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院院士增选观察:入围者有“85后”青年科学家,有AI企业科研人员

8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6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

此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639人是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包括数学物理学部98人、化学部105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5人、地学部96人、信息技术科学部61人、技术科学部104人,另有特别推荐领域有效候选人50人。

中国工程院660位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则来自工程科技各领域的专家,包括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6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8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1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2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91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73人,农业学部83人,医药卫生学部91人,特别通道43人。

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图据视觉中国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次增选严格遵循“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准绳,凸显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其中“85后”青年科学家突破年龄壁垒,新型科研机构与企业科研人员占比显著提升,折射我国科技创新生态的深刻变革。

两位“85后”青年科学家 成院士候选人

此次公布的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中,有两位“85后”正式进入国家最高学术称号的角逐。他们同为39岁,分别是来自浙江大学的刘一峰、来自苏州大学的王殳凹,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也是此次候选人中年龄最小的。

公开资料显示,刘一峰出生于1985年,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数论,自守形式,代数几何,曾获2017年美国斯隆研究奖、2018年SASTRA拉马努金奖,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殳凹同样出生于1985年,官方信息显示,他目前担任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延续资助项目获得者、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士、全国青联委员。

王殳凹(资料图) 图片来源:苏州大学官网

公开资料显示,王殳凹2007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年在美国圣母大学获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他长期从事环境放射化学研究,面向乏燃料后处理、环境放射性污染控制、核事故应急中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复杂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精准识别理念,克服复杂源项核素难分离、痕量污染净化不彻底、人体暴露去污效率低等领域瓶颈问题,发展了新一代镧锕分离策略、核素净化材料和装置以及锕系核素促排剂,为建立源头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治理-人体污染清除的综合防治体系奠定科学基础。

新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被推荐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除了来自高校及传统科研院所,还包括崂山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近年成立的新型科研机构的科研骨干。

公开资料显示,崂山实验室是中央批准成立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海洋领域新型科研机构,聚焦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需求,以重大使命任务为牵引,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颠覆性研究。

此次被推荐的该实验室唐波年龄为60岁,理学博士,拥有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多项国家级人才头衔。他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及纳米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绿色化工、半导体芯片材料与纳微反应及太阳能化学转化与储存,成果丰硕,发表大量SCI论文,获多项专利及国家、省级奖项,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鹏城实验室是中央批准成立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网络通信领域新型科研机构,聚焦宽带通信、新型网络、网络智能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长远目标与重大需求,开展领域内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石光明 图据视觉中国

此次被推荐的该实验室石光明,任实验室副主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等职,2012年入选国家级人才,拥有多个学术任职,主持多项重要项目,获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及教学奖项,提出语义通信基本框架和国际首个相关参考架构标准并获批立项。

汽车、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企业科研人员成候选人

在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候选人除了来自传统高校、科研院所,还有多位候选人来自宇通、比亚迪、中国一汽、科大讯飞、宁德时代等大企业。

如来自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廉玉波,生于1964年,担任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汽车整车研发、电动汽车整车及动力系统技术攻关和研发工作,主持了比亚迪F3、F6等车型的研发。

来自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的胡国平,现任由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共建的国家级科研平台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指南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自1999年以来,他长期从事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方向的前瞻规划、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C类)等多个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任务。

来自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吴凯为该公司首席科学家。公开资料显示,吴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长期致力于锂电池前沿化学体系、高效系统集成、高速高精制造和工程应用技术领域。2023年,吴凯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重贡献轻“帽子”

院士候选人推荐有哪些门道?

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于4月25日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额各不超过100名。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要成为院士候选人,首先得是中国公民,并且得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学风正派。在专业领域,需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或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正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为院士候选人(以下简称候选人),并经选举当选为院士。

根据两院院士的推荐原则,院士和全国性学术团体可提名候选人,不受理个人申请。

推荐候选人有着明确的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要求,院士增选要着重从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坚决破除“四唯”,打破论资排辈,不以“帽子”进行评判。增选名额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规定,增选前,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布局制定院士增选指南,明确院士增选领域学科方向、名额分配、资格条件等,注重领域学科间的平衡发展,防止“马太效应”,向社会公开发布。增选名额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倾斜,对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团队可定向增加名额。

在今年的推荐者中,不乏大家熟悉的身影,“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嫦娥系列各型号及火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等明星院士都在其列。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张炎良

编辑 郭宇 责编 冯玲玲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科技   两院   院士   科学家   青年   企业   候选人   学部   中国科学院   国家   中国   领域   实验室   工程   学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