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 “民以食为天”,如今,这 “天” 可是越来越大了。
不少中国餐饮品牌不再只盯着家门口的生意,纷纷扬帆出海,把店开到了地球的另一边。
可这条路好走吗?有啥金疙瘩能挖?又藏着哪些意想不到的坑?
刘一手创始人刘梅 —— 这位在海外餐饮界摸爬滚打了十五年的 “老江湖”,用刘一手出海的实实在在经历,给我们掏了心窝子。
要说在外国开店,选对产品那就成功了一大半。根据刘梅的经验,有那么几样中国美食,就像是通了关的 “万能钥匙”,特别受老外待见,而且生命力特别顽强。
头一个就是小面。您可别小看这一碗面,它味道足,有荤有素,吃起来也方便。用刘梅的话说,这小面是 “没有国界的”,不管男女老少,都能被它的味道征服。刘一手旗下主打年轻化、轻量化的 “流口水火锅小面” 品牌,在疫情期间的法国,一年内一口气开了 8 家店,每家店都在三到六个月之内收回了成本,可见其吸引力。
除了小面,粥、包子、茶饮这些,也都是出海里的 “尖子生”。为啥呢?道理不复杂:首先得 “好吃”,咱们中国人在吃上琢磨得透,连甜品都能做出百般花样,这种对味道的极致追求,是老外们很少体验过的新鲜事;更重要的是,中国速度、中国发达的传统技艺,加上数字化的巨大变革,让国内餐饮品牌创新和迭代速度远超海外,这种 “中国速度” 搞出来的新口味、新搭配,一到海外就像活水进了池塘,显得特别有活力。往往一个单品做好了,能吃上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市场红利,这可比国内省心不少。
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出海做生意,风光背后全是磕磕绊绊。刘梅坦言,刘一手十五年出海路,踩过的坑真不比开的店少。
第一个大坑,就是找合伙人和管理半径的问题。很多国家开店规矩大,不开店根本不知道。比如刘一手在迪拜开第一家店时,按当地规定必须找一位迪拜人当 “保人”,这就意味着当地合作方能全面掌握门店的经营信息,所以找什么样的人合伙简直太重要了,找错了人后患无穷。另外,店开得远了,管理难度也呈指数级上升 —— 刘一手在境外只开了 80 多家店,听起来不多,但管理半径太大、太难,这也是所有想走出去的中餐企业都得面对的 “痛中之痛”。
第二个大坑,是法律和文化的差异。刘梅在迪拜开全球第一家海外店时,还打了人生第一场官司,从 2013 年 6 月开始,整整持续了 5 年。那时她单枪匹马,对国际法律一窍不通,国内商务部也没有相关指导文件,跑遍了迪拜的警察局、法院,甚至向大使馆求助,那种孤独和压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全靠 “一定要把店做下去” 的信念硬扛。还有更细节的差异:在沙特阿拉伯,酒是绝对禁忌,卖酒可能面临坐牢风险;在西班牙,随手拍视频会被店长严厉要求删除,因为当地法律严禁随意拍摄;斋月期间的经营禁忌、人才办证的复杂流程,都是躲不开的挑战。刘一手十年前就关了新加坡的店,一方面是当地市场太 “卷”,另一方面就是法律合规要求太严格 —— 这也说明,不是所有海外市场都适合马上进入。
第三个大坑,是意外与天灾。2012 年,刘梅去美国新泽西准备参加股东会,结果一下飞机就发现门店被一场大火烧毁了。换作别人可能当场崩溃,但她选择 “先解决心情,再解决问题”,甚至笑着说 “烧了也得笑着面对”。这家店也成了刘一手在北美 15 年里唯一因火灾关闭的店。
除此之外,国际物流、食品安全标准、税务政策等,加起来就是刘梅总结的 “出海十大痛点”,而很多企业出海失败的核心,就是缺乏共识、信心、方法、人才,最关键的是缺乏成熟的管理体系。
既然这么难,风险这么大,刘一手为啥还要一根筋地往外跑呢?这里头有三层关键意义。
第一,赚钱效率高。刘梅的体会是,在中国赚一块钱的时间,在美国可能赚六七块,同样花一份心思,海外市场的回报可能更丰厚。
第二,能双向赋能,既弘扬中国文化,也引进优质资源。很多老外从未到过中国,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通过一碗小面、一顿火锅,让他们尝到地道的中国味,就是最好的文化名片;同时,出海不只是 “走出去”,更要 “引进来”—— 刘一手就把澳洲当地的红酒、牛肉引入了供应链,当时连当地人都很震惊,还带着加盟商冲上了澳洲餐饮榜单,真正实现了 “双向赋能”。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给海外华人一份 “家乡味” 的慰藉。有位在欧洲的长沙顾客见到刘梅时,激动得当场流泪说:“梅姐,你救了我一命!” 天天吃汉堡薯条,突然能吃到一口家乡菜,那种情绪上的满足是无可替代的,这份情感价值,就是刘一手坚持出海的最大意义。
那么,真想闯一闯海外市场,最要紧的是什么?刘梅的经验可以总结为 “找对人”,她还专门提出了 “出海四部曲” 和 “头狼模型”。
想出海的餐饮老板,不妨先问自己四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出海?去哪个国家?派谁去?盈利模式是什么?比如朱光玉去马来西亚,三个月就开店成功,核心就是选对了市场、选对了模式,更选对了出海负责人 —— 那位负责人有海外留学背景,熟悉当地市场,这就是 “头狼模型” 的成功。
“头狼” 该是什么样?首先得有屡战屡败的精神,不是一打出去就一定能赢,而是要有 “打不倒、不服输” 的劲儿,只要不认输就还没输;其次学习能力要强,对新知识、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敏感,毕竟每个市场都不一样,需要 “头狼” 不断适应、不断挑战。
怎么让 “头狼” 拼命干?关键是 “物质精神双驱动”—— 千万别派只认钱的人出去!外面诱惑太多,这类人很可能为了钱背叛品牌。真正的 “头狼”,得是精神充盈、为荣誉而战、懂感恩、知平台重要性的人,再配上合理的物质激励,才能真正为品牌拼命。
光有 “头狼” 还不够,身边必须配齐 “四个人”:投资人、律师、会计师、管理者。尤其是律师,美国、加拿大的律师按小时计费,虽然贵,但他们的严谨对想在海外做品牌连锁的企业至关重要,这笔钱不能省。
另外,餐饮老板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要亲临一线,给予员工人文关怀,让他们觉得不只是在打工,更是在为国家战斗、为企业战斗。最后必须记住,组织建设是生死线 —— 没有强大的组织体系,品牌必定走不长远。
总而言之,中餐出海不是一时脑热的机会主义,而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的 “马拉松”,其本质是长期主义与价值贡献,所有资源都必须向长期主义倾斜。它考验的不仅是菜品的味道,更是老板的眼光、团队的韧性、对异国文化的尊重,以及成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只要找对路子、用对人、沉住气,咱们的饺子、面条、火锅,就一定能在世界美食的版图上,占下一大片亮眼的地盘。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