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分红931亿!逾期债务达1400亿!近万亿资产的碧桂园钱去哪了


谁家锅底没有灰?就连万亿企业碧桂园都躲不过欠债的困境。

15年间931亿的分红,账面上躺着近万亿资产的碧桂园,为何会有1400多亿的逾期债务呢?

曾凭“345模式”登顶行业冠军的宇宙第一房企的碧桂园,为何从高歌猛进的扩张者沦为债务重组的挣扎者呢?

错位时空

2023年碧桂园正式“出险”的消息,打破了房企神话的最后一层滤镜。

截至2025年6月,碧桂园总负债飙升至8854亿,资产负债率高达90.6%,仅明确逾期的债务就超过1400亿,而账上可用现金仅240亿,其中大半还是受限资金。

可就在债务危机逐步发酵的几年前,这家企业的分红手笔却堪称“豪迈”,2008年至2022年的15年间,累计分红达931亿,仅2018年巅峰时期就分红超160亿。

2021年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时,碧桂园当年销售额同比下滑近10%,但依然拿出70亿用于分红,2022年流动性危机已现,交付量从70万套降至60万套,分红虽缩减至20亿却并未中断。

反观普通债权人,供应商的工程款被拖欠,理财投资者的本金难以兑付,甚至部分项目的农民工工资都曾出现发放延迟,与股东们到手的真金白银形成鲜明对比。

作为家族控股企业,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家族通过持股平台持有大量股份,15年分红中约有400亿流入其家族口袋。

这种“旱涝保收”的分红模式,在行业上行期被视为对股东负责,在危机时刻却变成了转移资金的争议焦点。

有投资者算过一笔账,如果2020年后少分红50亿,碧桂园的短期偿债压力能缓解近20%。

但如今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何碧桂园近万亿资产填不满债务窟窿?

资产迷局

打开碧桂园的财务报表,你就会发现,碧桂园所谓的近万亿资产,并非都是能快速变现的硬通货,其中占比最高的是价值约6000亿的存货,主要包括待售房产和在建工程,剩下的则是土地储备、固定资产和应收账款等

这些资产的水分在市场降温后加速蒸发,碧桂园巅峰时期在三四线城市疯狂拿地,最夸张时覆盖了1400多个城镇,仅土地储备就超过2亿平方米。

可随着三四线楼市陷入有价无市,这些土地的估值大幅缩水,部分县城项目的土地出让金甚至比周边在售房价还高,成为卖不掉也捂不住的烫手山芋。

某中部县城的碧桂园项目,2019年拿地成本每平米3000元,如今房价仅5000元,扣除建设和营销成本后已无利润空间,这样的资产实则是“负资产”。

为了保交楼,碧桂园近三年累计交付180万套房,2024年虽交付38万套,但每套房都需要投入资金完成建设

这些在建工程在报表上计为资产,却需要持续“输血”才能转化为可售房源,形成了越建越亏的恶性循环。更棘手的是应收账款,截至2025年上半年,碧桂园有近800亿应收账款,其中不少是房企间的三角债,回收难度极大。

这种资产结构的缺陷,在行业上行期被高速周转掩盖。

靠着“拿地3个月开工、4个月开盘、5个月回款”的“345模式”,碧桂园能快速将存货转化为现金。

可一旦销售停滞,近万亿资产就成了冻结的财富,反而因需要支付维护费、贷款利息等持续消耗资金,这也是其债务窟窿越填越大的关键原因。

而碧桂园的资金到底流向了哪里?

