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接把英国的核电1900亿的大单撂了。
项目还没建完一半,人走了,钱撤了。
干脆利落,一点情面都不留。
你真心合作,我敞开大门。
你玩套路?那就各走各的。
英国想回头?不好意思,现在后悔也没用了。
这场看似风光的合作,背后却早已埋下隐患,2015年,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签约时,英国首相卡梅伦笑得合不拢嘴,称这是“中英黄金时代”的象征。
中国广核集团砸下1900亿人民币,拿下33.5%的股份,法国电力集团(EDF)负责技术,英国提供场地。
三方拍胸脯保证:2025年核电站并网,英国电费降10%,能源缺口全补上。
结果呢?十年过去,这座被寄予厚望的“世纪工程”成了全球最大的能源烂尾楼:工地杂草丛生,成本从160亿英镑飙升至460亿英镑,工期从2025年拖到2031年。
英国《卫报》酸溜溜地说:中国用1900亿给全世界划了条红线——合作可以,但别想占便宜。
这场看似风光的合作,从一开始就藏着英国的“技术殖民”算盘。
表面上是三方共赢,实际是英国玩“技术殖民”,核心岗位全是英法工程师,中国团队连反应堆图纸都摸不到。
合同里藏着“特殊条款”:英国政府有权一票否决任何技术方案,中广核的投资款得先打到英国账户,用多少、怎么用,全听他们调度。
2018年,中国工程师提出优化冷却系统的方案,英国方面直接以“不符合英国标准”为由拒绝,可转头就采用了法国团队一个效率更低的设计。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哪是讲标准,分明是不想让中国技术参与核心环节。
更耐人寻味的是英国“温水煮青蛙”式的排挤,2020年,英国以“国家安全”为由,把中广核踢出赛兹韦尔C项目,还要求中广核在欣克利角C项目中“自愿”降低持股比例。
到了2022年,项目超支100亿英镑,英国又倒打一耙,声称“中国作为投资方,得承担30%的超支费用”。
中广核直接甩出合同原文:条款里没这一条,爱找谁分摊找谁去。这才有了后来干脆利落的撤资——不是突然翻脸,而是一步步被“请”出去的。
然而,英国的算计最终反噬了自己,如今的英国,怕是真要为当初的算计悔断肠。
欣克利角C核电站烂尾在半路上,直接让本就紧张的能源缺口扩大到15%:2024年英国家庭年均电费涨到1067英镑,工业用电成本更是美国的四倍。
冬天一到,政府不得不悄悄重启尘封的燃煤电厂,一边喊着“2050年碳中和”的环保口号,一边看着烟囱里冒出的黑烟,被环保组织追着骂“自欺欺人”。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英国核电技术的“空心化”。
他们嘴上说着“技术自主”,实际上三代核电技术全靠法国的EPR系统,可法国电力集团(EDF)自己早就泥菩萨过江。
负债高达650亿欧元,连反应堆核心的压力容器都造不出来,只能偷偷从中国采购。
就连欣克利角C核电站的混凝土基座,70%的高强度钢材都是从中国运过去的。
没了中国的技术支持和供应链保障,EDF连一根关键钢筋都拧不动,工期一拖再拖也就不奇怪了。
能源危机的雪球还在越滚越大,2024年夏天,伦敦一场暴雨就引发大面积停电,地铁停运、医院备用电源启动,暴露了英国电力系统的脆弱。
更讽刺的是,2025年英国政府突然宣布“为应对能源危机,将允许在北海开采新油田”,这与他们常年标榜的“环保先锋”形象判若两人。
有网友调侃:一边喊着要淘汰化石能源,一边钻回油田的怀抱,这哪是解决问题,分明是给自己挖坑。
与英国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撤资并非被动之举,而是有足够底气的战略选择。
中国这次撤资,绝非一时冲动的“亏本甩卖”,而是有底气的战略撤退。
早在2024年,中广核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核电站3号机组就提前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100亿度,创下全球三代核电最短工期纪录。
英国媒体看着眼热,酸溜溜地说“中国把最好的技术都给了巴基斯坦,留给英国的是淘汰货”,却忘了当初是谁把中国技术拒之门外。
这背后,是中国核电从“资本输出”到“技术输出”的质变。
华龙一号早已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严苛审查,技术标准被纳入全球核电安全框架。
2025年全球在建的41台三代核电机组中,华龙一号就占了近半数,沙特、阿根廷、土耳其等国抢着签约。
就像巴西贝利托核电站项目,中国不仅带着资金入局,更拿下51%的股权和运营权,全程用中国技术标准——这在十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底气,也体现在战略撤退的“稳准狠”上,中广核撤资前,把所有合同条款研究得透透彻彻。
2024年结清最后一笔60亿英镑投资款后,直接发声明“我方义务已履行完毕,后续超支与延期均与我方无关”。
英国媒体翻遍合同,挑不出一点毛病,只能悻悻承认“中国没有违约,是我们自己把牌打烂了”。
英国的失败,本质是 “技术优越论” 的破产,他们总以为中国只是来“送钱”的,却没料到中国的核电技术早已走到世界前列。
更打脸的是,没了中国参与后,EDF偷偷用了中国的反应堆控制软件优化系统。
被媒体曝光时,EDF的CEO支支吾吾说“只是借鉴了部分设计”,遮遮掩掩的样子,反倒坐实了中国技术的不可替代。
这也撕开了国际合作的一个真相: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扶贫”,而是平等的规则博弈。
英国想搞“技术垄断”,要求中国只出钱不参与核心设计,最终把项目拖垮。
而中国在沙特的高温气冷堆项目中,明确要求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小到安全帽的颜色,大到反应堆的安全参数,都得按中国规范来。
沙特能源大臣说得实在:“中国技术便宜可靠,还愿意教我们全套技术,为什么不用?”
西方世界的心态,也在这场博弈中悄然崩塌,美国智库的报告直言不讳:“中国核电技术已超越西屋电气,欣克利角C的失败是西方战略短视的典型案例。”
更具戏剧性的是,2025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允许中国企业重新参与下一代核电站竞标,可中广核直接回了句“不跟言而无信的人合作”。
这大概就是最有力的回应:国际合作的底气,从来不是靠谁求谁,而是靠技术自主和规则意识——你守规矩,我们敞开大门;你玩套路,那就各走各的路。
其实回头看这场博弈,有几个问题值得咂摸,英国明明知道法国技术又贵又不靠谱,为啥宁肯抱着EDF的“破船”也不愿和中国好好合作?
说到底还是那点拧巴的心态在作祟——既需要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救场,又放不下对“东方崛起”的忌惮,总想着用“盟友滤镜”给自己找安全感。
可现实哪管这些?法国EPR技术问题频出,全球在建的6台机组,有5台工期延误超10年,英国偏要往这坑里跳,说到底是把政治算计凌驾于实际需求之上了。
欣克利角C的烂尾,不是偶然,而是西方“技术殖民”思维的必然结果。
中国用1900亿学费告诉世界:真正的合作是平等共赢,不是施舍与跪舔。
当英国还在为460亿英镑的窟窿焦头烂额时,中国的华龙一号早已照亮全球20多个国家的夜空。
这一局,中国不仅赢了项目,更赢得了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世界变了,中国真的不一样了!
有人说中国亏了1900亿,但我觉得这钱花得值,它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不再是任人拿捏的“冤大头”。
英国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国际合作中,技术自主才是硬道理,下次再有人想空手套白狼,先看看中国手里的华龙一号答应不答应!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参考信源·】——»
更新时间:2025-07-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