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孩63分优势称王,陈芋汐证明实力,全红婵何时重返巅峰

前言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古老的慨叹,如今在跳水池边再次响起。新加坡世锦赛上,陈芋汐一头扑进教练怀里的瞬间,那个19岁女孩眼中的泪花,让无数人看红了眼。

与此同时,她的老搭档全红婵正在家乡进行康复训练。曾经的"水花消失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外界的质疑声和那句让人心疼的话:"如果不是冠军,还有人会喜欢我吗?"

眼泪背后暴露了什么?谁为"完美"付出了代价?

作者-F

19岁的眼泪,暴露了什么秘密

那一刻,所有的伪装都卸下了。

7月31日晚,新加坡世锦赛女子10米台决赛现场,当最后一跳的水花落下,陈芋汐以超过第二名63分的巨大优势锁定金牌。

但真正让人动容的,不是这个让人咋舌的分数差距,而是她走向教练席时那个毫无保留的拥抱。19岁的姑娘像个孩子一样扑进教练怀里,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这眼泪里有什么?有四年来的委屈,有被误解的心酸,更有终于证明自己的释然。

说起来,陈芋汐的路走得并不容易。

2019年,她第一次在集训名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哪怕排在最后一位,也难掩激动。"当时觉得,好像有了一点点机会",她后来回忆说。

可是机会这东西,从来不会主动投怀送抱。从张家齐到全红婵,再到如今的掌敏洁,陈芋汐换了三个搭档,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边缘选手到核心选手的蜕变。

这个过程有多艰难?看看她的身体就知道了。

1.65米的身高,不到90斤的体重,陈芋汐看似轻盈的身体实际上从未少过肌肉贴。为了保持理想的竞技状态,她对自己近乎苛刻,每天多次称重,严格控制饮食。

但最难的不是身体上的痛,而是心理上的压力。

东京奥运会上,她与全红婵的40.8分差距成了很多人口中的"实力悬殊"。那时的全红婵,年仅14岁,三跳满分,水花几近消失,"天才少女"的光环像聚光灯一样罩在她身上。

而陈芋汐呢?成了那个"陪跑的",那个"千年老二"。

网络上的声音更是刺耳:"除了稳定还有什么?""天赋差距太明显了!""永远追不上全红婵!"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心里,每一次回想都会疼。

但她没有为自己辩解过一句,仅仅只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理性、谦逊努力。世锦赛四连冠,已经是陈芋汐给自己最好的回应。

如今,站在领奖台最高处的是她。

赛后采访中,她坦然讲述着自己的感受:"现在回想,都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好厉害。"语气平静,却掩不住内在的坚韧。她说:"身边的人已经不再是小红,我更需要扛起更大的责任。"

这句话暴露了什么?暴露了她这四年来承受的真实压力,也暴露了一个19岁女孩内心的强大成长。

从"想要放弃"到"扛起责任",陈芋汐用眼泪告诉我们: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跌跌撞撞中学会坚强。


被捧上天的代价:一个14岁女孩的困境

如果说陈芋汐的眼泪是释然,那么全红婵的沉默就是隐忍。

当所有人都在为陈芋汐的夺冠喝彩时,很少有人关注到,曾经的"跳水天才"全红婵,此时正独自面对着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路。

缺席世锦赛的原因,表面上是伤病复发。

但实际上,全红婵的困境远比伤病复杂。腰伤、膝盖劳损、手腕软骨磨损,这些都不是一日之疾。医生早在东京奥运后就建议:必须调养。但她不愿停下。

更大的挑战来自青春期的发育。

三年时间,她的身高增长了7厘米,体重上涨了7公斤。对普通人来说,这是正常的成长。但对跳水运动员而言,这些微小变化都可能致命——改变空中姿态、打破入水角度、影响水花控制。

