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国产影片《南京照相馆》在全国热映。在唤起国人惨痛记忆、激励国人自强信念的同时,影片故事的原型——罗瑾、吴旋两位爱国青年冒死“接力”保存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证相册的感人事迹,也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这本传奇相册的原件,就保存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今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独家授权人民网,重现这段真实故事。
从屠场到兰台:血证的足迹
侵华战争期间,日军所到之处,对平民滥施淫威,杀人、强奸、纵火、抢劫……制造了一起又一起惨绝人寰的暴行,犯下了罄竹难书的反和平、反人类罪行,其中规模最大也最为国人所熟知的,是发生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破之后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持续一个多月,遇难者达30万人。
在肆意施暴的同时,也有一些丧心病狂、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官,为战胜的气焰所鼓动,在上级纵容下公然在屠杀现场将日军暴行拍成照片,企图留作日军“武运长久”的纪念。在国内外反法西斯人士的努力下,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很快为世人所知。面对国际舆论压力,日本政府和军方加强新闻审查、舆论管制,竭力消灭罪证、掩盖罪行,大量记录日军屠杀罪行的档案、照片、新闻报道等,被查禁、销毁或藏匿,未能在战后审判战犯时发挥其罪证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这本来自日军屠杀现场、饱含着血泪与耻辱的日军暴行相册,经由两个中国爱国青年之手历经曲折奇迹般地得以留存,显得格外难得和珍贵。
罗瑾、吴旋保存的日军南京大屠杀相册。
抗战胜利后,相册由保管者吴旋交给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后转交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成为证明战犯谷寿夫南京大屠杀罪行的“京字第一号”证据。虽然谷寿夫至死不肯认罪,竭力将罪责推到其他日军部队身上,但这件出自日本人之手、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物证,在审判现场还是给谷寿夫以极大震动。
当时的报纸生动地记述道:检察官将相册交给谷寿夫看,“他取出眼镜,两手发抖,以致本子掉到地下,又捡起来详看。他说他首次看到这种照片,心里很惊恐”。
1946年10月20日南京《新民报》刊登谷寿夫受审的消息。
1946年至1947年,国民政府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进行了调查、起诉、审理和判决,对谷寿夫、向井敏明、野田毅、田中军吉等战犯进行了惩处。与审判相关的档案,事后多数移交国民政府战争罪犯处理委员会保存,南京解放后被华东区工作团接收。
1951年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前身——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在南京成立,负责收集、整理、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历届中央政府及直属机构的档案,这本在南京大屠杀战犯审判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相册,顺理成章地转藏于南京史料整理处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一位60岁左右的长者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位于中山东路309号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他,就是相册的保管者和呈交者吴旋。
在女儿吴建琦心中,父亲吴旋是一个“低调谨慎、沉得住气的人”,抗战胜利后的几十年,对于保存相册的往事,他不曾向家人子女提起一个字。
转机发生在几天前,原来他的侄子所在的学校刚刚组织学生参观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侄子回家后向长辈们讲述参观见闻,提到展馆内有一本日军在南京烧杀劫掠的相册。吴旋当时只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没有说话,但埋藏心底的记忆已然重现眼前。几天后,他突然提议让女儿陪同去一趟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在展馆内,吴旋见到了那本久违的巴掌大的泛黄相册,封面上有相册的制作者和最初保存者罗瑾手绘的一颗滴血的心脏,一把沾血的利刃,一个大大的“耻”字和一个大大的“?”。
通过馆方的接待和确认,“吴旋”由档案和报刊中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符号,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一个现实生活中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人物,同时又是一个经受过大历史洗礼的大大的英雄!
从历史到记忆:档案人的使命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国内南京大屠杀档案的重要收藏单位,历来重视馆藏南京大屠杀档案的整理、开放、展览宣教和研究利用等工作。早在1982年,针对日本文部省审定历史教科书改“侵略”中国为“进入”中国的恶劣行径,二史馆就与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罪证史料展览》,展出了日军暴行相册等罪证史料。8月12日开展,9月25日结束,历时45天,共接待参观者169980人次,其中各国外宾和海外侨胞6221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反击了推卸战争罪责、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史观。
1983年底,南京市人民政府筹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立“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工作领导小组,聘任二史馆史料编辑部副主任邹明德为编史组副组长。1985年,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二史馆为该馆提供了包括日军暴行相册在内的众多复制展品。几年后,相册背后的另一位英雄罗瑾,也浮出水面——当时的他在福建大田经营着一家名为“上海照相”的小店。1993年,70岁的罗瑾故地重游,参观遇难同胞纪念馆,欣喜地发现自己当年洗印和保存过的日军暴行照片竟然幸存于世,由此揭开了这本相册的来历之谜。1995年,罗瑾、吴旋重聚金陵,再续前缘,为这部扣人心弦的历史传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95年,罗瑾(左)、吴旋(右)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出的日军屠杀照片前合影。
为激励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反击日本右翼言论,扩大南京大屠杀档案影响力,二史馆与南京市档案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向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申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专题档案。2010年2月,该专题档案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共三组,其中第一组就是“日军自摄的南京大屠杀暴行照片”。2015年10月,国家档案局组织中央档案馆、二史馆、南京市档案馆等7家档案馆、纪念馆联合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其中包括日军南京大屠杀相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记忆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由此成为世界记忆、人类记忆,将为揭露日本侵略罪行、维护人类和平正义发挥更大更持久的影响力。
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二史馆颁发《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证书。
(作者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研究馆员)
刘传吉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