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彭德怀为何提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毛主席是什么态度?

当过了一冬的柳树最先发了绿芽,当高高的白杨树开始萌发新叶,当漫山遍野的金达莱花渐渐映红了天边的云霞,1955年的春天,也悄然来到了大榆洞。

位于大榆洞不远处的两座志愿军烈士的坟墓,孕育出一大片绿意,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如期而至,朝鲜当地阿婆朴真真紧紧拉着孙女的手,和朝鲜阿妈妮一道,又来给志愿军烈士的坟墓添培新土了。

可是,这一天,当朴真真和大伙儿来到志愿军墓前的时候,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

她惊讶地看到,一个志愿军首长正带着几个小战士,手拿镐头铁锹,准备动土迁坟。

朴真真一见,立刻上前阻止道,我老了,就由我孙女看护烈士坟,孙女老了,就由她的后代看护。我们会一代一代传下去,看护好烈士坟的。

朴真真诚挚的话语和诚挚的眼神,深深触动了志愿军首长,可是,这两座志愿军烈士坟,又非迁不可。老首长只得俯下身,向朴真真老人实话实说道,阿妈妮,你知道这位志愿军烈士是谁吗?他就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

老首长手指着毛岸英的坟墓,旁边就是和毛岸英同时壮烈牺牲的高瑞欣的坟墓,用悲怆的声音,慢慢说道。

“啊!毛主席的儿子······”

朴真真听罢,瞬间愣住了,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和孙女守护了好几年的志愿军烈士坟,竟然是毛主席儿子的坟墓。

泪水无声涌上朴真真的眼眶,她紧紧拉着孙女的小手,朝着毛岸英坟墓深深鞠躬,而后一手拉着老首长,低下头,再次泣不成声。

苦难童年

让我们将时光的指针拨回到5年前。

1950年10月23日,东北军区组织部副部长任荣和秘书及警卫员一同坐上了开往长甸河口的吉普车,他们准备由此进入朝鲜战场。

和任荣等人同行的,还有一位俄语翻译。

一路上,任荣照例和新来的俄语翻译攀谈起来。

翻译告诉他,自己才新婚不久,任荣当即惊讶道,新娘子乐意吗?翻译道,乐意,可支持我啦。

不过,细心的任荣,却从翻译躲闪的眼神里,读出了这句话的言不由衷。

之后,自然又聊起学习和工作经历。年轻的俄语翻译告诉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很复杂,小时候流浪过,还带着弟弟们讨过饭,后来又被送去苏联读书,参加过苏德战争,回国后又务过农、做过工,还当过工厂里的副书记。

年轻俄语翻译的一番话,让参加过老红军的任荣不觉再次抬起头,细细看一眼他的容貌,忽然恍然大悟,而后轻声道,难道,你的父亲是毛主席?

毛岸英轻轻摆了摆手,又微微点了点头,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此时的任荣再也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和震惊,他怎么也不敢相信,毛主席竟会将自己的儿子亲手送上战场。

1922年10月24日,29岁的毛主席迎来了他和杨开慧的第一个孩子毛岸英。

此时,毛岸英的出生,给小夫妻俩带来多少幸福和快乐啊。后来,随着毛岸青和毛岸龙的相继出生,这幸福的一家人却要承受着离别之苦。

为了革命事业,毛主席东奔西走,杨开慧也在湖南当地秘密开展地下工作。

此时年少无知的三个孩子,还不知道,他们即将面临着亲人的生离死别。

毛岸英8岁那年,母亲杨开慧因为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年幼的毛岸英也跟着母亲一起被关进阴暗潮湿的牢房。

杨开慧壮烈牺牲后,毛主席还远在他乡开展革命工作,对于杨开慧的牺牲,竟完全不知。

当毛主席终于辗转得知杨开慧壮烈牺牲消息的时候,毛岸英三兄弟已经被地下党安排秘密进入上海。

哪知,不久之后,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和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毛岸英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竟流落街头。

