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默的荣耀》热播,潜伏英雄吴石的光荣事迹引发广泛评论。笔者也凑个热闹,讲一讲吴石背后的故事。
关于吴石潜伏、暴露的过程,别的博主论者多矣,笔者从吴石的官职切入,讲一点大家看的不多的。
吴石暴露时任职宝岛伪国防部之中将参谋次长,这个官非常大,大的有些不合乎情理。
1949年到1950年国军的最高统率机构是国防部,其上接受行政院长的领导。国防部内部分为国防部本部和参谋本部,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官职。
国防部长管军政系统,大致可以理解为军事政策制定、内部建设、战备事务、军事外交以及其他与军事相关的边边角角的工作,权力比重严重低于参谋本部。
参谋本部管军令系统,基本上主管与作战有关的全部工作,像作战指挥、部队调动、高级将领人事安排、部队编制、补给、情报等等。
历来担任国防部长的荣誉性质更多一些,如白崇禧、何应钦、阎锡山、顾祝同等,参谋总长则是实权人物,如陈诚、周至柔等。
为什么说吴石是阴差阳错当超级大官呢?
参谋次长属于参谋本部的重要长官。
1949年国民党军的参谋本部设总长、3名副总长和5个参谋次长。
之前军迷朋友斑马睡不醒曾与笔者探讨过副总长是不是等于参谋次长,笔者梳理了国军行政系统的资料,基本可以确定,这两者虽然职务等级近似、功能定位也差不多,都可以视作参谋总长的副手、佐官,但既然官名不一样,总归是有区别的。
5个参谋次长都挂有具体的分工,依次是人事参谋次长、情报参谋次长、作战参谋次长、后勤参谋次长、计划参谋次长,是法定的实际分管长官。
而副总长并无明确的法定分工,一般由上级进行临时性指派。但副总长名义上属于总长的储备,可以在总长不在位的情况下代表总长出席一些活动,或履行一些重要指挥之职。
从明面的职权和地位上看,参谋次长更有实权,但地位上不如副总长,内部序列排名上在副总长之后。
参谋次长这种属性,有些类似于中国古代官职中尚书令的副职左右仆射,或是尚书各部的左右侍郎,名份地位上略同于副职,都有固定的官职名和主管业务。
参谋次长只对参谋总长负责,再之上就是行政院长和总统,是国民党军一个业务系统的最高领导人,主管业务属于核心业务的,极有可能升任总长或与总长同级的高级职务,说是超级大官绝不为过。
按理说这种职务,应当是蒋介石“黄陆浙一”系统的干将出任,绝不会轮到吴石这种杂牌出身的将领。
吴石的大致履历如下:
1924年到冯玉祥部担任14师军械处长;
1926年担任闽南民军张贞所部参谋长;
1929年考入日本炮兵学校;
1934年出任陆军大学战术教官;
1937年出任国民党军参谋部第二组副组长兼第一处处长,负责对日情报研究工作;
1939年调任桂林行营参谋处长;
1940年调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
1944年兼任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
1945年调任国民政府军政部主任参事;
1946年调任参谋本部史政局长;
1949年2月调任福州绥署副主任;
1949年8月升任国防部参谋本部参谋次长。
吴石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名位不高的参谋人员,从未在某一军、某一部掌过实权,比较边缘化。尤其是到参谋本部当史政局长,这是个清水衙门,美其名曰是总结国军抗战的经验以资使用,其实就是玩玩文字、当当闲官,既无权力也无地位更无经费,吴石满腔抱负欲有所施展,却日日喝茶闲坐,对此任职一度愤愤不平。
吴石军衔虽然升到中将,但那属于职务军衔,一旦卸任就收回,铨叙军衔才是正儿八经的身份代表。
同样在职务上当到中将的,比如国军各主力部队的军长、兵团司令等,那才是真正的实力派。比如黄百韬同样也是杂牌将领出身,但他一直在一线部队,当上25军军长之后,分量逐渐加重,1948年担任七兵团司令长官,辖下指挥部队十几万人,掌握着上万名军官的人事任命权,以及十几万人的军饷支配权,还有庞大的后勤经费的使用权,这些权力是当时国民党军将领最看重的。黄百韬能升到这样的高位,别人眼红,自己得洋,论其名与实,都远超在参谋本部担任清水衙门局长的吴石。
吴石直到1949年2月意外地出任福州绥署副主任,才开始走上快速拨擢的路子。
有必要解释解释绥靖公署是什么单位。
国民党军在抗战时曾把全国划分为12个战区,每个战区管一省或数省的军务。因国民政府各地政权严重依赖于军队的维持,所以战区司令长官一般还是一省或数省的主席。
