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过后,气温骤降,又到遵循冬令进补养生传统的时节。药酒作为中医与酒文化结合的独特进补方式,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汤液醪醴”的记载,可视作药酒的早期形态。从《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到《本草纲目》,历代医籍记载了数百种药酒配方,至今仍被广泛运用。然而,药酒讲究辨证施用,科学饮用方能发挥其作用。
药酒的核心是“药借酒力,酒助药势”,须根据体质和需求选择。
1.风湿骨痛类
具有祛风除痹,通络止痛的作用,多选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威灵仙、蕲蛇等强筋骨通经络的中药,且可借酒力行药势,能改善腰酸腿麻、颈项板滞、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适用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病、类风湿、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人群。
2.养生保健类
补气型:常选用黄芪、人参、山药等,以改善疲劳、补益中气,适用于精神不振、易出汗、易感冒等人群。
补血型:常选用当归、熟地黄、川芎、枸杞子等,以滋阴补血、活血调经,适用于头晕耳鸣、面色苍白、月经量少等人群。
补阳型:常选用鹿茸、巴戟天、肉桂等温补肾阳之品,以温阳散寒、益精填髓。此类药酒尤其适宜冬令服用,适用于夜尿频多、腰膝冷痛、阳痿早泄等人群。
助眠型:常选用酸枣仁、远志、合欢皮等,以养心安神、宁心解郁,适用于压力大,失眠焦虑、心悸多梦等人群。
活血化瘀型:常选用三七、红花、当归、川芎、丹参等药材浸泡,推动气血运行,改善面部暗沉,缓解胸闷刺痛,适用于面发暗斑、手足冰冷、女性痛经等人群。此类药酒宜小量频服,以和为度,避免耗伤正气。
酒的选择宜以纯粮酿造的高度白酒为佳,优先选用50度以上的高粱酒,其性温烈,能助药势,且经久不腐。酒精浓度过低易致药材变质,且难以充分溶出有效成分。
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口感,将药材与酒按照药材重量1∶10~1∶20的比例放入带有密封盖的干燥玻璃或陶瓷等容器中,酒液需完全没过药材,置于阴凉干燥处,一般浸泡15~30天即可饮用,其间可每隔3~5天摇晃一次以促进有效成分溶出。药酒的每日饮用量以15~30毫升为宜,分1~2次服用,不可过量,避免空腹服用,如储存时间过长或出现异味,则需立即丢弃。
药酒,是古人养生智慧的结晶,但绝非“包治百病”。无论是进补、调理还是治病,都需遵循对症、适量、科学原则,切勿盲目跟风。若有需求,建议先咨询专业中医师或药师,结合自身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配方,让传统养生方式真正为健康保驾护航。以下人群须注意。
1.酒精过敏者禁用,严重过敏可有生命危险。
2.未成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禁用。酒精会影响大脑的生长发育和智力,且能通过胎盘和乳汁影响胎儿和婴儿的神经系统。
3.患有基础疾病的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肝病、肾病、胃溃疡、痛风等患者慎用。酒精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刺激胃黏膜,扩张血管,增加心梗、中风等风险。
4.在服用药物治疗时禁用。如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安定类药物和胰岛素药物时,酒精可能引发双硫仑反应、加重嗜睡或导致低血糖等。(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1月17日8版,作者:李梦婷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更新时间:2025-11-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