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中国如意,特朗普喊话阿富汗,与此同时中国大量抛美债

前言

一边是阿富汗,一边是美债市场,这两件事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却在同一天成为了焦点。

特朗普在英国高调放话要夺回巴格拉姆基地路透社却在同一时间曝光中国又减持了257亿美元美国国债。

这是巧合,还是一场看不见的较量?中国为何要选择此时抛美债?

作者-常

霸主威胁遇上债主反击

说起来也巧,就在特朗普结束英国访问的当天,美国财政部公布了一个让华盛顿坐不住的数字。

中国7月份一口气减持了257亿美元美债,这个数字听着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换个说法就不一样了。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全年的GDP,就这样从美国国债市场里蒸发了。

更要命的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今年3月减持189亿,4月减持82亿,现在又是257亿,中国这是要跟美债彻底说再见的节奏。

目前中国持有的美债总量降到了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的最低记录。

要知道,几年前中国可是美债的最大买家,现在不光被日本超过,连英国都跑到前面去了。

就在这个当口,特朗普偏偏要在伦敦记者会上放狠话,说要夺回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这个基地在阿富汗东部,美军撤退时留给了塔利班,现在特朗普想要回来,理由听起来就很扯。他居然说这个基地"距离中国核设施只有一小时车程"。

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两地相距3500多公里就算坐飞机也得三个多小时,哪来的一小时车程?这明显是为了把中国扯进来而硬编的理由。

更让人无语的是,特朗普还直接喊话塔利班:"你们要想从美国得到好处,就得把基地还给我们。"

这话说得倒是够直白,但现实是残酷的。美国现在的国债总额已经突破37万亿美元

按照美国3.3亿人口计算,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要背上11万多美元的债务,差不多能买两辆特斯拉了。更要命的是,这个债务还在疯狂增长,从36万亿到37万亿只用了9个月时间。

现在美国政府光是支付国债利息就要花掉所有税收收入的25%,每年近1万亿美元打了水漂。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拿什么去夺基地?嘴炮吗?

债务泥潭与战略收缩的死循环

美国富商马斯克最近算了笔账,直接把美国政府的底裤给扒了。他说再这么下去,美国就要走向破产了,到时候老百姓的国防保障社会保障恐怕都要泡汤。

这话虽然难听,但确实戳中了美国的软肋。钱袋子空了,拳头就硬不起来,这是铁律。

特朗普政府搞的那个"大而美"法案,表面上是减税刺激经济,实际上又让未来十年的债务增加了3万多亿美元

这不是饮鸩止渴吗?现在好了,政策的恶果开始显现,外交政策也跟着受拖累。

想要在阿富汗重新部署军队?五角大楼的人偷偷透露,至少得派1万名士兵过去。这可不是个小数目,真这么干了,就等于美国又要在阿富汗开打。

那之前撤军的意义何在?等于白白牺牲了那么多士兵的生命,最后又绕回去了。更关键的是,钱从哪来?

反观中国这边,金融策略看似温和,实则步步为营。减持美债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央行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使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升至7.3%与此同时,美元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36.2%降至22.8%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把减持美债的钱投到了哪里?答案是"一带一路"基建项目和新兴市场债券。

这就相当于,美国在那里吹牛要夺军事基地,中国却在悄悄布局全球经济版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在国际政治中同样适用。美国现在是想要面子没里子,想要里子没面子。

全球去美元化的大趋势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让华盛顿更加头疼的现象:全球去美元化正在加速。不光是中国在减持美债,就连美国的铁杆盟友也在调整策略。

日本虽然因为对美依附关系还持有大量美债,但也在悄悄调整。其外汇储备中美债占比从2021年的65%降至2024年的52%

德国央行更是激进,外汇储备多元化程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美债占比不足45%

连英国这个"特殊关系"伙伴都在减持美债,英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与美国存在差异,加息预期等因素使得美债吸引力大打折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经降到了58.2%,创1999年以来新低。

这意味意味着美元霸权的根基正在被悄然动摇。更让美国政府着急的是,各国都在寻找美元的替代方案。

巴西宣布将人民币储备比例从5%提至20%,沙特接受中沙石油贸易中50%以人民币结算。

印度试点卢比-人民币直接兑换,避开美元中间价。俄罗斯更是激进,卢布-人民币直接交易量较2022年增长超过300%。

今年下半年以来,金砖国家均增加了人民币储备配置,多国推进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这些看似技术性的调整,背后是对美元武器化的集体反思。

俄乌冲突后,美国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的举动,无疑向全世界发出警示:美元体系也可被武器化。

中国作为美国眼中的"战略竞争对手",不得不预防类似极端情形。

欧洲央行数据显示,欧盟27国央行人民币储备占比提升至2.88%,数字货币发展为去美元化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更有象征意义的是,2024年10月沙特阿美与中石化签署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协议,交易规模达200亿美元。石油美元体系的松动,标志着美元霸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赢

面对这样的大变局,美国的应对策略显得既矛盾仓促

一方面,美联储被迫秘密购债以维持市场稳定,仅一周内就买入436亿美元国债。另一方面,特朗普一边对中国抛售美债表示不满,一边又希望访华寻求"金融维稳"。

这种困境暴露了美国经济政策的被动性:既想用关税打压中国,又依赖中国维持美债市场稳定。

而特朗普突然打出的"阿富汗牌",本质上就是一种战略转移

他声称"中国控制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虽被多方驳斥,连塔利班都明确否认,但背后意图十分明显。一是为中期选举营造"对华强硬"形象,二是试图在中亚地区牵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阿富汗地缘价值确实重要,它毗邻中国新疆,且是中国与中亚、南亚联通的关键节点。

美国若重返阿富汗,可能通过支持代理势力或挑拨地区矛盾,干扰中巴经济走廊等中国战略项目。

然而,历史表明阿富汗极易成为"大国坟场",特朗普的介入可能难以取得实质效果。反而进一步消耗美国外交信誉,加速中国与区域国家的协同合作。

中国对此的回应则显得更为沉稳。一方面,中国未承认塔利班政权但通过人道援助和基建合作维持地区稳定。另一方面,中国持续强化与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的合作,构建战略缓冲空间。

更重要的是,中国将抛售美债所得资金转向新兴市场,实现外汇储备的战略再布局。

这种做法既降低了自身风险,也在悄然构建后美元时代的金融架构。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若外国购买需求持续下降,美债收益率将上升50-100个基点。

专业机构预测,2025年美国融资成本可能增加约1500亿美元,这对已经债台高筑的美国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全球金融格局重构进程预计将在未来5-10年内显著加速,多极化世界正在加速到来。任何试图维持单极霸权的努力都将面临历史潮流的冲击,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应潮流的才能走得更远。

结语

说到底,中美博弈就是两种发展路子的较量,但不管怎么比,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多极化的世界正在加速到来,谁还想着搞一家独大,都得撞南墙。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应潮流的才能走得更远。

面对这样的变局,你觉得中美应该怎么相处?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中国   阿富汗   如意   美国   美元   塔利班   外汇储备   央行   国债   美国政府   人民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