抗战胜利后,战区已无存在必要,但这种军政一体的机构用起来十分顺手,蒋介石不舍得丢掉,便改头换面,把战区改为行辕或绥靖公署、或军政长官公署。
先后有东北行辕(后改东北保安司令部)、北平行辕(后改保定绥署)、张垣绥署、太原绥署、西安绥署、西北行辕、徐州绥署、郑州绥署、武汉行辕、重庆行辕、忂州绥署等。
我军胜利实施渡江战役后,国军又相继设立了西北、华南、西南、东南三大军政长官公署,辖川陕甘边区绥署、川鄂湘黔边绥署、湘鄂赣绥署、川鄂边区绥署、云南、贵州绥署、福州绥署等。
绥靖公署主任相当于一省或数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下面可指挥几个兵团、十几个军作战,权力非常大。
公署的正副长官,要么是蒋介石的亲信将领,要么是确实有过人的军事才能,才能出任。吴石虽然是留过洋的高材生,有很高的学识,但在国军环境中并不是这类职务的优选。
若按之前的节奏,绥靖公署副主任这样的实权职务绝轮不到吴石头上。只是国民党军一溃千里,东南只剩福建仍在掌握中,各路败残兵马皆无战心,为了安定福建人心,蒋介石任命福建人朱绍良出任福州绥署主任兼福建省主席,福州本地人吴石以曾任国防部中将级官员的身份到这里当副职,意在让闽人安心。
不过常凯申特级上将的蹩脚安排并没有太好的效果,朱绍良虽是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常特却任命跑路大王汤恩伯担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东南前进指挥所主任,驻兵于厦门,名位与福州的朱绍良相侔,实质是监军,让福建诸路败兵不要再逃跑。
朱、汤互相看不上,福建的刘汝明、李延年、胡琏三个兵团互相也没有什么协同观念,刘、李二人互相提防,十二兵团和汤恩伯做了一路。除了金门一仗让三野受了损失,其余全都一败涂地。至于内部的防谍问题,国军高层谁也顾不上了,反正那时大家都知道内部已经被渗透成了筛子。
吴石正是利用这样的环境,趁别人都不注意,为我军席卷八闽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情报。
蒋逃到宝岛后,对高级将领大部分丧失信心,不再惯着白崇禧、何应钦、薛岳、顾祝同、阎锡山这一班老家伙的脸面了,统统闲职伺候,换由让年轻一辈上位,萧毅肃和周至柔先后担任参谋总长。至于下面的实权参谋次长,更是基本由新面孔担任。
与此同时,陆海空各军种的司令,各个军事、行政系统的实际掌权者,都开始换新人,并且不惮于用没有什么派系背景的政治小白,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地排除过往派中有派、互相掣肘的老毛病。岛内遂成为陈辞修一家独大、太子爆发式壮大军政权力的情景。
无门无派的吴石享受到了这波重建提拔干部的红利,从原来严重边缘化的角色,一跃而成参谋本部极有权力的长官。他因此也有了机会接触到更多更高级的情报,甚至可以出入本岛到香港去传递情报。
若不是蔡孝乾叛变导致吴石暴露,毛人凤不管怎么抓人杀人,也不会怀疑到地位远高于他的参谋次长。假以时日,吴石也能按部就班再进一步,就算当不上参谋部长,出任军种司令长官或是其他职务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人讨论说,如果吴石没有暴露,会不会加快统一的进程呢?历史不容假设,但可以有限度地开放式讨论一下。吴石的战略地位虽然很高,接触到的情报确实很宝贵,价值甚至超过蔡孝乾。但是当时两岸军事形势很不利于发起渡海作战,我军缺乏必要的渡海手段,没有制海制空权。就算掌握再多再宝贵的情报,可能更多是政治意义上,而非军事意义。蒋介石败逃宝岛之时,我华东局派遣了不少情报人员趁乱过海,但后来一则国民党特务系统封锁搜杀非常严厉,二则我军无实际军事力量过海,大量情报人员可能就此断了联系,消失于茫茫人海之中。吴石若不暴露,要么潜伏终生而无人知晓,要么找机会返回大陆。
吴石也不是没有返回大陆的机会,只不过他就像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一样,为了把更多的情报交给组织,选择了最危险的方式。命运既给予他这样的任务,他也选择了最灿烂的方式绽放了生命之花。
吴石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牺牲了宝贵生命,他的牺牲值得我们铭记!革命英烈永垂不朽。
吴石的官职就聊到这里,权作下一篇文章国共军事指挥系统的预热。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