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倩在央视工作多年,主持风格以犀利著称,从早期节目到重大事件报道,她参与了不少采访任务。她的提问往往直击要害,但也引发观众不满。话说回来,她的职业起点从1995年进入央视开始,那时候她刚从北大历史系毕业,担任《焦点访谈》国际组编辑。两年后,她转到《东方之子》当出镜记者。1999年,她参加了澳门回归的大型直播节目。2001年,她拿到了第五届金话筒奖,这在主持界算是个认可。之后,她主持了《新闻调查》《央视论坛》《新闻1+1》《新闻会客厅》等节目。2003年起,她固定在这些栏目露面,还参与了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发射直播和两会报道。
她的采访经历从2008年汶川地震拉开序幕。那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她作为央视记者赶到现场。5月14日,她采访了一个刚从废墟中救出的小男孩,问他被压在下面时身体有没有受伤,有没有感到害怕,或者深深的绝望。小男孩当时刚脱险,这种提问让不少观众觉得太直接,没顾及孩子的心理状态。大家在网上议论,说这缺乏人性化考虑,显得冷冰冰的。这件事成了她争议的开端,虽然当时还没闹大,但已经有人开始质疑她的采访方式。
接着是2013年的一个采访。那时候,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刚回国执教。董倩在节目中问郎平,以前作为美国队主教练打中国队,心情是不是很纠结。郎平当时是体育界焦点人物,这个问题戳到了她过去的经历。观众看后觉得提问太不留情面,没考虑到郎平的感受,像是故意制造尴尬。这次采访又添了把火,让一些人觉得董倩的风格太尖锐,不够温和。网上有吐槽,说她没人情味,这也成了后来积累不满的一部分。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发生后,董倩又去了现场。她采访了一个消防员,问他作为家里的独子,如果出点事儿,爹娘怎么办。消防员当时眼眶红了,含着泪说这个问题没法回答。爆炸现场本来就惨烈,消防员刚经历生死,这个问题直接点到家庭痛处。观众通过视频看到这一幕,很多人觉得太扎心了,对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从这时起,网络上开始有声音要求她滚出主持界。话题在平台上发酵,虽然还没上热搜,但不满情绪已经在传播。
到了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31名消防员牺牲。董倩采访了一个幸存消防员,问他跟牺牲的战友关系好吗,还问他自责吗。消防员当时情绪低落,这个提问又被指太苛刻。火灾刚过去,幸存者内心煎熬,这种直击内心的问法让观众觉得没同理心。凉山事件后,“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讨论量超过百万。她的支持率据说跌到20%,甚至有报道说去单位时有人故意绕着走,领导暗示她休息。这次事件把之前积累的争议全爆发了,大家觉得她的采访一贯这样,缺乏温度。
董倩自己说过,采访就要戳到核心,每个问题都经过深思熟虑。她觉得这是专业表现,但观众更多希望看到有人情味的提问,而不是冰冷的直击。她的老搭档白岩松为她辩护,说她在公正客观传递真相。只是这种辩护让讨论更激烈了。有些人认可她的风格,认为圈内没人敢这么问,但更多普通观众觉得太扎心了。这也让她的事业陷入低谷,虽然能力强,但成了众矢之的。
2020年1月武汉疫情爆发时,董倩先后提交6次申请才获准前往。她在武汉待了95天,完成了30期《面对面》人物专访,40期《武汉演播室》直播,38期《央视新闻面对面》人物专访,21期《董倩武汉新观察》专题片。她采访了张伯礼、李兰娟、张定宇等专家,还有医护人员、志愿者和普通百姓。比如,她采访了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辗转三百多公里返回岗位。她还报道了90后医护的经历。这些报道通过央视播出,让大家看到疫区实况。她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坚守一线。这次表现让她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尽管疫情报道得到肯定,但之前的争议没完全消退。她的主持生涯从高光到低谷,就因为这些采访事件。早期她在《焦点访谈》编辑时,就开始接触国际问题,积累经验。转到出镜记者后,她的风格逐步形成。2001年获奖后,她参与更多重大报道,比如2004年配音纪录片《幼童》,2006年主持《百家讲坛》访谈,2007年去耶鲁大学学习一个学期。这些经历让她专业更扎实,但采访方式没变。
在天津爆炸时,她守了三天三夜找线索。凉山火灾时,她踩着焦土采访。这些细节显示她工作投入,但提问方式总让观众不舒服。网上有文章说,她从央视名嘴到被骂滚出主持界,得罪了观众的共情需求。其实,她的风格在圈内独特,没第二人敢这么采访。这也让她在央视有位置,但公众反感达到高峰。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