那段特殊艰难的日子里,身为兄长的毛岸英,捡破烂、卖报纸、拉人力车、给人当学徒,什么脏活重活累活,毛岸英都做过,只为了让两个弟弟有口吃的。

然而,在如此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毛岸龙不幸夭折,毛岸青也常被欺凌。

当地下党辗转找到毛岸英兄弟俩的时候,已经是1936年了。

后来,兄弟俩被安排进入苏联学习。

很多年以后,已经长大成人还勇敢走向朝鲜战场的毛岸英, 当他和任荣副部长说起这段坎坷的童年少年岁月的时候,三言两语,就草草带过。

却怎知,对于毛岸英三兄弟来说吗,这是怎样一段饱含血泪的苦难的童年岁月啊。

短暂幸福

十年后的1946年,学成归来的毛岸英,终于来到延安,见到了自己19年未见一面的亲生父亲。

在延安,初见儿子毛岸英,毛主席的欣喜激动之情难以言喻,毛主席的心情和身体,也因为毛岸英的到来,竟一下子好了很多。

不过,毛主席是慈父,更是严父。父子俩在一起两天后,毛岸英就被要求到机关食堂吃大灶,后来,毛主席又要求毛岸英脱掉苏联军服,跟着延安劳模吴满有学习种地干农活。

对于父亲的安排,毛岸英都欣然受之,且积极主动学习,不到一年的时间,毛岸英就学会了全套的农活。

到了西柏坡之后,在土改工作中,毛岸英和刘谦初的女儿刘思齐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感情。

后来,在邓颖超和康克清的撮合下,两人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1949年11月15日,在毛岸英和刘思齐举办婚礼的当天晚上,毛主席在菊香书屋的西屋准备了一桌饭菜,宴请邓颖超、周总理和蔡畅、李富春等几个朋友,还特意送了一件呢大衣给小夫妻俩作为结婚的礼物。

结婚后,毛岸英很是难得的和刘思齐过了一段短暂而幸福的时光。

婚后的每一个周末,毛岸英都会带上刘思齐一道,去中南海看望父亲。父子、夫妻关系相处极为融洽。

于毛岸英而言,这是他一生之中在北京度过的最为幸福的时光。

彼时,有心爱的妻子陪伴在侧,又可以随时聆听父亲的教诲,和敬爱的父亲,和新婚的妻子在菊香书屋,吃着简单却味美的湖南家乡菜,听着父亲熟悉的湖南家乡话,每一个与父亲、妻子相处的周末,都是一帧帧最幸福的一家三口的美好画面。

可惜,幸福的日子总是这么短暂。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第一时间找到彭德怀,成为第一个报名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安葬朝鲜

10月13日,回到家的毛岸英得知刘思齐因为阑尾炎在北京医院住院,立即赶往北京医院,在那里,陪了刘思齐两天两夜。

10月15日一大早,毛岸英和刘思齐作别。临别时,为了避免刘思齐担心,毛岸英告诉她,自己要到外地出差很长一段时间。

此时的刘思齐哪里知道,她和毛岸英这一别,从此就天人永隔,今生再不相见。

来到大榆洞志愿军司令部,工作起来就不要命,工作起来就常常忘记了睡觉和吃饭的毛岸英,和机要译电员们一道,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信息传送任务。

他们的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高效、准确,因为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稍有差错,就会直接贻误战机。

11月23日,一个难得的空闲的时间里,机要译电员杨志明等少数几个知道毛岸英真实身份的战友们,在和毛岸英闲谈时,问了毛岸英很多私人问题,毛岸英都微笑着一一作答。

有战友向往北京城,毛岸英就绘声绘色向战友们讲述天安门、故宫、长城、北海、天坛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战友们一个个都听得入迷了。

又有战友要求毛岸英说一段俄语,毛岸英极其流畅地说了一大段大家完全听不懂的俄语,而后用中文翻译道:

同志们好,你们辛苦了。等战争结束后,我请大家到北京做客,请你们到天安门合影。

面对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优秀战友,所有人听后,都感动极了。

如果毛岸英没有牺牲在大榆洞,他一定会兑现自己的承诺,带着战友们一道游遍北京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那时,该是多么幸福美好的场景啊。

11月24日,面对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毛岸英和战友们彻夜未眠。

24日下午,4架敌机在大榆洞上空盘旋,炸毁了变电所。为了安全起见,25日早晨七时许,司令部搬入防空洞。

可是,三个小时过去了,敌机却完全不见继续轰炸的迹象。心系机要工作的毛岸英,和参谋高瑞欣一道,又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

这天上午十一时许,防空警报再次发出,4架敌机再次从大榆洞快速掠过,大家纷纷又进入防空洞。

警报解除后,毛岸英再次和战友们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

不久,警报再响。

这一次,对于频繁警报早已习以为常的毛岸英,和高瑞欣选择继续留在办公室工作。

此时,毛岸英刚刚签收完3个A字开头的绝密电报。

就在这时,3架美军的B—29轰炸机突然飞抵大榆洞上空,迅速投下凝固汽油弹,司令部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滞留在办公室,来不及撤离的毛岸英和高瑞欣,再也无法逃出那一片汹涌的火海。

