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泽东“打仗经济学”:赔本买卖不做,这才是红军生存的智慧

很显然,此时的打鼓新场已是危机四伏,蒋介石在打鼓新场及其近旁预设战场,并且将他在贵州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于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要在这里聚歼红军。

毛泽东深感惊心,他据此认为,红军如果还是按原计划进攻打新鼓场,已不是在吃软柿子,而是在啃硬骨头,搞不好就会落入蒋介石的圈套,陷入敌5个纵队的围攻(中央军周、吴纵队,川军郭勋祺纵队,滇军孙渡纵队,黔军王家烈纵队),进而遭受土城战斗那样的败局。

解放后,毛泽东曾说过,他一生也打过败仗。第三次反“围剿”时的高兴圩血战,第四次反“围剿”前的水口圩激战,以及毛泽东复出后的首战——土城战斗,都属于他所认为的败仗之列。其实严格说来,这些所谓的败仗,并不是真的在战场上被敌人击败了,而是毛泽东自己有一个打仗的“经济学”:红军作战时,如果消耗的武器弹药与缴获的武器弹药相等,这叫“不折本”,如果缴获比消耗多,这叫“获利”,反之便都是“折本”。

对照毛氏“经济学”,高兴圩、水口圩、土城三战都是“折本”的仗,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这些仗就算是胜仗,甚至是大胜仗,也不值得打,“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在我们看来是很少有意义的”。

毛氏“经济学”是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事实是,从江西的“围剿”与反“围剿”开始,敌我战争一直都是一种严重不对称战争:蒋介石拥有相对丰富的战争资源,可以保障其部队以逸待劳,不断补充;红军则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必须在战争中极力避免过度消耗,并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从对手那里获取武器弹药乃至俘虏等资源。

遵义大捷后,红军虽然靠“以战养战”得到了补充,提高了士气,但终究从江西出发时的8万人只剩下了3万多,几乎每支部队都不满编,兵力上根本没法跟前来围攻的白军相比,而且伤病员还不少。在毛泽东看来,如果要硬啃打鼓新场这块骨头,红军势必将步土城战斗之后尘,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又因没有固定的根据地,这些损失还不易及时补充。

毛泽东、朱德意见相左,前敌司令部也因此一时难以对此作出决断。中央政治局获悉后,由当时负总责的张闻天主持,在苟坝召开临时会议,专门讨论是否进攻打鼓新场。

通过遵义大捷,红军不仅士气高涨,而且还借此改善了装备,战斗中共缴获各种枪支1000多支,子弹10万发,红军的再战能力由此得到大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听说打新鼓场的敌人,不过才区区一个师的“双枪兵”,绝大多数与会者都同意打,只有毛泽东一个人坚决反对。

《走活了一盘棋3》,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本故事因字数较多,只能逐篇连载。如您希望一次性看完,亦可累积数篇阅读。纯为以文会友,介意者勿扰,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历史   红军   经济学   智慧   买卖   毛泽东   土城   纵队   败仗   水口   遵义   消耗   以战养战   蒋介石   胜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