资金去向

在2017至2019年的巅峰时期,碧桂园每年拿地支出都超过2000亿,疯狂布局三四线城市。

当时行业流传着碧桂园的地推能开到县城的菜市场,这种下沉战略虽短期推高了销售额,却为后来的资产减值埋下隐患。

融资成本的持续侵蚀同样不可忽视,高杠杆是房企的通病,碧桂园也不例外。

其有息负债最高时达2545亿,其中不少是成本超过8%的信托贷款和供应链金融。

仅2022年,碧桂园支付的利息就超过200亿,相当于当年销售额的15%,更隐蔽的是“明股实债”等隐性融资,这些资金成本往往更高,却未体现在有息负债中,成为吞噬资金的“暗礁”。

分红则是另一条持续的资金流出渠道,从2008年上市到2022年,碧桂园几乎每年都进行分红,即便2020年疫情冲击下,分红金额仍达63亿。

这种分红策略虽能稳定股价,却在行业下行期透支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对比同样陷入危机的其他房企,多数在2021年后暂停分红以回笼资金,碧桂园的坚持分红显得尤为刺眼。

为了追求规模,碧桂园曾跨界布局机器人、现代农业等领域,仅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就投入超百亿,但这些业务至今未能实现盈利。

此外,各地项目的管理漏洞导致浪费严重,某区域公司内部审计显示,仅2021年就有超30亿资金因工程返工、采购溢价等被浪费,这些看似零散的消耗,最终汇成了资金链断裂的洪流。

钱袋子难题

面对1400多亿逾期债务,碧桂园在2025年8月推出了债务重组方案,宣布已有77%的第二类债务持有人和近半银团贷款成员加入重组支持协议,预计可削减110亿美元债务。

但重组只是第一步,要真正走出困境,还得解决“钱从哪来、怎么省”的核心问题。

销售回款是最关键的“造血”来源,可如今的销售数据难言乐观。

2025年前8个月,碧桂园销售额仅224.8亿,对比两年前同期的1488亿缩水七成以上,销售均价也降至8300元/㎡,比去年低1400元。

为了促销售,部分项目推出以价换量策略,甚至给出首付分期和交房再付尾款的优惠,这虽能短期回笼资金,却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碧桂园已从巅峰时期的10万员工缩减至不足1.8万,裁掉八成以上人员以降低人力成本。

同时砍掉非核心业务,聚焦房地产开发、代建代管和建筑科技的“一体两翼”战略,旗下凤凰智拓代建业务在2025年上半年新签约412万㎡,试图通过轻资产模式创收。

但这些措施的效果需要时间显现,短期内仍难改资金紧张的现状。

最让外界担忧的是保交楼与债务偿还的平衡,近三年碧桂园交付180万套房,2025年更是将保交楼与保主体并重,这需要持续投入资金。

可有限的资金既要用于工程建设,又要偿还债务,难免顾此失彼,有施工方透露,部分项目仅能拿到30%的工程款,剩下的只能打欠条,这无疑加剧了供应链的不信任感。

从千亿分红到千亿债务,碧桂园的资金迷局,本质上是房地产行业高杠杆、高周转模式的必然结果。

当行业红利消失,曾经的扩张利器变成了致命陷阱,那些被分红拿走的真金白银,那些被套牢在三四线的土地资产,那些为扩张付出的融资成本,共同酿成了如今的困局。

对于碧桂园而言,债务重组只是“止血”,要真正造血重生,还需要打破过去的规模依赖,在收缩中找到新的生存逻辑。

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个曾经的标杆留下的,不仅是债务账单,更是关于资金使用、风险管控与企业责任的深刻教训。

参考资料:

2025-09-03 09:39·经理人杂志碧桂园逾期债务1400多亿元,房企都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2025-09-01 18:13·澎湃新闻碧桂园控股:逾期债务1419.78亿元,存续债券金额超121亿元

2025-08-29 18:32·新浪财经碧桂园总资产9093.28亿元高于总负债,有望年内完成境外债重组

2025-08-29 21:29·南方都市报处置资产回笼超650亿!碧桂园:整体资金压力将相对放缓

2025-06-10 17:06·南方+客户端碧桂园召回全国区域总,推进“保交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债务   资产   资金   成本   行期   行业   项目   巅峰   销售额   模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