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了稀土,竟然打起了中国航班的主意。
9月18日,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议员穆勒纳尔公开呼吁特朗普政府:“限制或暂停中国航空公司在美国和盟国的着陆权”,除非中国全面恢复对美国的稀土供应。
换句话说,就是“不给稀土,就别想降落”!这位议员还煞有介事地给特朗普写了封信,提出了三条“损招”:
限制中国航班在美及其盟友国家的降落权;
审查对华出口的飞机、零部件和维修服务;
拉拢盟友一起限制中国航空领域的投资5。
参考信源:观察者网
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3650202133355152&wfr=spider&for=pc
美国70%的稀土依赖从中国进口,而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后,美国防工业陷入 “原料焦虑”。为了摆脱对华依赖,美方紧急启动 “稀土应急计划”,砸下数十亿美元要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建立替代供应链。
但外媒在分析中毫不留情地指出,即便一切顺利,美国至少也需要5年时间才能真正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前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斯蒂芬·奥尔森也点出关键:稀土是中国最强的战略筹码之一。除非美国拿出真正重大的让步,否则中国怎么可能轻易放手?
穆勒纳尔之流的“航空逼稀土”计划,更像是一场政治行为艺术。
他低估了中国的反制能力,也误判了全球产业链相互依存的现实。
威胁降落权?中国自有应对之策:进一步收紧出口、布局多元市场、协同新兴国家重构资源贸易规则……
到头来,谁疼谁知道。
穆勒纳尔的“交易条件”很简单:中国若不答应美国对稀土的需求,那中国的飞机就别想降落在美国和盟友的机场。
中美航线恢复后,双方航空公司每周航班已经恢复到119班,数量和疫情前差不多。
所以他抓住这一点,建议美国政府审查对中国商用飞机及相关服务的出口,并号召盟友一起设限,堵住中国在全球航空领域的投资窗口,这套组合拳看起来挺吓人,但细看之下,漏洞百出。
首先,稀土本是矿产资源,而航空是民用交通服务,两者之间八竿子打不着,把稀土问题绑在飞机起降权上,是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公然挑衅。
这套表面看似硬气的说法,却经不起推敲。美国的飞机零部件、维修服务,长期和中国市场绑定,连美国最大几家制造商都需要稳固的中国买家。
一旦航权被随意操弄,直接受伤的未必是中国,而是那些靠国际订单维系的企业。政治人写信的轻率,常常换来企业的焦虑。
更值得一提的是,穆勒纳尔还想联合盟友一起搞事。他希望美欧日澳这些盟友,和美国一起限制中国航空领域的对外投资。这个算盘打得倒是响,但现实未必买账。
欧洲各大航空枢纽,比如法兰克福、巴黎戴高乐机场,都有中国航司的深度合作。他们可不愿意因为美国的“馊主意”,而断了自己的财路。
既然这招在产业逻辑上根本行不通,那穆勒纳尔为什么还要如此大张旗鼓地提出来呢?答案或许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表达情绪。这个提议,更像是美国鹰派势力在国内政治舞台上的一次“焦虑投射”和“强硬表演”。
这种焦虑的根源,是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短期内无解的现实困境。数字是冰冷的: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美国自身所需的稀土,高达70%依赖从中国进口。这些可不是普通的矿产,而是现代军事工业的血液。
从F-35战斗机到核潜艇,再到各类精确制导导弹,都离不开钐、钆、铽这些重稀土元素。当中国在今年4月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那种被“卡脖子”的痛感是真实存在的,甚至直接导致了福特、通用等汽车巨头的生产线受到影响。
美国当然不甘心受制于人。他们坐拥全球第二大稀土矿藏,也签署了行政令、投资建厂,还积极与澳大利亚、格陵兰等地合作采矿。但问题是,他们缺乏商业化的冶炼提纯技术,远水救不了近火。按照美方自己的预期,想要实现稀土自给自足,最早也要等到2027年。
面对这种短期无解的困境,政治人物的惯性操作就开始了。回顾一下穆勒纳尔的过往行为,就会发现这套路并不新鲜。
他曾经高调反对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芯片,也曾在7月施压7所美国大学,要求它们终止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合作。每一次出手,都是在“反华”议题上博取关注,塑造自己的强硬形象。
更微妙的是他选择的这个时间点。就在他提出这个建议之前,中美第四轮谈判据称刚刚“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这个节骨眼上抛出如此激进的言论,与其说是务实的政策建议,不如说更像是试图破坏缓和氛围的“搅局”行为。
穆勒纳尔的方案里,最异想天开的一环,可能就是他那句轻描淡写的“联合盟友”。这暴露出美国部分政客对当前国际关系现实的严重误判。他们似乎还活在那个美国一呼百应的年代,以为只要华盛顿一声令下,盟友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跟上。
现实早已不是如此。就在近期,当美国提出要对华加征关税时,欧盟和日本等传统盟友已经多次明确表示拒绝。这个先例清晰地表明,在事关自身重大利益的经济问题上,盟友们有自己的算盘,战略追随的意愿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
道理很简单,欧洲和日本同样是稀土资源的重要需求方,他们的高科技产业和国防工业也一样依赖于稳定可靠的全球供应链。
陪着美国一起升级稀土争端,把供应链搞得一团糟,这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吗?显然不符合。穆勒纳尔口中的“拉拢”,在盟友听来,更像是要求他们一起承担风险,共同为美国的战略焦虑买单。
这种胁迫逻辑已经过时了。它本质上是冷战时期集团对抗思维的延续,完全忽视了今天全球化产业链的复杂性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中国早已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孤立的经济体,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影响力,使得任何试图构建“排华小圈子”的行动都变得异常困难。
所以,穆勒纳尔的“航班换稀土”提议,从头到尾就是一场闹剧。它在产业逻辑上根本不成立,在政治动机上是一场焦虑的表演,而在国际操作上更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它注定掀不起什么风浪,只会沦为一则政治新闻的注脚。
然而,这场闹剧真正值得警惕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一种危险的思维定式。当面对自身产业链的脆弱性时,美国部分政治精英的第一反应不是反思内部、加速革新、寻求合作,而是习惯性地诉诸于早已失效的制裁大棒和过时的联盟胁迫。这种战略上的失焦和工具箱的匮乏,恐怕才是美国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的更深层次挑战。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