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出戴手铐的女遗骨,鉴定后确定,她就是中央苦苦寻找的烈士

都说“青山处处埋忠骨”,可作为后辈,又怎么愿意让那些为了革命事业、为了祖国和人民付出一切的先烈们的遗骨流落在外呢?也正因此,一直到了今天,组织也都还是在寻找当年的那些烈士们。

1975年,重庆歌乐山的一个老农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他的锄头一顿,被什么硬物硌住了。随后,他小心翼翼地扒开层层泥土,一副手铐赫然出现,手铐里还有半截纤细的腕骨。老农吓了一跳,赶紧将这件事上报给相关组织。

消息传出去之后,一个叫做李继业的女人心里猛然一紧,她苦苦寻找了母亲十几年,这具遗骨,会不会就是她的母亲?

这个让她牵挂半生的母亲,名叫杨汉秀。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位杨汉秀女士,生前还是四川军阀杨森的亲侄女,从小就养尊处优。那她的遗骨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1912年,杨汉秀出生在四川的“杨氏泽庐”,她的父亲是当地巨富,大伯杨森更是四川的大军阀。

在这样的家庭出生,杨汉秀可以说从小就是捧着“金饭碗”长大的,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身边更是佣人成群。按照杨家的规划,她本来应该向其他姐妹一样,嫁个门当户对的军阀或者富商,继续过养尊处优的生活。

可杨汉秀却靠着自己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小时候的她,就爱跟着家里的长工下田干活,听他们讲地里的辛苦、世道的不公。不光如此,她还常常藏起进步书籍,在油灯下读到深夜。14岁那年,父亲在宜昌战役中重伤去世,临终前把她托付给伯父杨森。

从此,她就住进了杨森的军长公馆,成了众人眼中“最受宠的侄女”。

1926年,朱德受到党中央的指派,到了杨森的20军担任政治部主任,开展统战工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杨汉秀第一次了解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家族利益更重要的事情,还有无数人为了摆脱压迫而奋斗。

不久之后,英帝国主义的轮船在云阳江面撞沉了杨森部的运饷船,46名官兵葬身江底,这就是著名的“万县惨案”。

当时正在云阳度假的杨汉秀亲眼目睹了江面的惨状,又看到朱德带领群众上街游行抗议,她再也坐不住了。跟着游行队伍高举标语的那一刻,杨汉秀心里的革命种子彻底发芽:她不想继续做温室里的大小姐了,要做能为群众做事的革命者。

22岁那年,大伯为她安排了一桩门当户对的婚事,对方是另一个军阀的儿子。这次,杨汉秀勇敢地站出来反抗:“我的婚姻我自己做主,我不嫁给他!”随后,她不顾杨森的怒斥和族人的劝阻,嫁给了小学教员赵致和。

随后,她就跟着丈夫一起去了上海求学。原本他们的计划是毕业之后就出国留学,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们也不得不改变计划。

更不幸的是,丈夫赵致和在不久之后因病去世了,孤苦无依的杨汉秀不得不再次回到四川老家。回去之后,她认识了共产党员朱挹清,并在对方的影响之下,读了更多革命书籍,了解到延安是革命的圣地。

1940年,杨汉秀悄悄带着朱挹清写的介绍信,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路。这一路充满艰辛,要躲过国民党的封锁线,还要翻越崇山峻岭,好几次都差点被特务识破。就这么颠沛流离的大半年,她终于在八路军的办事处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朱德叔叔。

见到她,朱德十分欣慰,笑着说:“你这个军阀大小姐,敢来延安吃苦,不容易啊!”在朱德的建议下,杨汉秀改名为“吴铭”,寓意“无名英雄”,随后进入延安女子大学学习,后来又转入鲁迅艺术学院和抗日军政大学。

在延安的日子里,杨汉秀彻底褪去了千金小姐的娇气,和大家一起吃粗粮、住窑洞。她在鲁艺学美术,深夜里借着微弱的油灯,刻下了抬滑竿的脚夫、嘉陵江边补网的妇人、破屋檐下的孩童,这些她亲眼所见的底层百姓,成了她创作的灵感,也让她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1942年,经过多次申请,杨汉秀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杨大小姐”蜕变成了为理想奋斗的共产党员。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内的形势就越来越紧张。随后,党中央就决定派遣一批川渝籍党员返回故乡,利用本土优势开展统战工作和地下斗争。

杨汉秀的特殊身份让她成了最佳人选,既是杨森的亲侄女,又有延安的革命经历,既能接触国民党上层,又能联系底层群众。

1946年3月,杨汉秀跟着周总理乘飞机回到重庆。在红岩村短暂停留后,她换上旗袍、抹上胭脂,重新以“杨大小姐”的身份回到了杨森身边。

杨森对这个“浪子回头”的侄女半信半疑,但血缘关系最终还是让他放下了戒心,接纳了她。从此,杨汉秀开始了危险的双面人生。

平时,她是杨家公馆里风光无限的大小姐,出入各种宴会舞会,和国民党军政要员称兄道弟。暗地里,她利用这些场合收集情报,把自己听到的军事部署、官员动向都记在心里,深夜再偷偷用密写药水写在纸条上,通过地下交通员传递出去。