"发育关"和"体重关",是所有女跳水运动员都逃不开的考验。

全红婵并非个例,但她曾经的天赋表现让人忽视了这一点。当网友惊讶于她体型的变化时,其实那只是一个普通少女成长的正常节奏

而正是这份"普通",被外界解读成了"堕落"、"不自律"。更让人心疼的是舆论环境的变化。

从东京奥运会一战成名开始,全红婵就活在聚光灯下。她被关注、被神化,也被迫承载着超出年龄的期望。每一次比赛,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次公开露面,都被放大审视。

当她无法上场时,质疑声从未停止。

有人指责她退赛是"怕输",有人说她被陈芋汐"反超",还有人揣测她再也回不到巅峰。质疑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狠。但这其中,没人知道她的脚踝韧带已多次拉伤,没人记得她曾在巴黎奥运带伤坚持到最后一跳。

每一次退赛,都是在无法承受训练量后做出的艰难决定。

即便如此,她仍然没有放弃。康复期间,她一度选择回家钓鱼、摘荔枝放松心情,却被误解为"不务正业"。但事实上,她每天仍保持六小时训练时间,引体向上从最初的3个提升到了8个,体重也在逐步控制之中。

这一切并非为回应质疑,只是为了不让那个曾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的自己白费努力。最让人揪心的,是她在采访中的那句话:"如果不是冠军,还有人会喜欢我吗?"

这不是撒娇,而是发自内心的不安。一个18岁的女孩,被舆论推上了神坛,当她稍有不慎跌落时,迎接她的不是理解,而是更多的苛责。

在"饭圈化"逐渐渗入体育领域的今天,运动员已难以像过去那样专注训练。她们不只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更成了公众期待的情绪出口。一旦表现不如预期,情绪反弹就会集中爆发

全红婵和陈芋汐的关系,原本是并肩作战、彼此成就。但如今,类似"内斗"、"撕裂"、"抢夺主力位置"的猜测,却频繁占据热搜。

两人之间原本纯粹的关系,被成人世界强行灌注了竞争意味。她们不再是单纯的运动员,而是情绪价值和胜负期待的载体。

这种"神化运动员"的风气,早已让人疲惫。被捧上天的代价,就是失去了做普通人的权利。

孙颖莎说对了:运动员不是神

其实,早就有人看透了这一切。

2025年7月中旬,当孙颖莎在WTT美国大满贯赛中止步16强后,她的教练邱贻可遭到了网络攻击。球迷不愿意在偶像身上找问题,就把矛头对准了教练。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邱贻可只能晒出执教期间孙颖莎的成绩清单,试图平息舆论。

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识?

面对体育圈的这种乱象,孙颖莎站了出来。她在采访中说出了那句让人醍醐灌顶的话:"赢了什么都好,输了也请理解,拒绝神化运动员。不管谁取得胜利,都是为国家而战。"

这番话,放在陈芋汐和全红婵身上,放在每个运动员身上都同样适用。

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不到最后一刻,谁也猜不准结果。运动员个人的状态好坏,比赛当天的临场发挥,都能直接影响胜负。所以哪怕是世界顶尖的高手,也无法保证"场场必胜"

想想看,连郭晶晶这样的跳水女皇,也有过失误的时候。

连伏明霞这样的天才,也经历过青春期的发育关困扰。她们都曾在舆论的漩涡中挣扎,都曾被质疑过"是否还能回到巅峰"。但最终,她们都挺过来了,不是因为她们是神,而是因为她们是人——有血有肉、会疼会累的普通人

这就是周继红当年那句话的智慧所在。

这位中国跳水队总教练曾经说过:"她们俩不是说谁更好,而是都很好,都很努力。"如今看来,这番话格外有先见之明。她没有将陈芋汐和全红婵简单地进行比较或排名,而是看到了她们各自的闪光点和潜力。

这种包容和欣赏不同风格的态度,为两位年轻运动员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事实上,陈芋汐和全红婵确实展现出了不同的特质。陈芋汐以稳定著称,她的入水效果或许不如全红婵那般惊艳,但每一个动作都能保证不丢分。

