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方志敏同志牺牲90周年纪念日。近日,其孙女方丽娜给本报寄来《方志敏年谱》(修订本)。书中披露,1923年,年轻的方志敏曾在南京留下重要足迹——到东南大学旁听,还创作多首诗歌,以饱含血泪的文字控诉社会不公,为后来“为革命赴汤蹈火”的人生埋下伏笔。
方志敏
南京诗篇抒壮志
青年觉醒笔作枪
翻开《方志敏年谱》,1923年的记录令人动容。彼时二十出头的方志敏,在南昌创建江西地方团组织,因革命活动被北洋地方政府通缉,辗转至南京,在东南大学旁听学习。这座城市成为他思想淬炼的重要一站,在简陋的居所里,他提笔写下诗篇《我的心》《同情心》,字里行间尽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与对劳苦大众的悲悯。
“把快要饿死的孩子的口中的粮食挖出来喂自己的狗和马;把雪天里立着的贫人的一件单衣剥下,抛在地上践踏;他人的生命当膳飨,他人的血肉当羹汤,啮着喝着,还觉得平平坦坦……”这首《同情心》,愤怒控诉和揭露了剥削阶级的残暴与贪婪。而《我的心》则发出一个凄苦无助青年的呼唤:“生我的父母呵,同时代的人们呵,不敢爱又不能离的妻呵!请怜悯我,请宽恕我,不要再用那锐利的刀儿,去划着刺着!我只有这一个心呵!”两首诗发表于1923年5月15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这些诗是他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刻思考。”方丽娜如今担任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副会长,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方志敏研究,她告诉记者:“南京的经历让他坚定了‘除了革命,再无他想’的决心。”
2016年6月27日《新华日报》
版画镌刻英雄魂
五年雕琢见精神
方志敏的形象不仅存在于文字中,也通过艺术家的刻刀深入人心。1957年7月28日,《新华日报》刊登了版画家吴俊发的作品《方志敏》。这幅画上世纪曾经入选小学课本。
2007年4月16日,《新华日报》再度刊发专访《八旬版画家吴俊发回忆往事 创作〈方志敏〉花了5年》。吴老回忆说:“我创作《方志敏》始于1952年,这不是上级交代的任务,而是我个人的创作需求。方志敏烈士是江西弋阳人,我是江西广丰人,他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并且他是江西的革命英雄,自然也就有一种亲近感。第一次创作《方志敏》,画面表现的场面虽然很大,但是构图很平,没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我觉得没有意思,便将创作搁置下来。后来,我看到了《清贫》的影印本,读了方志敏烈士的手稿,同时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我决定要创作出一张足以体现方志敏烈士精神气质的版画作品来。”
2007年4月16日《新华日报》
狱中绝笔传薪火
十三万字越囚牢
方志敏最广为人知的壮举,莫过于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等13万字文稿。2016年6月27日,《新华日报》刊发《方志敏狱中文稿是如何“越狱”的——中央档案馆珍贵历史档案背后的党史故事》,揭秘这批珍贵文献如何突破敌人封锁传递至外界。
文中提到,刚入狱时,方志敏曾一心求死,但后来得知案子“缓办”,他开始积极活动求生。方志敏很快与狱中的共产党人取得了联系,对看守进行教育、感召,高家骏就是其中一个被感召的看守。他将方志敏在狱中给宋庆龄、鲁迅和李公朴的三封书信和一个纸包,托给在杭州做小学教员的女友程全昭,请她将书信送到上海……就这样,方志敏在狱中完成的手稿分四批,通过胡逸民、高易鹏、程全昭等人传出来。在入狱的100多天里,方志敏写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清贫》《狱中纪实》等16篇文稿,现存13篇。这些手稿凝聚着烈士的心血,也凝聚着传送人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
“假如投降,或者改变信仰,方志敏都有活下来的机会,然而,这位共产党人却选择了舍生取义。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呕心沥血凝结而成的文字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光辉形象一直在人们心中闪耀。”这篇稿件结尾如此写道。
红色基因永传承
后代接力续荣光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90年过去了,这些文字依旧令人热泪盈眶。“他写《可爱的中国》时,坚信光明的未来一定会到来。”方丽娜说,“如今重读那些句子,仿佛能听见他的心跳。”
方丽娜表示,自己还要推动其他相关革命烈士以及党史的研究。“祖父用生命捍卫信仰,以热血写就初心,我们是他的后人,要更加自立自强。我们有义务宣扬他的精神,使之永放时代光芒。”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深入了解国家如何走向强盛、怎样持续保持旺盛发展势头。若红色基因传承不扎实,年轻人未来可能就会迷失方向。”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传播,方丽娜时常深思,她认为,要善用现代科技成果,创新宣传形式。如今互联网力量巨大,应思考如何让红色文化以轻松活泼的形式被更多年轻人接受。红色文化宣传要区分不同人群,做好传播对接。目前红色基因传承传播还有很多探索空间,不能让红色教育“褪色”,要多想办法倡导英雄、缅怀英雄、学习英雄,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风尚。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