趁着大伯不注意的时候,她还会悄悄粗布衣裳,到乡下联络进步群众。她卖掉了自己的田产和嫁妆,把换来的钱换成枪支弹药和粮食,偷偷送到华蓥山的游击区。

有次游击队急需粮食和武器,杨汉秀连夜组织长工,把粮食和武器装在挑担里,趁着夜色往山上送。

路过同村的一个婆婆家时,她看到婆婆的孙子饿得直哭,从怀里掏出一包桂花糕塞过去:“娃儿嘴馋,让他尝个甜。”李婆婆后来总跟人说:“杨大小姐看着娇贵,心却比谁都善,她是真的疼我们老百姓。”

可杨汉秀的行动很快就引起了特务的注意。1947年,中统特务告密,杨汉秀第1次被捕。由于没有确凿证据,再加上杨森的姨太太出面周旋,没过多久她就被释放了。

但特务并没有放松对她的监视,1948年8月,军统特务再次告密,杨汉秀第2次被捕,这一次,她被直接关进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

渣滓洞的女牢阴暗潮湿,冬天冷得直冒白气。杨汉秀刚进去时,不少难友都对她“杨森侄女”的身份心存怀疑。

但她用行动打消了大家的顾虑:特务送来的食物,她分给大家一起吃;牢里缺水缺药,她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找看守所长交涉;她教大家用米汤在圣经的空白处写字传递消息,棉签磨秃了,就用自己的头发当笔。

1949年春节,她带头提出要和男牢的难友联欢,看守一开始不同意,她据理力争:“过年过节,连基本的人权都没有吗?”

最终,看守妥协了。那天,杨汉秀腰系红绸,带头在坝子里扭起秧歌,女牢的难友们跟着唱,歌声传到男牢,大家纷纷跟着合唱,镣铐声成了最特别的伴奏。

1949年,杨汉秀在牢里生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杨森或许是念着那一丝亲情,或许是怕自己的侄女死在牢里影响不好,最终还是出面将她保释出狱了。名义上说是“疗养”,但其实就是把她软禁在一家医院的高级病房里,派人全天监视着。



9月份的时候,重庆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九・二火灾”。大火烧了十几个小时,烧毁了大半个重庆市区,近万人伤亡。这场灾难,却被国民党当成了抹黑共产党的工具。

时任重庆市市长、重庆卫戍司令的杨森,蓄意制造舆论,声称火灾是中共地下党放的,还派特务随便抓老百姓,诬陷他们是“纵火犯”,当场枪杀在街头。

在医院的杨汉秀听到消息,气得浑身发抖,她知道这是大伯为了讨好蒋介石的阴谋。她忍不住冲到杨森公馆前面,愤怒地大喊:“这是国民党当局的阴谋!是杨森在溃逃前的大破坏!”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杨森耳朵里,他本来就对这个“叛逆”的侄女心存忌惮,现在她公然拆自己的台,彻底激怒了他。杨森觉得,杨汉秀不仅是家族的“逆子”,更是自己政治道路上的绊脚石。

最终,他下定决心,要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9月17日深夜,特务闯进了杨汉秀的病房,再次抓住了她,杨森本来想把“纵火犯”的罪名安在她头上,公开枪杀她,这样既能讨好蒋介石,又能推卸火灾的责任。

无论特务怎么审讯,杨汉秀都大义凛然,拒不承认莫须有的罪名。杨森怕公开审讯会泄露更多秘密,只好下令将她秘密处决。

次日上午,重庆卫戍司令部刑警处长张明选带着几个特务,把杨汉秀拖进一辆小轿车里。车后座的特务拿出一根绳子,猛地套在她的脖子上。

杨汉秀奋力反抗,指甲抠进了车座的皮革里,却终究敌不过几个壮汉。几分钟后,她停止了呼吸。特务们把她的遗体抬到歌乐山金刚坡的一个破碉堡里,简单挖了个坑埋了。

那时距离重庆解放只有2个多月了,杨汉秀最终还是没能看到她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当时她的小女儿李继业才1岁多,还在邻居家嗷嗷待哺。这个可怜的孩子就此成了没有母亲的娃娃。

李继业在养母的照顾下长大,从小就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直到小学毕业,老师让填“是否烈属”的表格,她毫不犹豫地填了“否”。没想到老师特意找到她,让她改成“是”。

这时她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革命烈士,当地派出所、学校和邻居都知道,只是怕影响她成长,一直瞒着她。从那天起,李继业就踏上了寻母之路。

她四处打听母亲的消息,可得到的线索少得可怜,只知道母亲叫杨汉秀,曾经被关押在渣滓洞,后来被释放了,再之后就没了音讯。再加上当时杨汉秀在革命工作中一直都用的是化名,李继业的寻找就因此一次次陷入僵局。

直到几年后,她找到母亲生前的一位好友,拿到了一张母亲的照片。凭着这张照片,她终于找到了生父和哥哥姐姐,也慢慢了解到母亲的生平,可母亲的遗骨在哪里,始终是个谜。

1975年,当歌乐山发现戴手铐的遗骨的消息传来,李继业立刻赶了过去,经过专业人士的鉴定,最终确认那具遗骨就是母亲杨汉秀。

1980年11月25日,重庆“一一・二七”烈士陵园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杨汉秀的遗骨被移葬在这里,与江竹筠等渣滓洞烈士长眠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4

标签:历史   遗骨   挖出   烈士   鉴定   中央   特务   母亲   延安   重庆   侄女   国民党   大伯   军阀   难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