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罕见的对美国进行了出口管制,但有些人还是在向美国出售高端设备,得知消息的网友甚是不解。

在国家大义面前难道赚的那些钱就那么重要吗,明明已经限制出口也要给美国送去机器,帮助他们补足技术的空缺。
到底是哪个企业卖给美国管制设备?后来这家企业怎样了?

2024年11月24日凌晨,一辆重型卡车驶入码头,这可不是一趟普通的物流发货,集装箱里装的是一台庞然大物——BoltVII型号激光切割机,身价六百万,体重十几吨,此时距离中国商务部、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正式生效,仅仅剩下一周时间。

把时钟拨回半个月前,2024年11月15日,一纸公告在行业内激起千层浪,官方列出的这份管制清单,对数百项既能民用又可能被用于军事领域的敏感物项实施“编码化”管理,激光器赫然在列,政策定在12月1日执行,中间留出的半个月“缓冲期”,成了所有相关企业拼抢的最后时间。

在温州奔腾激光,为了赶上这最后的窗口期,30多家供应商被紧急动员,整条生产线的员工硬生生拼出了3000多个小时的加班时长。为什么要拼命赶这一单?因为买家太特殊,而违约的代价太高。

订单的买方是一家美国中西部赫赫有名的老牌企业,始创于1903年,是全球钢结构领域的“顶流”,每年处理的钢材就达百万吨之巨,无论是摩天大楼的脊梁,还是跨海大桥的筋骨,很多都出自他们之手。

就是这样一家底蕴深厚的美国巨头,在2024年不得不向中国企业伸出橄榄枝,他们的处境十分尴尬,美国本土的主流切割设备还停留在20千瓦级别,切厚板只能靠传统的火焰或者等离子技术,噪音大得像轰炸机,热变形严重,速度更是慢如蜗牛,每分钟只能挪动3.5米。

再看奔腾发出的这台机器,功率高达6万瓦(60kW),切20毫米的碳钢,速度能飙到每分钟11至12米,效率是美国同类设备的四倍,为了验证这个性能,美国客户专门派了一支技术团队飞到山东临沂的工厂“蹲点”。

他们拿着H型钢进行45度坡口切割测试,满载运行72小时不关机,最终看着切面粗糙度小于5微米的检测报告和仅仅0.5秒的穿孔速度,心服口服地签下了合同。对美方客户来说,这台能自动翻转3吨重钢板、加工台面长达13米的“巨兽”,是他们搞定桥梁大单的关键。

如果在12月1日前发不出去,这笔涉及几百万人民币、带远程运维服务的生意不仅会泡汤,后续的一系列基建项目工期都得崩盘。
这笔生意是做完了,但背后的生意却没那么简单,要知道中美那个时候可是相互遏制的阶段,从2022年10月开始,美国不仅限制先进计算芯片,还在2023年10月把半导体制造设备也纳入“黑名单”。

就在2024年,美国更是一口气把140多家中国实体拉黑,连高带宽内存(HBM)这种硬通货都不放过,无非就是想在人工智能和高端算力上,把中国按在地上摩擦,不让你翻身,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此次出台的管制清单有着同样的效果。

从激光器到传感器,每一项都被标上了海关编码,不仅跟欧盟的标准对接,甚至直接对标国际上的瓦森纳协定。中国在世贸组织说这是为了防风险,是为了国家安全,也是尽国际责任,以前是我们求着买技术,被人家用“瓦森纳协定”卡脖子。

现在是我们手里有了核心技术,开始用同样的规则体系来质问他们,你的用途合不合规?会不会威胁我的安全?以激光产业为例,现在全球一半以上的激光器产量都出自中国,从几千瓦的一路狂奔到6万瓦甚至16万瓦,国产化率早就冲破了90%的天花板。

像奔腾激光所用的核心光源就是国产创鑫激光提供的,完全不看别人的脸色。在“缓冲期”的半个月里,不仅是奔腾激光,整个行业都在疯跑,奔腾的这台设备在出口前被做了“特殊处理”——敏感的软件部分被剥离,核心光路技术留在了国内,只保留了民用的功能。硬件我卖给你,但能改写底层逻辑和可能用于非民用目的的东西,想都别想。

2024年12月1日,管制清单的大门正式落下,随后商务部再发公告,严禁向美国军事用户出口相关物项,并将镓、锗等稀缺资源列入“原则不予许可”的范畴,几番操作下来,原本热闹的中美贸易通道变得更加困难。

但这并不意味着断绝,那台已经在北大西洋上漂洋过海的6万瓦切割机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国客户需要这种微米级的精度来建造他们的地标,需要这种极高的效率来降低成本,这种市场逻辑是任何规定都很难完全阻断的。

现在的局面变得很微妙,买家低调匿名,甚至在展会上都要避嫌,但私底下的询单却络绎不绝,卖家这边严格审核,每一行代码、每一个零件都要确保合规,但在展台(美国的Fabtech、德国的EuroBLECH)上拿订单的手软不了。

对于中国高端制造来说,这反而是一种更成熟的表现,从以前单纯的拼价格、拼规模变成了拼核心算法、拼原创工艺、拼合规能力,中国的管制让美国注意到了自己家的短板到底有多厉害,而中国也明白了咱们的实力在“偷偷摸摸”的时间里变得有多强。

设备成功通关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不再需要靠低价倾销,而是靠不可替代的技术价值,昂首挺胸地跨过美国设下的蹭蹭圈套,未来的日子里,类似的摩擦只会多不会少,可能还会涉及到更细微的零部件或者更稀缺的原材料。

但无论规则如何变,有一点是确定的,在现在这个年代里,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制定游戏规则的资格。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