大火熄灭后,战友们从一片废墟中找到了两具难以辨认的遗体,一具遗体上还佩戴着一支手表,战友们因此知道这一具遗体正是毛岸英的,不觉放声大哭。

彭德怀得知这一情况后,顿时捶胸顿足,泪如雨下······

28岁的毛岸英,被敌人的汽油弹击中,英勇牺牲之后,他的遗体和高瑞欣的遗体,因为当时战事紧张急迫,被就地掩埋在大榆洞附近的一个山头上,1951年底,志愿军总部迁至桧仓。

此后,朝鲜当地民众,如朴真真和阿妈妮们,怀着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爱戴之情,自愿守护祭扫志愿军烈士的坟墓。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因为毛岸英身份的特殊,围绕毛岸英遗体的安葬问题,有人主张应该葬在沈阳,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都安葬在沈阳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有人则主张运回北京,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就在大家意见莫衷一是的时候,彭德怀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即毛岸英应该和千千万万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一样埋在朝鲜,这样能够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铸就的友谊和国际精神,更何况毛主席也曾说过,毛岸英只是志愿军中普通的一名士兵。

于是,拿定主意的彭德怀给远在北京的周总理拍了一个电报:

总理:

昨二十四日赖传珠同志拟一封电稿,将毛岸英同志尸骨运回北京,我意埋在朝鲜,以志司或志愿军司令员名义刊碑,说明其自愿参军和牺牲的经过,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与其同时牺牲的另一参谋高瑞欣合埋一处。以此教育意义甚好,其他死难烈士家属亦无异议,原电稿已送你处,上述意见未写上。特补告,妥否请考虑。

看到电报的周总理对内容也是认可,但是事关毛主席的儿子,没有毛主席的同意也不敢擅自同意,于是周总理把电报交给了毛主席的秘书。

秘书拿着电报走进毛主席的书房,轻声的说到,“总干部部给彭老总发来一个电报,说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要求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祖国,破格安葬在北京。彭老总从大局考虑,认为这样做不妥。这是彭老总写给周总理的报告,周总理批给您阅示。”

秘书把电报递给毛主席后,接着又说:“金日成首相来电,向您表示慰问,他说毛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们希望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当彭德怀和金日成的电文放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老年丧子却强忍内心悲痛的毛主席,喟然叹道:“老彭说得对,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人生父母养的,不能因为我是党和国家的主席,就给儿子搞特殊啊。”

于是,在电文上提笔批示道:

“同意彭德怀同志的意见,把毛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也不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礼。”

按理说,抗美援朝的一些战斗英雄,以及在朝鲜牺牲的团以上干部的遗体,也都是回国安葬,所以把毛岸英遗体运回国安葬也并不是特殊照顾。

于是中央军委的干部起草了复电,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但是彭德怀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他还是觉得运回国不太妥当,最好还是葬在朝鲜。  

后来,刘思齐、邵华再次提出“迎毛岸英回家”的请求,毛主席沉默良久,开口说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毛岸英也应该埋在朝鲜。”

毛主席最终还是没有同意她们的要求。

1955年,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建成后,毛岸英的遗骨和高瑞欣等战友们的遗骨一道,正式安葬在桧仓烈士陵园。

这里,埋葬着115名党员、16名团员和3名无名烈士,所有的烈士墓都面朝祖国的方向。

在众多烈士墓中,毛岸英的墓前立着一块三尺高的花岗岩石碑,墓碑正面镌刻有郭沫若题写的“毛岸英之墓”七个大字,墓碑背面则刻有记述毛岸英牺牲经过的简短文字。

和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墓并无不同。

结语

毛主席在会见苏联驻华大使、毛岸英生前好友尤金时说:“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我的儿子毛岸英死在朝鲜了,有人说把他的尸体运回来。我说,不必,死哪埋哪吧!”

虽然毛主席嘴上是这么说的,但是内心其实是相当痛苦的。

毛岸英牺牲后,有一次刘思齐去看望毛主席,一进门就看到,毛主席正盘腿坐在床上沉思,不禁说道,爸爸,您还会打坐啊?

谁知,接下来,毛主席说出的一句话,让刘思齐直接泪崩。

你说,毛岸英要是活着,今天他会干什么呢?

湖南韶山当地的风俗是,逝者生前的遗物,都会被烧掉或者送给他人,以免生者睹物思人。

可是,毛岸英的衣物,被毛主席整整珍藏了26年。这一件件带着毛岸英气息的衣物,在一个个孤独无眠的深夜,给老年丧子的毛主席带来多少慰藉和痛苦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7

标签:朝鲜   俄语   志愿军   电报   遗体   烈士   北京   牺牲   态度   儿子   历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