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7中国遇冷!AI功能“阉割”国行版天壤之别,是谁抛弃谁?

还记得发布会上库克那神采奕奕的样子吗?AI功能、Apple Watch的血压测量、Apple Watch Ultra的卫星电话、AirPods Pro的实时翻译……

他每念出一个亮点,估计全球“果粉”都在欢呼。可对于咱们中国的消费者来说,这些“王牌”却仿佛瞬间变成了“鸡肋”。

“哦,所以呢?”这句淡然中带着一丝疲惫的问句,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这感觉,就像你兴冲冲地跑到游乐园,结果发现最刺激的过山车,却不让你玩。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过去十年,美国用户早早就用上了eSIM、毫米波5G、15W无线快充,这些对咱们来说,总是“望穿秋水”。

尤其是AI功能,连续两年在中国市场缺席,真是让人忍不住要问一句:苹果,你是不是把我们给忘了?更扎心的是,连俄罗斯的iPhone能用的功能,都比中国多,这找谁说理去?

为了弥补AI的空缺,苹果推出了更轻更薄更耐用的iPhone 17 Air,算是给中国用户的一点“甜头”。eSIM功能虽然迟到了三年,但总算来了,而且联通率先支持,移动也赶紧跟上。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当年苹果刚进中国,也是这么推动着国内通信业往前跑。可如今,国行版和非国行版的差距,已经不再是“细微之处见真章”,而是让人感觉,这根本就是两款来自不同时代的产品,背后的供应链,都快要分裂了。

想想看16年前,那时候,中国3G网络刚起步,比美国落后了至少八年。2009年,当苹果发布iPhone 3GS的时候,国内的“移动上网”还是个稀罕事儿。

当时,中国移动和苹果谈不拢,结果联通“捡了个大便宜”,和iPhone签下了排他协议。联通大手笔补贴,借助iPhone的魔力,成功把自己的“低端”帽子甩掉,吸引了一大批高端用户。

可以说,中国整个3G时代,联通和iPhone就是一对“模范夫妻”,谱写了一段辉煌。

可风水轮流转,今年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遇到了大麻烦。为了扭转颓势,他们又把宝押在了eSIM上,而且又和联通“再续前缘”。

iPhone 17 Air的推出,意味着苹果这次是“破釜沉舟”,必须把eSIM功能推广出去。相比当年推广3G,这次苹果显得更着急,更有一种“背水一战”的意味。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苹果发布会前两天,联通悄咪咪地拿到了工信部颁发的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这时间点,简直巧合得让人浮想联翩!

要知道,Apple Watch Ultra 3就有卫星电话功能,但中国用户用不了。苹果为了这个功能,可是砸了重金扶持美国的Globalstar公司,甚至帮他们还了2亿多债务,还给了20%的股权,总价值超过11亿美元!

可人家华为,早就在2023年9月,通过中国电信运营的天通一号卫星,实现了手机直连卫星服务。这说明啥?说明咱们中国本土的竞争对手,步子迈得更大,而且有“主场优势”。

按照3G和eSIM的经验,说不定下一代iPhone,就能用上联通提供的卫星通话服务了,到时候,苹果和联通这对“老搭档”,又会上演怎样的戏码?

如果说毫米波和卫星电话功能的缺失,还能用国内产业链发展滞后来解释,那么Apple Watch 11的血压管理功能无法在中国上线,就完全是苹果自己的“水土不服”了。

苹果手表的血压测量,不是直接量血压,而是通过脉搏波来分析趋势。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法,不符合中国的医疗器械标准。

可你看看华为,人家早在2021年底就推出了符合医疗器械标准的HUAWEI WATCH D,里面用的微型压电气泵,还是咱们常州的一家公司在2017年就实现了国产化,打破了日本的垄断!这说明啥?说明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苹果有没有真正去了解和适应中国市场的规则。

十年前,苹果把智能手机带进了中国,让咱们大开眼界;十年后,中国市场正在教苹果,什么是真正的“本地化”。

以苹果在全球硬件领域的影响力,要把微型压电气泵整合进供应链,应该不是难事。可他们显然有更看重的东西,或者说,他们还没完全放下“老大哥”的架子,去学习中国市场的“新玩法”。

苹果在AI领域的中国本土化,简直是一场“强龙不压地头蛇”的尴尬。为了给iPhone内置AI模型,苹果急匆匆地在中国寻找本土供应商,可结果iPhone 16发布时,AI功能依然缺席。

在美国,苹果和OpenAI合作,不仅不用花钱,还能拿分成。可在中国,和百度谈判了八个月,苹果不仅要付钱,还得承担重新训练和微调模型的费用。

更让苹果工程师憋屈的是,调试后的文心大模型,在某些场景下竟然达不到他们的预期!比如,苹果想根据用户记录推荐餐厅,文心大模型就做不到。

更核心的分歧是,百度希望通过收集和分析iPhone用户数据来改进AI模型,可苹果死活不同意,因为这涉及用户隐私。

最终,苹果把设备端模型的工作交给了阿里,让阿里的Qwen3 AI模型来做“替身演员”,负责监管和过滤信息。这就像是找了个“保安”,只要求不犯错,而不是真的去实现智能体验。

还记得2020年iPhone 12发布时的盛况吗?它助力苹果重回全球销量第一,甚至有黄牛加价千元转售。人们之所以愿意溢价购买,就是因为它支持几乎所有5G频段。当时中国5G刚商用,大家对高速上网的体验充满了渴望。

虽然国行版iPhone 12不支持毫米波5G,但相比速度稍慢但覆盖更广、信号损耗更低的sub-6GHz频段,大部分用户也觉得可以接受。而且,为了毫米波,美版iPhone 12还专门增加了一个天线模组,组件成本仅多了50美元。

可见,苹果不是不想给国行版配备毫米波,而是考虑到国内毫米波产业链的实际情况,比如核心技术和器件的国产化程度较低,只能做出妥协。

最后,我想说个有意思的比喻。动物生病,鸡得了支气管炎,通常就是挖坑埋掉。可牛得了,却有各种治疗方案,甚至专门的抗生素。

不是兽药界不想为鸡研发抗生素,而是因为一只鸡的价值不够高,投入不划算。

苹果在中国市场遇到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有没有人愿意去做,有没有足够大的市场价值去支撑。

在时代的洪流中,苹果的创新,总会遇到中国市场的现实。未来,苹果能否重新找回在中国的辉煌,能否真正理解并满足中国消费者的期待,还得看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如何做出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决策。

毕竟,曾经的“果粉”情怀,也禁不住一次又一次的“水土不服”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科技   天壤之别   中国   功能   苹果   毫米波   中国市场   用户   模型   卫星电话   血压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