,战场上的灰色地带始终存在。
无人机成攻防主角,乌波合作悄然展开
这次尼任市遇袭,俄罗斯无人机再次成为焦点。无人机的低成本、高机动性,让其在现代战争中地位极为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卫报》报道称,乌克兰武装部队已计划为波兰军队提供反无人机训练,乌波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升级,正是对新型战争模式的主动适应。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趋势:无人机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战场的攻防逻辑。从前线到纵深,从基础设施到边境安全,谁能掌控无人机,谁就在局势中多了一份主动权。
目前,尼任市两处设施被炸还未引发更大规模的局势升级,但隐忧已现。基础设施受损,不只影响到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还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连锁反应。
俄方此前一再强调“不袭击社会基础设施”,但这次事件是否属于“误伤”还是“有意为之”,双方都还没有给出更详细的解释。
接下来,乌俄双方会否就此次袭击发布更具体的声明?受损设施如何修复?未来又该如何平衡军事目标与民生保障?这些都将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更深层的问题是,在无人机主导的新战场下,基础设施到底还能不能安全?俄罗斯此前的承诺,还能否兑现?也许,答案只能留给时间和下一轮冲突来揭晓。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