而全红婵则以惊人的天赋和"水花消失术"闻名于世,她的入水技术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这种差异化的发展模式,恰恰体现了中国跳水队的培养智慧——不是简单地复制成功模式,而是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

从国际视野来看,这种理性支持运动员的文化正在形成。

在欧美一些体育发达国家,媒体报道更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粉丝文化也更加理性。他们明白,运动员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竞技者。他们的成功值得庆祝,他们的失败也值得理解。

体育心理学专家指出,青春期运动员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身体的变化只是表象,心理的调适才是关键。给她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比任何苛刻的要求都更有价值。

说到底,运动员不是神,他们也会有失误和低谷。粉丝要多点理解和包容,别把输赢看得那么死,真心支持他们,让体育回归纯粹。

孙颖莎的话说得对:运动员都很努力,困难面前比的是内心强大。

给她们一点时间,体育才有温度

如果说前面讲的都是问题,那么现在,我们该谈谈解决方案了。

陈芋汐的夺冠和全红婵的暂时低谷,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体育文化的机会。真正的支持,不是狂热的崇拜,也不是苛刻的要求,而是给她们一点时间,让她们做回普通人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媒体报道需要更加理性。少一些"天才神话",多一些"成长故事";少一些"胜负炒作",多一些"过程关注"。让公众看到的,不只是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高光时刻,更是她们在日常训练中的努力和坚持

其次,粉丝文化需要引导和规范。

真正的粉丝,应该是运动员最坚实的后盾,而不是额外的压力源。当她们获胜时,我们为她们喝彩;当她们失利时,我们给她们鼓励。不把她们当作情绪发泄的工具,不用完美的标准去苛求她们。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更完善的运动员保护机制。

从制度层面来说,要给年轻运动员更多的成长空间。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过度曝光,也不要因为暂时的低谷就冷漠以待。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外界应该做的是保护而不是干扰。

从文化层面来说,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成功"。

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站在领奖台的最高处,更是在困境中保持初心,在质疑中坚持梦想。陈芋汐用四年时间证明了坚持的力量,全红婵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成长的意义。她们都是成功者,只是成功的路径不同罢了

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澳大利亚,他们有专门的"运动员福利计划",为退役和受伤的运动员提供心理疏导和职业规划。在德国,媒体报道运动员有严格的规范,保护未成年运动员的隐私权。这些制度性的保障,让运动员能够更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

看看新生代运动员的表现,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

世锦赛上,15岁的谢佩铃首次亮相就获得铜牌,展现出了新生代的潜力。陈芋汐在比赛后第一时间给予她鼓励和支持,展现出了大姐姐的风范。这种传帮带的精神,也是中国跳水队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更让人欣慰的是,年轻一代的观众开始展现出更多的理性。

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呼吁"理性追星"、"拒绝神化"。他们明白,真正的偶像不是完美无缺的神,而是在困境中依然努力的普通人。

体育的温度,就在这种理解和包容中慢慢升起。

给陈芋汐掌声,也给全红婵时间。不管她们是在巅峰还是在低谷,都记住一点:她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运动员。她们有成长的权利,有犯错的空间,也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当我们学会了这种理解和包容,体育才真正有了温度。

而这份温度,将成为每一位追梦者最好的护航。无论是已经登顶的陈芋汐,还是正在谷底攀爬的全红婵,抑或是刚刚起步的谢佩铃,都将在这样的环境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结语

竞技体育从来不是完美的艺术品,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故事。陈芋汐和全红婵用不同的方式,为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成长与坚持的课。

拒绝"神化"运动员,不是降低对她们的期待,而是给予更真实的理解和支持。这种理性回归,将是中国体育文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你认为什么才是支持运动员的最好方式?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体育   巅峰   实力   优势   女孩   运动员   时间   水花   理性   世锦赛   眼泪   努力   低谷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