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可能是电视上那些姑娘们,出水芙蓉,身姿矫健,破浪而出,像一条条美人鱼。金牌挂在胸前,国旗升起,那一刻,热血沸腾。但今天,我想跟你聊点你看不见的,聊点水面之下的事。聊点那些闪光灯和荣誉背后,姑娘们“难以启齿”的痛。
这事儿,得从一个挺私密的话题说起——“刮毛”。
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个人卫生习惯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女运动员,尤其像游泳、跳水、体操、沙滩排球这些项目的姑娘来说,这根本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甚至有点残酷的赛前仪式。
就拿游泳来说吧,这事儿跟“美”关系不大,纯粹是为了“快”。
咱们的头发丝在水里都有阻力,更别说身体上其他毛发了。有研究数据说,一个游泳运动员通过彻底的备皮(就是咱们说的“刮毛”),可以在泳池里减少将近2%的阻力。在那个输赢只差0.01秒的赛场上,2%是什么概念?那可能就是金牌和第四名的距离。
所以,赛前一两天,姑娘们就得把自己关在浴室里,进行这项“工程”。这不是一次两次,是每次大赛前的常规操作。刀片、蜡纸、脱毛膏……十八般武艺都得上。皮肤敏感的,刮完就是一片红肿,火辣辣地疼。更别提万一刮伤了,在含氯的泳池里泡着,那滋味,跟伤口上撒盐没区别。
但这事儿,真的只是为了成绩吗?不完全是。
尤其对于体操、跳水这些项目,“美学”评分是真实存在的。裁判的印象分,观众的视觉感受,都无形中给她们上了一道枷锁。比赛服就那么几块布,身体大部分都露在外面,任何一点“不完美”都可能被镜头无限放大。久而久之,一种近乎严苛的身体标准就形成了。光滑的皮肤,成了“专业”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总说要“悦纳自己”,要“身体自由”。可在这群顶尖的女孩身上,这种“自由”似乎还没完全到来。她们的身体,首先是服务于成绩和规则的“工具”,其次才是自己的。
如果说“刮毛”是隐秘的刺痛,那赛后脱泳衣,就是一场公开的“酷刑”。
你看到的游泳运动员穿的比赛泳衣,跟你去海边度假穿的,完全是两码事。那不是“衣服”,那是“战袍”,或者说,是一层“鲨鱼皮”。
现在的顶级竞赛泳衣,都是高科技的产物。面料的弹性和压缩性强到恐怖,目的就是为了把运动员的身体紧紧包裹起来,减少肌肉抖动,把身体塑造成最符合流体力学的形态,最大限度减小水中阻力。
效果是显著的。当年菲尔普斯穿着“鲨鱼皮”泳衣狂揽8金,就足以证明这玩意儿的厉害。虽然国际泳联后来禁止了某些高科技材料,但“高压缩”这个核心设计理念一直没变。
厉害归厉害,穿脱的过程,简直是噩梦。
一件专业的比赛泳衣,一个人根本穿不上去。通常需要教练、队友两三个人连拉带拽,花上二三十分钟甚至更久,才能把运动员的身体“塞”进去。穿上之后,整个人像被真空包装了一样,胸闷、呼吸困难都是常态。很多女运动员穿上泳衣后,肩膀上都会被肩带勒出深深的血痕。
而比赛结束,当她们精疲力竭地从泳池里爬出来,真正的折磨才开始。
身体是湿的,泳衣紧紧地粘在皮肤上,每一寸都像长在了肉里。她们得忍着肌肉的酸痛,在更衣室里和这件“刑具”搏斗。很多时候,真的是要“撕”和“扯”。因为太紧了,肩带经常会弹回来,狠狠抽在自己身上,又是一道红印。
傅园慧当年在里约奥运会后那个著名的“表情包”采访,她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无意识地抓着自己的泳衣肩带,然后被弹得“嗷”一嗓子。大家当时都觉得她可爱、真实,但很少有人知道,那个动作背后,是运动员每天都要经历的痛苦。那件泳衣,勒得她连呼吸都费劲。
这不仅仅是中国运动员的困扰。全世界的游泳运动员,都在承受着同样的痛苦。这几乎成了一种“行业共识”:想快,就得忍。
这种“忍”,其实贯穿了女运动员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远不止“刮毛”和“扯泳衣”。
还有一个更难以启齿的话题——月经。
这曾经是体育界的绝对禁区,没人提,没人问。大家默认,女运动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她们能克服一切生理障碍。直到2016年,还是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女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赛后,坦诚地告诉记者,自己来例假了,状态不好。
那一句话,像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大家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她们也会来例假,也会痛经,也会因此影响比赛。
在需要爆发力和耐力的巅峰对决中,忍着腹部的坠痛、身体的乏力去拼,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为了调整周期,服用药物,打乱内分泌,更是家常便饭。这些药物对身体长期的影响,很少有人去追踪研究。她们用自己的健康,去赌那一块块金牌。
幸运的是,到了今天,这个话题已经不再那么“禁忌”。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开始关注女性生理周期对训练和比赛的影响。一些女性科技产品和理念也开始被引入体育界,帮助运动员和教练更科学地安排训练。但从“被看见”到“被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生理上的痛,还有审美上的“绑架”。
尤其是在跳水、体操、花样滑冰这类打分项目里,运动员的“体型管理”,被提到了一个近乎残酷的高度。
还记得“跳水天才”全红婵吗?她夺冠后最想去吃辣条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这背后,是她们对饮食近乎苛刻的控制。因为多长一两肉,都可能影响空中翻腾的姿態和入水的水花效果。她们的“瘦”,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更高、更快、更稳。
这种压力,从她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开始了。发育期,是女孩子们最难熬的阶段。身体的变化,体重的增加,都可能成为断送职业生涯的“杀手”。“压体重”成了很多小姑娘的日常,甚至导致发育迟缓、营养不良。
这些年,关于运动员,尤其是女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被讨论。从网球名将大阪直美到体操女王拜尔斯,她们勇敢地站出来,诉说自己承受的巨大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来自比赛本身,也来自外界对她们身体的凝视和评判。当一个人的身体,时刻处于被审视、被打分的状态,她的内心,又怎会轻松?
她们的每一块金牌,每一个完美动作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汗水,也伴随着这些不为人知的疼痛和牺牲。
可喜的是,改变正在发生。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德国女子体操队集体穿上了覆盖全身的“长腿”比赛服,以此抗议体操界的“性感化”,倡导运动员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这个举动,在当时引发了全球热议。虽然这种改变很缓慢,但它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
到了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体育组织开始修订规则,在制服设计上给予运动员更多选择。关于运动员心理健康的保障,关于女性生理周期的科学管理,也都被提上了日程。
聚光灯,终于开始照向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角落。
她们可以因为热爱而拼搏,而不是因为规则而忍受。她们的美,应该由她们自己定义,而不是由裁判的评分标准或者观众的眼光来定义。
她们是冠军,是英雄,但她们首先,是一个个会痛、会累、有血有肉的女孩。
看见她们的付出,理解她们的牺牲,给予她们最纯粹的尊重和支持。这是我们作为观众,能给她们的最好喝彩。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