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你的孩子准备好了吗?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不知道孩子能否适应”“娃现在连10分钟都坐不住,上了小学怎么办”……开学在即,“幼升小”成为不少家庭关注的热点。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孩子如何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家长、学校怎么做才能让这种过渡和延伸更科学?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幼升小”不适应怎么办

“没想到,现在的小朋友不仅会背古诗,还会拼拼音。”陈女士的孩子于今年9月上小学一年级,在和周边家长的交流过程中,陈女士发现不少同龄孩子已掌握不少技能,她倍感压力。因为在幼儿园阶段,她没有过多地给孩子安排学习机会,多为“放养”的教育模式,“我的孩子属于零基础选手。”

面对“幼升小”,不少家长曾经历了纠结要不要“抢跑”的焦躁时刻。

老师入学前家访

市民周女士就是焦虑家长中的一员。“我从孩子上大班,就开始焦虑了。”周女士表示,尤其今年春节前后,她意识到孩子还有半年就上小学了,感觉马上就要迎来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升学赛道”,心中突然有了压力,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周女士告诉记者,有时发现孩子看书不专心,她就忍不住发脾气,看到孩子学东西慢,她又担心孩子上一年级跟不上。而每次发完火看到孩子“委屈巴巴”的表情时,又觉得后悔、心疼。

也有家长对“抢跑”说“不”。“我觉得没这个必要,家长不要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家长方先生的孩子今年升小学三年级,他说,跟让孩子提前学太多知识“抢跑”相比,他更想让孩子体验童年的美好。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更重要

那么,“幼升小”,需要衔接的只是学科知识吗?开学前后,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

在上海世外教育附属崇明区汇明学校校长张玲看来,幼小衔接应当重视身心健康、综合素养等多方面的情况,而不应仅仅“纠结”于孩子早学了多少的学科知识,“在一年级课堂上老师都会‘零起点’教学,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忧。其实多数孩子要比我们想象的适应得快,建议家长放平心态,多给孩子正向激励,静待花开。”

“教育是终身‘长跑’,需要不断积蓄续航力。相比一开始就全会的轻松,通过自己的努力,跨越障碍、战胜困难后那份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热情。”她认为。

但“零起点”并不等于零准备。张玲提到,幼小衔接中,比学科准备更重要的,则是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养成,“这是一个孩子学习生活开启的关键。”以语文为例,可以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认识生字,家长可以自然地指读标题,聊聊情节,让孩子感受阅读的乐趣。对于数学的学习,生活场景的真实运用远比刷题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在带孩子逛超市时,不妨有意识地现场教学,帮助孩子认识钱币、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一方面培养孩子的“数感”,另一方面是将数学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之中。

此外,自理能力、文明礼仪和其他行为习惯的储备,也是成为“大孩子”的第一步。升入小学后,孩子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需要独立解决问题、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与同学和谐相处等,家长要多多鼓励支持孩子,让孩子多与老师交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

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奔赴”

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奔赴”。记者了解到,以往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今,不少小学也更加主动,积极了解幼儿园的教学特点,在更多层面上进行呼应、调整,助力幼小衔接平稳过渡。

世外汇明学校领导和老师进幼儿园开讲座

比如,世外汇明学校去年除了邀请幼儿走进校园,还派出富有经验的校领导和老师来到附近幼儿园,面对幼儿、教师、家长开展讲座,内容涉及校园文化、习惯养成、心理适应支持等。“进入小学是一个全新的阶段,孩子们心中既有憧憬,也有不安,我们鼓励孩子主动提问,我们来答疑解惑。”张玲介绍,新生入学后,学校还通过新生家长会、校园开放周等形式,引导家长关注学生入学状态、心理适应能力等,并给予指导。

学校开展亲子运动会

“想要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课程,需要我们小学老师也耐心下沉到幼儿园里,看看幼儿们的一日成长。”到幼儿园体验的过程中,大班幼儿在游戏中展现的成长潜力,给了张玲和教师们很多启发。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学校课堂将合理运用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元素,多使用教具进行趣味教学,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开展对学生的专注力训练,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记者:季佳倩

编辑:焦倩倩

责编:朱竞华、焦倩倩

求分享

求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1

标签:育儿   孩子   家长   小学   幼儿园   幼小   学校   幼儿   老师   世外   学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